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章:洋務運動/甲午戰爭

第一百四十章:洋務運動/甲午戰爭

洋務運動:

洋務,又稱夷務,泛指包括通商、傳教、外交等在內與西方資本主義有關的一切事物。洋務運動指清政府一批具有買辦性質的官僚軍閥在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為挽救統治危機,自上而下推行的一場以引進西方的軍事裝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為主要內容,以富國強兵為目的的自救運動。

洋務派在中央以總理衙門大臣奕、侍郎文祥等為代表,在地方上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為代表,同治登基后他們握有實權,可以左右清朝的政局。洋務派的指導思想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他們認為中國的政治制度比西方好得多,只是火器比不上西方列強,只要清政府掌握了西方的近代軍事技術和裝備,就可以強盛起來。洋務運動分為前後兩個階段,60年代為第一階段,洋務派打著「自強」和旗號,依照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辦法製造新式槍炮和船艦,興辦了一批軍事工業企業;70年代到90年代是第二階段,以「求富」為口號,洋務派開始舉辦民用工業企業。

在第一階段洋務派建立的軍工廠中規模較大的有江南製造總局、金陵機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機器局等。李鴻章在曾國藩的支持下在上海創立江南製造總局,創辦經費為54萬餘兩白銀,工人2000餘人,主要生產槍炮、彈藥和小型船艦,還附設譯書館來翻譯西方書籍,這是洋務派創辦的規模最大的軍工企業。這些軍工企業全部都是官辦企業,由清政府和湘、淮系軍閥控制,具有濃厚的封建性,同時對外國有著嚴重的依賴性,從設計施工、購置機器設備、生產技術直到原料供應空全依賴於外國,並長期受外國人控制,但這些近代企業畢竟也具備了一定的資本主義因素。

由於在創辦軍工企業的實踐中遇到資金、原料、運輸等困難,洋務派認識到必先求富才能自強,所以決定發展民用企業以積累資金,有了雄厚經濟基礎后才能創造洋槍炮以自強禦侮。70年代起,洋務派開始大力發展工業企業,到90年代就已創辦了大約20多家民用企業,包括交通運輸、採礦、紡織、冶鍊等各個行業。規模較大的有上海輪船招商局、上海機器織布局、電報總局、鐵路交通運輸業等。在這些企業中,上海輪船招商局是最有成就的一個,它是1872年李鴻章在上海創辦的,是中國第一家近代輪船航運公司,也是洋務派興辦的第一個民用企業。這個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屢遭英美輪船公司的排擠,但沒有被擠垮,一直在夾縫中求生存。

洋務派在興辦軍工、民用企業的同時,還進行了籌建海軍、加強海防、設立外交學館、派遣留學生等活動。1875年,兩江總督沈葆楨、直隸總督李鴻章等人奏請籌建北洋、南洋、粵洋三支海軍。1885年,三洋海軍已初具規模。1867年,奕設立京師同文館,以教習外語為主,同時兼習天文、歷史和數理化。此後,各類學堂學館在各地紛紛建立。1872年,中國首次派遣留學生到國外,30名學生由上海赴美留學。此後,清政府還多次派遣留學生到國外學習。

洋務派的活旨在維護清王朝封建統治。他們創辦了中國第一批近代工業企業,培養了近代中國第一批新型的科技、軍事和翻譯人才,是近代最早覺醒的先行者。洋務派向西方學習的探索,儘管帶有濃重的封建性和對外國的強烈依賴性,但其進步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

————————————————————————————————

甲午戰爭:

1868年明治維新以後,日本開始大力發展資本主義,建立近代國家,並具有強烈的軍國擴張慾望。明治政府一建立就制定了旨在征服中國和世界的所謂「大陸政策」:侵佔中國台灣,再征服朝鮮,進一步侵佔中國的東北和蒙古,繼而征服全中國,最後獨佔亞洲,稱霸世界。

1894年春,朝鮮爆發了東學黨起義,以「除暴安良」和「逐滅夷倭」為口號。起義很快席捲了朝鮮南部很多地區,朝鮮政府無力鎮壓,便向清政府求援。清派直隸提督葉志超等率兵2500人赴朝助剿。日本伺機而動,決定出兵朝鮮,趁機挑起中日衝突以發動侵略戰爭。朝鮮東學黨起義被鎮壓后,清政府照會日本,建議中日兩國同時撤兵。日本拒不撤兵,蓄意擴大事態。面對日本的挑釁,清統治集團內部出現了主戰和主和兩派意見。以光緒帝為首的帝派力主加強戰備,以武力遏制日本的擴張,但實權掌握在慈禧太后和李鴻章手裡,他們對日避戰求和。日本重兵壓境,駐朝清兵多次請添援軍,李鴻章不予理會,反而把解決中日爭端的希望寄托在國際列強的調停上,但西方列強對日本發動戰爭均持默許和支持的態度。

7月底,清援軍途經豐島海南時,突遭日艦襲擊,清軍官兵死傷慘重,日不宣而戰,正式挑起侵華戰爭。1894年8月1日,中日兩國同時正式宣戰。9月,日陸軍分4路會攻平壤,清軍與日軍在城外展開激戰。左寶貴指揮清軍英勇抵抗,死守城北玄武門一帶,並親自登城開炮轟擊日軍,不幸中炮犧牲,玄武門失守,主將葉志超逃跑。9月17日,中日在黃海海面上進行了激烈的海戰。提督丁汝昌率領北洋艦隊與日軍展開激烈戰爭,丁汝昌受傷后仍坐於甲板上鼓舞士氣,由「定遠」號管帶劉步蟾代其指揮督戰。「致遠」號管帶鄧世昌在鏖戰多時、船艦受重創情況下,下令艦船猛撞日艦,不幸中魚雷,全艦官軍壯烈殉國。「經遠」號亦在其管帶林永升指揮下堅持戰鬥到最後一刻。黃海海戰北洋艦隊雖然損失了5艘軍艦和近千士兵,但也重創了日艦。由於李鴻章實行「保船制敵」的消極防禦方針,命令北洋軍集於威海衛,不準出戰,致使日本掌握了黃海制海權。

10月,日軍偷渡鴨綠江成功,九連城、安東等相繼失守,日軍近逼遼陽。與此同時,日軍另一支軍隊由遼東半島的花園口登陸,南犯金州。徐邦道率部分清軍與日在金州激戰,因寡不敵眾、後援不濟而退守旅順,另一清軍將領趙懷業不戰而逃,棄守大連。11月17日,日軍進攻旅順,只有徐邦道一部奮勇迎敵,孤立無援,旅順失守。22日,日軍進入旅順,進行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歷時4天,殺害2萬多人,血流成河,屍橫遍野。旅順失守后,清政府多次派人向日本求和,日軍不予理會,將進攻重點轉向北洋艦隊基地威海衛。當時北洋艦隊實力尚存,可與日軍一戰,但李鴻章嚴禁其出擊,造成了被動挨打的局面。威海一戰,北洋艦隊全軍覆滅,提督丁汝昌拒降自殺,定遠管帶劉步蟾亦自殺殉國。1895年初,日軍戰略重點轉向遼東半島,遼東半島淪陷。3月,清政府派李鴻章赴日議和。1895年4月17日,李鴻章屈服於日本的壓力,與伊藤博文簽訂了《馬關條約》,甲午戰爭結束。

《馬關條約》是《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日本割據了中國大片領土,進一步破壞了中國的領土完整,助長了列強侵略中國的野心,引發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給中華民族帶來了空前嚴重的危機。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讀《中華上下五千年》筆記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讀《中華上下五千年》筆記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百四十章:洋務運動/甲午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