文學作品中的「一句話」2

文學作品中的「一句話」2

作家知道了這幾種「一句話」的重要,就要特別用力,自覺地把它們打造出光彩來。現在,我位來看看《一朝權在手》中的這幾個「一句話」。

《一朝權在手》開頭一句話,是這麼寫的:「一向默默無聞的水泉縣,至今仍默默無聞,並沒有因為曹兀龍任了代理書記而引起人們的注意,然而,災難卻已經悄悄降臨了……」

作者的用意大約在點燃一個埋在大山深處的沉默地雷的引信,所以用了「一向默默無聞」,「至今仍默默無聞」,「並沒有因為……」似乎一切都是沉睡的、無變化的,然而,我們卻能從中感到某種暗示,這裡將不再「默默無聞」,有情況了,有事要發生了!這個引信已經在冒煙了。

《一朝權在手》結尾的一句話是這樣的:「曹兀龍沒說話,他突然覺得莫名的孤單和寒冷。/吉普慢慢向前走著。/大雪霏霏揚揚,無聲地下著。/吉普車漸漸成了個小黑點。/不久,小黑點也不見了,只剩下一片鋪天蓋地寂靜的白茫茫。」這說的是曹兀龍在去地區「學習班」路上的最後一個畫面,也是全書的最後一個畫面。一切都在「一片寂靜的白茫茫」中結束了。似乎有《紅樓夢》「剩一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的情景。全書從寂靜開始,經過翻天覆地的喧囂,最後又歸於寂靜,表面上似乎是走了個回到了原點的圈,但這其中發生了多少值得後人們思考的東西啊!如果讓歷史重演,書中的人物還會走原先走過的道路嗎?恐怕是絕對絕對不可能了!這就是小說要告訴世人的。說他喻世可,說它驚世可,說他醒世亦可,這無聲、無言、欲說還休的背後,有多少話要說啊!

這樣的結尾能不能在讀者的心中留下一點餘味?

《一朝權在手》沒有《圍城》那樣的一句話的點睛之筆,因為它包括的人和事比較多,無法用一句話來概括,但這並不是說這「一句話」就不存在,它是以「事」的形式存在於小說中的。只要看看小說所描述的一件件事是怎樣結束的,看看小說中的一個個人的命運是怎樣的,就知道了。它是以無言之言存在著的,勉強要說,它是個「無言」,是個「說不盡」,是個「欲說還休」。這等於沒有說。

《一朝權在手》中也有類似讖語的一句話。如「路遇奇人」一章中,那位算命先生說的「天搖澤涸龍困,地動山崩虎走」,一句話將曹兀龍和馮彥虎兩個人的命運都道出來了,還聯繫到了當時中國發生的幾件大事件,如吉林隕石雨,唐山大地震,**逝世,打倒「四人幫」等都預言了,明確告訴人那一龍一虎在打倒「四人幫」后要下台,但因為文戈和李錦竹不懂,聽不出來,還當成了封建迷信,讓讀者替他們干著急。

《一朝權在手》中有特殊地位的一句話在第十章第16節,話是這樣說的:「就在這一夜,大忠臣楊子厚歿了,身邊沒有一個人,第二天早晨才被護士發現。」

極平淡。純粹的敘述,似乎毫無感情。可為什麼「身邊沒有一個人,第二天早晨才被護士發現」?看過小說的讀者都知道,是因為他親手把自己唯一的親人推進了火坑,他的孤獨,是畸形時代被塑造成畸形人物的楊子厚自己一手造成的。這時,你會體會到這一句話的分量不輕。楊子厚是經歷了倒海翻江的思想大搏鬥才走到這一步的,他的愚忠把自己最親最愛的女兒送入絕境時,就已經在精神上殺死了自己。他的倒下、掙扎、靈魂的拷問,都被他深深地壓在自己內心,那是常人無法承受的巨大壓力,又無法傾訴,只有死才能擺脫。只有死才可避免精神的大爆炸。所以,雖然只是極平淡的一句話,卻是凝聚了前數章幾十萬字的力量砸出來的。把這句話放在一章的末尾,給它一個整節的待遇,一句話之後就是長長的空白,目的就是想留給讀者思考的空間和回味的餘地,讓讀者特別注意,楊子厚表面平淡的死,正是「文革」造成的巨大精神變異!

著名評論家,也是「茅盾文學獎」評委的蔡葵先生說:「楊子厚,只能是那個特定歷史時期的東西。假如這本書里抽掉楊子厚,整本書就會很受損傷,雖有大家稱讚的曹兀龍、馮彥虎、朱仕第三個男性大將,但更有時代特點的還是楊子厚。沒有楊子厚,說這本書是寫那個特定的文革時期的,還不能那麼令人信服。楊子厚,在這本書里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筆墨不多,但他的重要性,他的典型意義,他的時代價值,以及留給人們反思的東西卻極其多!」

(作者是寧夏人民出版社文藝室編輯)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作家出版社重點書→《一朝權在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作家出版社重點書→《一朝權在手》
上一章下一章

文學作品中的「一句話」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