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爭論
兩國結盟,不但能暫時安撫弘光朝廷,讓他們不敢對大清動手。
如果兩國聯合起來,去和李自成、張獻忠開戰,那麼對於八旗來說,無論是兵力,還是物資,都會有很大的幫助。
同時,還可以讓弘光王朝和海賊王分庭抗禮,讓他們成為敵人,這對於大清來說,也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洪先生說得不錯,這個提議,我很是贊同。」
多爾袞難得地誇讚了一句。接著道:「多鐸,你可願意接替豪格,鎮守山東,威懾宵小。」
「十四哥,本來我應義不容辭,但是剛才洪尚書言明,此次派往山東的主帥應當有足夠的威懾。」
「而我剛剛兵敗洛陽,怕對海賊王的震懾不足,還是請十二哥為帥為最佳。」
多爾袞忽然覺得多鐸會動腦子了,便是對阿濟格命令道:「阿濟格,命你領旗下人馬進駐山東,替換豪格,震懾海賊王,不得有誤!」
「遮,臣遵旨。」
接著又吩咐吳三桂:「吳三桂,命你率領本部人馬,隨阿濟格前往山東,由阿濟格統領,不得有半點差錯!」
「臣遵命。」
吳三桂心中一喜,多爾袞既答應自己出征,自己便能領著關寧鐵騎兵離開京城,天下之大,無拘無束。
一個海賊王就能做到這一步,我吳三桂又怎麼可能比得上關寧鐵騎?
…………
盼星星盼月亮,終於等到了朱慶請來的大人物們,一個接一個地出現在揚州。
只有傅青主沒有來,因為傅青主現在在太原,那地方朱由崧管不著。
顧炎武與黃宗羲、王夫之同為三大思想家,而方以智還沒有當和尚,就被人擄走了,而朱之錫卻在家鄉為他的祖父守墓。
這幾個人拿到太子的請柬,沒有一個是痛快答應的。
信使只好又跪了下來,又是一拜,強調了惡魔王子的可怕,可是這些人卻有一萬個理由拒絕。
沒辦法,先禮後兵是不行了,軟硬兼施也不好使。只好拿出最後的殺手鐧——聖旨,別看只有一道,只是一個幌子,但比朱慶的請帖管用多了。
甭管你什麼理由,統統得上車。
最可笑的還是當朝兵部尚書張煌言,因為皇帝一道聖旨,罷免了他的官職,轉交給了朱慶,讓張煌言哭笑不得。
再加上李漁、宋應星等人。真可謂是濟濟一堂。
關鍵是朱慶不知道張煌言是兵部尚書,先有史可法,又有阮大鋮,現在加上一個張煌言,南明的兵部到底有多少尚書。
朱慶依舊梳著可以讓蒼蠅劈叉的分頭,正裝出席。
他恭敬地向在場的大人物們行禮。表現得極為恭敬,態度十分誠懇。
並將其所整理的國學注音、斷句、修辭、文法四冊作為禮物送給大家。謙虛道:
「諸位都是當代名士、大儒,我這點微不足道的東西,還請諸位見諒。」
不管這些人是怎麼來揚州的,看到這位太子殿下請他們來,心裡都是忐忑不安的。
這些人還真的沒把朱慶放在眼裡。
不過,這位太子殿下,居然還有一本專著?只是不知道,這孩子會寫些什麼。
不過人家既然恭恭敬敬地遞了過來,大家還是要給點面子的,隨便翻看了一下。
唯一例外的,就是兵部尚書張煌言。
惡魔太子的稱謂,那可絕對不是虛傳的。
如果翰林院能查出來,狀告太子的奏摺,比魏忠賢的奏摺還要多。
更何況,他能夠以一己之力,收服江北,誅殺重臣,統領大軍,打敗清軍,絕非表面上看起來人畜無害。
沒有特殊情況,千萬不能招惹。
這一頁一頁地瀏覽下來,許多人都是連連點頭,不過也有人在暗自搖頭,王夫之便是如此。
朱慶趕緊恭恭敬敬地說道:「至於而農先生,您看我這拙作,可有什麼意見?」
此時王夫之年不過三十,頭戴方巾,臉上有一道傷疤,雙頰凹陷,眉毛濃密,眼睛圓圓的,鼻樑高挺,留著三綹短須。
只見他隨手翻了翻朱慶的那本書,輕聲道:
「殿下這幾個法子,倒是讓我讀書容易了不少。然而讀書的樂趣,在於從先賢的話語中,挖掘自己的思想,領悟其中的真意。所以,後人才會對先賢的思想產生不同的理解,產生不同的爭論。若是按照殿下的方法寫書,豈不是太無趣了?」
朱慶實在是沒搞明白古人的思維,難道容易讀的書反而不好?
讀不懂的書才是好書,才會讓人有興趣?
朱慶問道:「依先生的意思,這本書該怎麼寫?」
「立意高遠,道理深遠,言簡意賅,用詞晦澀難懂,才能讓人琢磨,餘韻悠長,此乃佳作。」
朱慶明白了,為什麼孔乙己說茴香豆的茴有四種寫法。
原來古人寫的文章,越是讓人看不懂,越是撓頭,越覺得高深。
這是古代文人的毛病,總覺得自己的文章晦澀難懂才是好文章。
你聽不懂我在說什麼,看來我比你有學問的樣子。
古漢語最難的地方,就是看得懂每一個字,卻需要翻譯。
基本上算是一門外語。
因此,有許多含糊不清的地方,不僅耗費了文人墨客不少的精力,而且還極大地妨礙了學術的交流。
不行,這個毛病得改。
朱慶道:「至於農先生,晚輩不才,看了《論語·泰伯》中的一句話,不知可否賜教?」
「但講無妨。」
王夫之心想:「我已經把《論語》背得滾瓜爛熟了,還擔心你出題?」
朱慶道:「有一句話,我聽不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何解。」
王夫之還以為他說的是什麼,沒想到這麼簡單。
「民可以使,而不能使人知。意思是讓百姓按照讀書人所說的路走,不用告訴他們原因。」
朱慶連躬身道:「多謝先生指點。」
轉頭對黃宗羲道:「太沖先生怎麼看?」
黃宗羲沒料到朱慶會問這個問題,愣了愣,急忙回答:
「我讀過《論語》中的另一種意思,上下貫通,意思就是百姓掌握了詩、禮、樂,任由其自行發展;如果百姓學不會,讀書人就會教化他們。」
「寧人先生以為如何?」朱慶又轉向了顧炎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