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童試
上一回書說到,三打祝家莊結束,扈三娘和時遷,武松等人一起上了梁山。一個偶然的機會這位梁山第一女強人,一眼便看中了月先姑娘,非要收他為徒不可!而他慣用的兵器日月雙刀,也正合月先姑娘的心意。
扈三娘忍辱負重,到了梁山之後被迫嫁給一個貪財好色的小矮子王英,成為宋江假仁假義的犧牲品。從一個富家千金小姐,瞬間變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賊婆,可謂天壤之別。經過一段時間的消沉之後,便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徒兒身上。
首先,根據月先的自身條件給他量身打造了適合女生使用的柳葉單刀1,取名柳葉劈風刀。不僅攜帶方便,而且得心應手。她知道初練雙刀的不易,所以想讓徒兒學習相對容易的單刀,目的之一還是為了方便使用。
客官須知,練刀有單刀看手,雙刀看走的說法。雖然本意相通,因練雙刀者,是左右手各持一刀,雙手平衡,但初學者容易雙刀相撞。這裡主要看的是身形和步法,內行人一眼便能看出使刀之人練到何種程度。
而單刀正好相反,右手使刀,左手自然空虛,容易失去平衡,所謂單刀看手,實際上看的是左手。初練時,左手往往難以和持刀的右手保持協調配合,甚至無所適從。好的使刀行家那隻空著的左手,不只是起協調配合的作用,而且戰鬥力與決不容小覷,甚至可以攻防兼備。
但是扈三娘雙刀利害,單刀卻是平常。所以她開始研究早期上山的這幾個使刀的頭領,只有武松使的是短刀,而且刀法出眾!能把武二郎的刀法學到了手,雖不敢說獨步江湖,確也是難逢敵手。
不但如此,三娘還把時遷以及後來上山的燕青,張清等各路高手逐個請來,讓他們把絕技全部拿出來教給她的寶貝徒弟,博採眾家之長,武藝自然突飛猛進。尤其是把武松的刀法與時遷的輕功進行完美的結合,可謂一日千里。
這其中可是費了扈三娘不少的唇舌,更是耗費了她大量的心血,從手、眼、身法、步都做了一系列的調整和不斷的改革,最終以她獨創的「奪命三刀」著稱於世,其中又分馬上和步下兩種,可謂獨步武林,更是成為月先後來出奇制勝的法寶!
而那位比她小兩歲的表弟秦月橋在三歲多的時侯,也是煞有介事的跟著表姐一同拜師學藝,而且非常的聰明伶俐,跟著表姐學得有板有眼。
更有意思的是,他兩歲那年,還穿著開襠褲,就像模像樣的跟著拜了楊老夫子為師,學得搖頭晃腦,不亦樂乎。由此姐弟二人幾乎是形影不離,卻很少跟表兄逢春在一起。但月橋在學習武功方面,顯然比較積極勤奮,相比學習文化課略勝一籌。
一個小男孩兒長的眉清目秀,小臉蛋兒白皙如藕,完全繼承了娘親的美貌基因,比一般的小姑娘還要漂亮三分,偏偏不愛學習自家的狼牙棒法,而是對對舅舅的大槍情有獨鍾。
到後來,軍師把早已準備好的《孫子兵法》和《太公六韜》以及《資治通鑒》和《史記》等一大堆書籍讓人搬來,送到月先三個人面前,以便在其中挑選出自己喜歡的類型。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月先對每一本書都很感興趣,尤其是對兵書戰策和地理歷史愛不釋手,更加證明了吳用預測的前瞻性。而逢春和月橋卻顯得興趣一般。從此以後,吳用有時間總會一個人來到花府。一者與老友敘舊,二者給月先三個人講一些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和排兵布陣之法。
一晃幾年過去,三個人的武藝都小有成就。而同一時期的梁山後代也有不少,後來成名的也有十幾位之多!
歲數稍大一點的有徐文標,花逢春和李秋鳳2等幾個人。再小一點的就更多了,比如說本書中的花月先,陳方亮,秦月橋以及阮英,關玲,董方,張國祥,孔方,呼延玉,宋安平,時長青,韓啟龍,韓啟鳳等。還有後來的瓊英女俠和張清所生的小將張節成就都十分出色,尤其在抗擊外敵入侵中,顯示出大無畏的民族氣節,譜寫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從上梁山到搬回清風寨,這段時間大概也有七八年的光景,此時的梁山已經全部接受詔安,大小一百零八員戰將帶著數萬大軍開赴東京汴梁。
因數以千計的家屬無法統一安置,只得各回老家居住。於是花榮便讓夫人帶著孩子搬回老家,同時為了月橋的學習和兩家相互照應,也讓妹妹隨嫂子一起回到了清風寨。
因為秦明本來就是青州武官,上梁山后也沒有任何買賣和土地。回清風寨這段時間,管家秦成又買進了不少好地,重開了兩處買賣,和花安一起把生意做得風生水起,雖然不能日進斗金,但在清風寨這種小地方也算屈指可數了。
除了楊老夫子隨家搬回來之外,其餘教月先二人武功的師父都隨軍走了。花夫人出生於大家閨秀,對武功一竅不通。現在只有大管家花安武功還算不錯,讓他幫助月先他們繼續練武。沒過兩天,花安就來交差說,「小姐和兩位公子武功精進,除了力氣不足之外,其他功夫均在花安之上,老奴實在是無能為力了!」
夫人喜憂參半,他知道管家的武功,起碼能和一般的武林人士平分秋色。三個孩子若非武學奇才,這麼幾年的時間裡,再多的師傅也不會有如此成績,沒人教他們功夫只能靠自己勤學苦練了。
而月先卻是十分精明,她知道姑母這些年從來沒有間斷過練武,便有意找姑姑討教些武藝,卻始終未能如願。姑母何曾不想拿出點真本事來?他知道花安不行,自己也應付不了多長時間,還是有點自知之明,留點神秘感或許更好些。
兩年後,楊老夫子也來辭行說,「東家容稟,楊某才疏學淺,幾十年寒窗所學,傾囊以授。再呆下去恐怕要誤人子弟了,就此告辭!」說完一拱手。
花夫人再三挽留,「夫子為幾個孩子的學業殫精竭慮,不辭勞苦。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如果您老願意,就在家中住下,讓孩子們給你養老,不知先生意下如何?」
夫子說,「月先月橋天資聰穎,若有機緣得遇高人,當更進一步!有我在這兒,反而不妥。這樣吧,我已是年過半百之人,活了一大把年紀,也想趁著腿腳利索到各處走走,多則幾年,少則一年半載就回來。」
夫人無奈,讓管家托出一盤金銀贈與夫子,「窮家富路,先生可隨時回來,府里小童跟隨你兩年有餘,機靈勤快,讓他繼續跟隨左右,早晚服侍先生,我們也好放心。」
老夫子一笑,「童兒若不怕辛苦,願意跟隨也好,順便教他讀書認字,樂在其中。金銀則不需這麼多,世道不太平,多了反而不便,然後只在盤中取一小部分,便和小童一起上路。
月先和月橋姐倆送出鎮外3,仍然依依不捨,「老師,不管你今後走到哪裡,也不管有任何事情,只要捎句話來,學生即可前往。前面已經給您準備好了馬車,千萬不要為了省錢累著自己,學生在家裡隨時等候您回來!」說完,二人一起給夫子深施一禮,然後又塞給小童一定金子,叮囑他一定要好好照顧師父,吃好喝好,然後灑淚而別。
目送著馬車漸漸走遠,最後不見了蹤影,姐弟二人這才依依不捨地往回走。整整十年的朝夕相處,早已融入了太多的親情。二人悶悶不樂地走著,剛到自家院兒里,有家人拿著一封書信交給月先說,「小姐,我在收拾夫子房間的時候,發現了書桌上有一封信,應該是夫子留給你和少爺的。」
月先接過信來展開一看,正是老師龍飛鳳舞的草書,非常熟悉;
月先月橋親啟,今年縣裡必有童試,時間不定,注意官方布告,屆時前往,必有收穫。
月先看了看月橋,二人一起去送給姑母和娘親看,「既然是夫子之意,你們姐弟倆照辦就是,也好檢驗一下多年所學究竟如何!」夫人看完之後又交給妹妹。
月先曾經聽老師特意給他們講過,科舉考試最早是隋文帝楊堅所創,興於大唐,到了宋朝經過幾百年的發展歷史,已基本形成制度,而且相對比較完善。
大家熟悉的秀才,舉人,進士,是歷代文人走向仕途的必行之路。起碼普通讀書人也有入仕求取功名的機會,這對於隋朝以前的門閥制度是個歷史性的重大進步。
考取功名的第一步,錄取者統稱為秀才,按現在的學歷,最低相當於今天的大學本科以上,但不能直接做官,也不包分配。可以自謀職業,比如受聘於縣學或者是縣裡的一些師爺押司等編製之外的工作,社會地位也有明顯的提高,可以見著縣官不用行跪拜之禮。
而一般秀才大多選擇繼續考取功名,如果下一步中了舉人,就可以做官了,再往上考就是進士。關於楊老夫子所說的童試,嚴格地說還不是正式的科舉考試,充其量只能算一次初級考試,以後還有兩次考試,那就是童生,然後才是秀才。
童試也稱縣試,顧名思義是在本地知縣的組織下進行的一場考試,一般是提前發布公告,讓全縣各鄉鎮村,所有考生都要提前一個月報名。
考試者不限年齡和職業,但必須有證明材料。比如說父母,祖父母以及祖上三代的信息和藉貫,還要詳細描述自己的體格,容貌特徵等一系列材料,最後要有一名本縣秀才的舉薦信,方可參加初試。
1柳葉刀,因刀長而窄,形如柳葉而得名,刃薄而背厚,不似寶劍,有一定重量,興於隋唐,後來流傳於島國,乃為日本***之鼻祖。
2花逢春和李秋鳳在梁山上就已定親。在南征方臘歸來的路上,混江龍李俊佯裝中風,留下童威,童猛哥倆照顧他。當宋江大隊人馬走遠了之後,便去了太湖的綠柳山莊,和費保、倪雲等四位莊主一起,沿長江而下,遠赴東海,去了化外之地暹羅,後來歷經千辛萬苦,終於當上了暹羅國王。花逢春自然也就成了東床駙馬。但是現在韓國和泰國都有暹羅地名,李俊當時是南下還是北上,卻無從考證。
3此時的花逢春已奉父命,去投奔了岳父混江龍李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