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再三而竭

第四十七章 再三而竭

然而即便怒火中燒,董平卻也無計可施,那梁山賊寇已然退去,便是想打也得等道天亮再行出兵,當下只得遣散兵卒,叮囑加強巡視,再次返回中軍營帳之中,只是卻再也無法安睡了。

果不其然,約莫又是半個時辰左右,營地兩側再次響起喊殺之聲。

此時董平早已瞭然於胸,那是梁山賊寇故意騷擾軍心,因此此時那董平只當未曾聽見,連聚攏兵卒都不去做。

對於麾下的兵卒,無論是禁軍還是廂軍,這董平更是了如指掌,平日本就不事操練,臨陣磨槍雖有效果,但效果顯然不會太大。

若是趁黑出擊,一旦遭遇梁山的埋伏,導致軍心大亂,此戰註定會敗。

雖然明知那是梁山賊寇故意騷擾,但董平卻也只能將那西北兩個方向的巡視兵卒增加到百餘人,以防對方真的進攻。

此時那董平自是毫無睡意了,身著甲胄,坐在中軍營帳之中,靜待天明,那梁山賊寇任由他折騰,只要未曾攻入營寨便不去管他。

時間緩緩流逝,眨眼間便已到四更時分,距離天亮已然不遠了。

此時皓月早已不見,只見零零散散幾個孤星高懸黑夜之中,視線更是極短,那卞祥等人折騰了一晚上,早已疲乏不堪,當即就地休息。

眾人早已攜帶了足夠的乾糧,吃飽喝足之後,又休整了片刻,待得體力恢復的差不多了,眾人這才按照朱元璋先前的布置。

由卞祥留守軍卒營地西側,自己則跟元仲良率餘下嘍啰,直奔軍卒營地東側。

此次喊殺之聲響起,卻不是鬧著玩了,而是真的進攻了。

甚至動用了朱元璋事先準備好的火器,所謂火器只是用桐油裝在瓷瓶之中。

眨眼之間,俺官兵營地便已火光熊熊,無數營帳均被引燃,那官兵更是驚慌失措,四處都是叫喊聲,慘嚎聲,喊殺聲,以及箭矢的破空之聲。

那董平原本端坐中軍營帳之內,聞得耳中陣陣嘈雜之聲,原以為又是那梁山賊寇故技重施,卻見一名兵卒滿臉惶恐的闖了進來。

「將軍!不好了!營地東側有賊人來襲!」

董平聞言,不由眉頭一皺,頓時一驚,那營地東側可是糧草輜重的存儲之地,這梁山賊寇一而再再而三的只騷擾不進攻,此時真攻卻是奔著那糧草輜重而去?

一念及此,董平當即下令:「傳我命令,務必護好糧草輜重!」

對於東側的防護,董平早已加強過數次,因此雖知道了梁山賊寇的目標,卻也不甚擔憂。

整個官兵營地,除了他自己所在的中軍營帳,防守最為牢固的便是那東側存放糧草輜重之地了,董平不覺得那梁山賊寇能夠得逞。

「是!」那兵卒聞言,當即領命而去。

董平朝著營帳之外看了一眼,雖視線極差,但估摸著天也快亮了,不由冷哼一聲,忍了這麼久,只待天亮便叫那梁山賊寇領略一下自己的手段。

「哼!騷擾了一夜,待得天亮,本將必殺光賊寇,以壯聲勢,再趁勝追擊,一舉剿滅梁山賊寇!」

董平冷哼一聲站起身來,朝著營帳之外行去。

此時舉目遠眺,但見東側殺聲震天,火光四濺,知是那梁山賊寇火攻營地,但東側早已築下高牆,因此董平並不擔憂。

此時董平只盼這天早些亮,也好讓他出一口心中惡氣。

時間緩緩流逝,東方終於開始亮起了魚肚白,董平長吁一口氣,當即開始聚攏兵馬。

「速速集合,雖我殺向東側,一句剿滅梁山賊寇!」

當朝陽剛剛升起,董平便已翻身上馬,抽出腰間佩刀,領著麾下兵卒,直奔營地東側而去。

而此時,營地東側。

無數官兵在火光之中慘嚎著,四處都是燒焦的木料,空氣中充斥著一股極其難聞的味道。

無數身上著火的兵卒,四處奔逃著,慘嚎著,地上到處都是燒焦的屍體,這東側竟已被梁山賊寇攻陷了!

索性董平早已料到此舉,因此雖已攻陷,但餘下兵卒卻是與那梁山賊寇僵持不下。

但此時天已破曉,這僵持的局面卻已然失去了平衡。

這東側董平雖加強了防衛,但左右不過是三百餘名廂軍,無論是甲胄還是弓弩都不如禁軍,何況幾乎不從事操練。

反觀梁山卻是早有計較,又是有備而來,無論是裝備還是武器,都是極其充足的,因此砍開那柵欄之後,便帶著嘍啰衝殺進來。

何況這四處都是火光,那廂軍素質又不高,因此早已軍心大亂。

那梁山若是數月前,倒也不是這廂軍的對手,可是自朱元璋當了寨主之後,便已嚴格操練,又獎懲分明,因此士別三日早已不是吳下阿蒙了。

那梁山嘍啰雖仍不算是真正的精銳,但距離精銳的路已然不遠了,至少比那廂軍近的多,他們缺少的,只是一場真正的廝殺。

何況還有三個頭領領隊,自是不可相提並論。

朱元璋比誰都清楚,一員悍將在小規模的戰鬥之中,能夠起到的作用何其巨大。

當年若不是他麾下有徐達跟常遇春這等悍將,怕是早已慘死沙場了,尤其是鄱陽湖跟陳友諒那一場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更是凸顯出悍將的重要性。

此戰最為突出的便是那郭英以及廖永忠,事後朱元璋還賦詩一首:雪壓竹枝低,雖低不著泥。明朝紅日出,依舊與雲齊。

然而正當梁山眾人攻陷那東側營地正欲一鼓作氣之際,耳中忽然傳來中軍官兵的鼓聲。

「禁軍來援了!」

原本潰敗的廂軍聽到那鼓聲,瞬間眼前一亮,不由紛紛喜極而泣。

卞祥眉頭一皺,不由說道:「哥哥,不好,那中軍可是禁軍,如今支援過來了,怕是不好對付!」

「依計行事,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那山士奇毫不戀戰,聞言當即吩咐眾人撤退。

此戰梁山死傷只有十餘人,受傷者也僅有數十人,重傷極少,因此撤退倒也極其迅疾。

那官兵眼見梁山賊寇撤退,卻是無人膽敢上前追殺。

少頃,那董平便騎著一匹高頭大馬,帶著千餘禁軍殺氣騰騰的沖了過來,但只餘下遠處梁山賊寇的背影,緩緩消失在視線之中。

「追!」

董平毫不遲疑,當即下令:「凡有殺賊者,記功一件!」

董平憋了一晚上的火,眼見那梁山賊寇撤退,自是不肯善罷甘休,一夾胯下大馬,直奔那梁山賊寇而去。

眾人見那梁山賊寇逃走,自是信心滿滿,因為所有人包括董平在內,都覺得追殺之舉將勢不可擋,梁山賊寇覆滅在即!

ps:補充一段鄱陽湖大戰資料,不喜的可以不用看以下這段內容。

史學界普遍認為,中世紀世界規模最大的水戰發生在中國,這就是著名的鄱陽湖之戰,是元朝末年,發生在朱元璋和陳友諒之間的一場決戰。

據《明史》等史料記載,這次決戰,雙方都不惜血本,朱元璋一方的參戰人數是200000,陳友諒是600000(有說650000)。

陳友諒的人數雖然三倍多於朱元璋,卻被弱勢一方的朱元璋大敗,不但為朱元璋統一江南奠定了基礎,「並為以後的北伐和攻滅元朝,統一全國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據《明史》記載,公元1360年閏五月初一,陳友諒率領10萬水軍,越過朱元璋軍隊佔據的安徽貴池,先後拿下太平、採石。

沒想到,由於求戰心切、驕傲輕敵,之前那麼牛逼的陳友諒,竟然未能識破朱元璋的誘敵深入之計。

需要說明的是,陳友諒的軍隊不僅數量大大多於朱元璋,其戰艦也是巨艦,而朱元璋的小船與之相比,簡直可以忽略不計。

船大既有好處,自然也有壞處,最大的壞處是行動不便,尤其是在狹窄的水道,而在這樣的水道,小船的優勢,明顯大於巨艦。

新河(今南京城西南),就是這樣一條水道。

誘使陳軍從開闊的大江進入狹窄的新河之前,朱元璋先是命令各路人馬,在各處要地設伏,為其準備了一個大口袋,朱元璋本人,則率主力埋伏於盧龍山(今南京獅子山)。

然後朱元璋把康茂才叫來,老康,該你出場了。

老康名叫康茂才,與陳友諒一樣,之前都是拿元朝工資的,後來降了朱元璋,而且和陳友諒還是好盆友。

朱元璋要他做的很簡單:給陳友諒寫一封,信中說,友諒啊,好久不見了,其實我早就想見你,早就想和你一起干,之前投了朱元璋,那是沒辦法,我在那旮旯過得並不好,時刻想念咱們之前在一起的好時光,如此機會來了,讓我做你的內應吧,咱們裡應外合,把姓朱的幹掉,咱們會合的地方,就定在江東橋吧,以「老康」為暗號,到時候你叫聲「老康」就行了。

接到康茂才的信,陳友諒竟然毫不懷疑有詐,率領大軍就出發了。

陳友諒是1360年五月初十,率軍自採石抵達大勝港的,來到江東橋(今南京江東門附近),他依約連叫幾聲「老康」,誰知無人應答,陳友諒這才明白,該死的老康忽悠了他。

天真的小陳同志,看來「除了自己誰也別信」這句古話,你不記得了。

朱元璋立即下達進攻命令,頓時伏兵四起,水陸夾攻,陳軍遭此突然襲擊,頓時大亂,爭先恐後登舟而逃。

舟倒是登上去了,逃則逃不了了。

新河本就狹窄,又正值退潮,陳友諒那些巨艦更像是埋在土裡的石頭,動彈不得,陳軍被殺死者不計其數,兩萬多人被俘。

陳友諒只得棄巨艦乘小舟,慌忙逃回江州(今江西九江)。

此戰陳軍僅遺棄的巨艦,就達100多艘。

朱元璋來了個乘勝追擊,順勢奪回安慶、太平,攻佔信州、袁州(今江西宜春)等地。

應天之戰失敗后,陳友諒內部矛盾激化,朱元璋又趁機不斷向西發展,僅用一年時間就攻佔了蘄州、黃州、撫州等十多個州,收編洪都(今南昌)水軍后,又接連攻下瑞州、吉安、臨江,來了個實力和控制區雙大增。

1363年二月,之前一直很老實的張士誠以為小明王好欺負,派兵圍攻其最後的據點安豐。

安豐可不能落到陳友諒手裡,因為它是應天的屏障,安豐一丟,應天有可能不保。

接到小明王的求援信,朱元璋立即率兵救援,給了陳友諒趁火打劫的機會,集中60萬水陸大軍圍攻洪都。

位於贛江下游的洪都是個軍事要地,千萬不能丟,守軍拚死固守,洪都一個多月堅如磐石。

那時朱元璋已回到應天,一系列情報送到他案頭:江水日益下降,有的地方甚至已乾涸,不利於陳軍巨艦行動;陳軍缺糧,士卒餓死不少。

徹底消滅陳友諒的大好時機,就這樣「從天而降」。

而這時候的陳友諒,變成了十足的傻叉,啃了一個多月未能拿下洪都,應該知道這塊骨頭不好啃,再啃下去也是徒然,但他卻決定繼續啃下去。

他這一犯傻,正中朱元璋下懷,他命令洪都守軍繼續堅守,最好再堅持一個月,同時命令圍困廬州的徐達:老徐你別圍廬州了,趕緊回師,咱們去干票大的!

徐達率軍回到應天,朱元璋親率20萬水軍,到洪都去撈大魚。

陳友諒第一時間撤了洪都之圍,東出鄱陽湖,集中力量迎戰朱元璋。

在位於鄱陽湖內的康郎山,兩軍遭遇了。

與之前一樣,陳友諒的戰船依然是巨艦,布了個一字長蛇陣,長達幾十里,「望之如山」,陣仗之大,足以把膽小者嚇尿。

朱元璋則把自己的艦船分為20隊,全都配上大小火炮、火銃、火箭、火蒺藜、大小火槍、神機箭,以及弓弩等等。

按照朱元璋的命令,各隊接近敵艦后,首先朝對方發射火器,然後用弓弩招呼。

第二天,第三天,連續兩天,朱元璋採用這種戰術,對陳軍不斷發動猛攻,僅在頭一天,陳軍的巨型戰艦就被火炮幹掉20多艘,被殺的和被淹死的,不計其數,朱軍也有不小傷亡。

朱元璋見無法取勝,親自率水軍出戰,採納部將郭興建議,決定火攻。

耐心等到黃昏時分,終於吹起了東北風,朱元璋挑選的勇士,早就準備好了,他們駕駛7艘裝滿火藥柴薪的漁船,徑直衝向敵艦,靠近後放火。

轉眼之間,陳友諒一百多艘巨艦化為灰燼,陳軍死傷過半,大火還燒死了陳友諒兩個兄弟,以及大將陳普略。

對峙了一個多月,形勢逐漸對陳軍不利之際,陳友諒兩員大將見勢不妙投降了朱元璋,導致軍心動搖,陳友諒一怒之下,殺了抓到的朱軍俘虜。

朱元璋則相反,全部送還對方的俘虜,給了陳軍這樣一個感覺:你看人家老大多好,咱們老大,簡直壞透了!

被困湖中一個多月後,陳友諒扛不住了,決定冒死突圍。

朱元璋早料到他有這一著,已經把軍隊移到江西湖口,等他自投羅網。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八月二十六日,陳友諒突圍開始了,他選擇的突圍地點,是南湖嘴。

開始倒還順利,朱軍彷彿人間蒸發了,誰知剛到湖口,朱軍就四面八方冒了出來,上來就是猛攻。

此路不通,陳友諒便拐了個彎,改走涇江,傅友德的伏兵,早就在那裡等得不耐煩了,陳友諒的船隊一到,正好給他們「解悶」,他們駕駛輕舟左衝右突,同時弓箭伺候,陳友諒的船隊,頓時成了諸葛亮借箭的草船。

據《明史·卷一百二十三·列傳第十一》,焦慮不已的陳友諒剛將腦袋伸出,指揮反擊,突然一支流矢飛來,「驟中流矢,貫睛及顱死」。

老大掛了,群龍無首,那些殘兵敗將,一下就完蛋了。

陳友諒雖然完蛋了,但他的老巢武昌,還有兒子陳理。

朱元璋是第二年二月攻下武昌的,陳理投降,陳友諒之前的地盤,統統歸了朱元璋。

鄱陽湖之戰,也是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經典戰例。

凡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例,基本上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強勢一方,基本上都有輕敵思想,而這,也是其失敗的主要原因。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水滸朱元璋,造反咱是專業的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水滸朱元璋,造反咱是專業的
上一章下一章

第四十七章 再三而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