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章 復望里
吳詠有些無語了,他只是上個廁所,不會穿漢服而已,倒是讓兩個小姑娘教訓上了。雖然面上有些掛不住,但心裡卻是暖暖的,這種被人關心的感覺真好!
恰在這時,卓弢站在路口喊道:「兄長,張伯父要啟程回家,我父親讓我來找你,說是讓你跟他一起去送一送張伯父。」
三人匆匆趕到大門口,遠遠就看到一群人圍在堂屋門口,此時郭氏正攙扶著老夫人跟張品濟和卓文宣一家告別。
卓文宣看到吳詠歸來,便開口打斷眾人的寒暄,「伯母,天色漸晚,品濟兄還要趕數十里路,再耽擱下去,怕是要趕夜路了。」
張品濟這時也拱手道:「老夫人留步,說不得三五日後,又要上門叨擾。」
任老夫人這才止住話題,又將眾人送到大門口,目送一程,才折返屋裡。
吳詠這邊一行人離開吳家,沿著小道左行百二十步來到一條寬闊的石板道路上,期間路過四戶人家,都有人站在自家門口跟卓文宣打招呼。
眾人沿著石板路前行百步左右,來到一處開闊地帶,此地正中心有一處水井亭子,此時正有不少婦人在水井旁取水。
吳詠根據記憶得知,他所處的這個地方叫復望里,當年由吳、李、卓、任、朱五姓聯合形成,共計有百戶人家,這處開闊地是復望里的中心,存在整個裡唯一的一口水井,居民的日常生活用水都取自這裡。
卓文宣領著眾人來到左側一處高大的宅院前,這時卓弢上前敲門,喊道:「李伯,開門啊,我們回來了。」
不一會兒,大門打開,一位壯年男子矗立在門邊,朝裡面喊道:「主家回來了。」
眾人相繼進門,這時內院走出一位婦人,迎著李氏問道:「夫人,客人要留下過夜嗎?」
李氏搖頭道:「不用收拾廂房了,客人已經在吳家用過晚飯,一會就要走。」
另一邊卓文宣招招手,守門男子走過來問道:「主家可是有什麼吩咐?」
卓文宣吩咐道:「李忠,你收拾一下,一會趕馬車將張醫師送回涅陽府中,若是太晚,就在那邊休息一晚,明早歸來。」
李忠點頭答應,不大一會就準備妥當,牽著馬等在門口。
張品濟見狀,跟李氏告辭,便當先走出去,卓文宣緊隨其後,並示意吳詠跟著。
卓文宣和張品濟兩人邊走邊談,李忠牽著馬車跟在身後,吳詠在馬車另一側,一邊跟著,一邊好奇打量四周。
漢代的鄉里,相當於後世的村鎮。復望里以水井亭為中心,四面環水,只留下南面一處大門,作為進出口。里中有一百戶人家,每戶宅基地長寬各三十步,縱橫各十戶,中間有兩條橫貫南北、西東的石板路,路兩側均有引水槽溝。
不到兩百米的路,不到一盞茶功夫,四人一馬來到里門下。
這時卓文宣走向一旁的小亭,裡面有一位青年男子正在書寫著什麼,感應到有人來了,男子抬頭,發現是卓文宣,拱手道:「不知文宣兄駕臨,有失遠迎,失禮,失禮。」
卓文宣哈哈一笑,道:「李田典忙於政事,心無旁騖,實乃鄉里幸事。」
李田典擺手道:「文宣兄謬讚了,微末雜事,難登大雅之堂。」轉眼看見卓家僕人和馬車,於是道:「文宣兄這是要送客嗎?」
卓文宣點頭道:「張醫師此次來為吳家伯母診病,現在要返家,由李忠相送,李忠可能要在涅陽那邊過夜,勞煩李田典為他二人開具文書證明。」
李田典看了那邊一眼,從矮案上拿起兩塊方形竹板,分別寫下:
建寧三年正月廿一申時涅陽醫師張初為吳診返
建寧三年正月廿一申時卓奴李忠駕騩牡馬車送張初至涅陽次日返。
之後又從旁邊拿起一枚印章,在空白處印上『復望里章』字樣后,交給卓文宣。
卓文宣接過兩塊竹板,並將它們都給了李忠保管,囑託一番后,與張品濟惜別。
站在里門外的大道上目送馬車走遠,卓文宣這才領著吳詠返回里門下,對著李田典邀請道:「李田典閉門之後,到吾家來,愚兄邀請了朱里典一起,有要事相商。」
李田典答應之後,卓文宣又領著吳詠到朱里典家,邀請他來家裡做客。
等到三人一起回到卓家,卓文宣吩咐李氏殺一隻雞待客,又領著吳詠和朱里典來到穀倉處,親自操作磨面。
吳詠看著滿倉的五穀雜糧,許多他認不出的穀物,不過好在他還有系統。他每摸過一種穀物,系統商城的圖標就會亮起。總結起來,發現漢代的農作物其實也很豐富:
稻類有粳稻、糥稻,黍類黃米,粟類小米,稷類高粱。
麥類有小麥、大麥、燕麥、蕎麥等。
菽類有黃豆、紅豆、黑豆、豌豆、蠶豆、眉豆等。
還有蓖麻籽,油菜籽等等。
吳詠閑逛的功夫,卓文宣已經磨完了面,此時正指著陶盆里的白麵粉,興奮問道:「朱里典,汝認為此物如何?」
朱里典捻了些麵粉,聞了聞,皺眉道:「吾聽聞大富大貴之家有白麵餅,莫非此物所做?麥皮分開,確實精細。」
卓文宣聽他這樣說,有些許失望,很快又收拾好心情,繼續道:「好叫朱里典得知,吳詠這孩子可以用此物做出一道吃食,細如針柄,肉湯灌汁,食之,令人回味無窮。」
「所言當真?」朱里典眼睛一亮。
「稍後便知。卓某剛才有幸吃過一次,味道至今還在回味中。」卓文宣哈哈一笑。
恰在這時,李田典由李氏引進來,卓文宣吩咐吳詠跟隨李氏去廚房用心備餐。他們三人則是去客廳落座。
三人剛坐下,卓文宣就嘆口氣道:「今天請兩位賢弟過來,是有要事相商,兩位賢弟可還記得你我長輩組建復望里的初衷?」
年長的李田典率先開口道:「不敢忘!你我五姓祖上皆是世居宛地,后隨光武帝起事而封爵,然天道無常,朝堂更迭,恩寵漸少,亦不敢擾民,又奈何子孫愈多,財產越少,這才日漸沒落。
等到你我長輩該成家立業的時候,卓家去爵,朱、吳、任三家式微,僅余李家亦不復往日榮華。五姓世代交好,家主們這才商量建立復望里,讓後世子孫不忘復興家族昔日榮耀。」
這時朱里典也悲傷道:「五姓聯里,是為後代子孫掙一條富貴路,不想當年百人蔘軍,歸來只有二三十人,何其悲也。」
「當年你我長輩浴血拚殺,才換來這伏牛山下一塊立足之地。按律每戶可得一傾田,最終卻是山、田各半,使我復望里民終年不得飽。」
「當今天下之地皆有主,即使吾輩有心學祖宗去邊疆拼殺,也無土地可分,你我尚且如此,後世子孫亦難矣。」
……
三人你一言我一語,不知時間過去多久,等到吳詠端著吃食進來,感受到滿屋子的悲壯氣氛,明顯一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