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十六章 寧州局勢
平北協議簽訂后,寧遠和朝廷之間形成了一個微妙的平衡,但是誰也沒有去大破這個平衡重新開啟戰端。朝廷經過一系列的交戰,損兵超過了十萬人,更有為數不少的軍民投降了寧遠軍,使得朝廷的實力大損,而寧遠軍也經過了多輪戰鬥,兵疲馬乏,也亟待修整。但林瑾本人非常清楚,自己與朝廷之間還是有著很大的差距,除了雲州和寧州,朝廷手上還有十一州的軍民,這意味著朝廷可以源源不斷地得到補充。現在短暫的平衡只不過是為將來的大戰蓄勢。
而寧遠和北狄之間,經過一場大戰和一場遭遇戰,雙方也無力繼續廝殺,各自休養生息整頓軍備準備著將來的大戰,雙方也維持著短暫的平衡。
九月二號,林瑾讓王權帶兩萬大軍留守平北關,自己親自率領大軍返回了寧遠城。
回到寧遠之後,林瑾立刻根據目前的局勢進行了一個調整:改寧州州府為寧武城,保留寧武城作為寧州州府的地位。同時在邊境設立四個大營:在晉東城設立西大營,與同州守軍對峙。在平北城設南大營,與幽州守軍對峙。在濟陽城設東大營,與萊州守軍對峙。在寧遠城設北大營,與北狄對峙。西大營主將曹成,南大營主將王權,東大營主將徐遠,北大營主將李華。除此之外,林瑾還設立了平嶺關鎮守使一職,地位等同於四大營主將,由在破慕容雪的戰役中立下赫赫戰功的范明擔任。而林瑾則親率一隻大軍坐鎮州府寧武城,方便對各路進行支援和進行統一的調度。
寧遠軍經過一路的征戰,招撫了大量的軍民,現在寧州已經有大軍十二萬,包含了曾經寧遠軍的五萬精銳,招降的六萬精銳和新募的壯丁一萬人。林瑾將這些部隊進行了一定的改組:將原屬寧遠軍核心的兩萬軍隊編入第一軍團,軍團長由林瑾親自擔任,跟隨林瑾作戰,作為最精銳的利劍插入敵人的心臟。其他的三萬人和招降過來的六萬精銳、新募的一萬兵丁混編在一起,這十萬人又分為五個軍團,軍團長分別由王權、李華、徐遠、曹節和范明擔任。王權提領第二軍團長官,李華提領第三軍團長官,徐遠提領第四軍團長官,曹節提領第五軍團長官,范明提領第六軍團長官。
另外,有鑒於北狄完整的情報搜查系統,林瑾也初步建設了自己的諜報網,而諜報網的首領,自然就是跟隨在林瑾身邊的劉恆。劉恆的作用就是掌握敵方的情報,向敵方輸入間諜,並且監察所有的官員,找到暗藏在官員隊伍之間的間諜人員。只有建立一個可以慕容雪匹敵的情報系統,寧州方面的行動才不至於過於被動。
可以說,此時的寧州雖然名義上還是屬於朝廷的,但已經具有了獨立王國的屬性。但做完了這些工作,新的問題也隨之產生。
以前寧州掌握在朝廷手裡,各地的糧草軍械都由朝廷統一分發。朝廷的作用相當於一個中轉站,將富餘地區的糧草軍械運到略顯貧瘠的州縣。而寧州的生產力在十三州中只能排在中流,即使再加上打下來的不少地盤,也不足以支撐十二萬大軍的軍需。於是,林瑾又發布了軍隊屯田令,軍事和生產兩手抓。屯田令的大致內容是:戰時士兵們英勇參戰,和平時組織參與屯田,軍屯的部分收入上交給寧武城統一劃撥,剩餘的部分歸屯墾者所有。在一系列的政策支持下,寧州初步發展了起來。
暫時解決了軍事和經濟的問題后,林瑾發現寧州地僻但是強敵環飼,除了依山的險關外幾乎無險可守,
而且生產和兵員明顯比不上大夏朝廷。以大夏朝廷強大的供給能力,只要朝廷恢復過來,必然向自己用兵。
所以為了給自己營造一個安全的發展環境,林瑾對外交這個手段頗為重視。在他看來,最大的敵人還是大夏朝廷,與北狄並沒有本質上的衝突。所以,他在外交上的第一個嘗試就是:結好北狄。
九月十日,林瑾召集各路軍營主將和參謀長官到寧武城議事,史稱「寧武會議」。
「什麼?與北狄結盟,這怎麼可能呢?」王權站出來第一個反對。他是跟隨林晟將軍的老臣了,多年和林晟一起抵禦北狄人的進攻,可以說,他是北狄的死敵,而且他也不認為那麼多年的仇恨說放下就能夠放下。
「為什麼不呢?北狄與我們只是立場不同,但如果有共同的利益,還是可以合作的。」林瑾微笑著說道,「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現在我們實際上已經脫離了朝廷,所以也不能按照老想法來看問題,這樣只會作繭自縛。況且北狄慕容宇也曾經與我們交好,敵人變成朋友,朋友變成敵人,這也並非是不可能的事情。」
將軍們默默地思考著,林瑾也沒有打斷他們。
這是,范明說道:「我認同林帥的觀點(註:林晟已經死了,此時大家稱林瑾為林帥)。一直以來都是北狄進攻我們,我們從沒有主動進攻過北狄人,對北狄來說,我們和他們並不是不共戴天的敵人。而我們和朝廷已然鬧翻,我們不可能從朝廷那裡得到任何援助,這個時候就應該放下成見,交好北狄,這樣才能圖得發展。」
林瑾說道:「范軍團長言之有理,北狄與我們不是不共戴天的敵人,相反我們有著共同的利益。對於我們來說,我們的兵力和生產能力並不足以支撐兩面作戰,必須要交好一方。對於北狄而言,他們需要中原的物資,而靠掠奪而來畢竟不夠穩定,若是能夠付之交易,北狄一定不會拒絕。」
林瑾一直覺得,與北狄並不一定要兵戎相見。很多情況下戰爭是可以避免的,但是作為軍人,就必須服從朝廷的決定。但在林瑾看來,與北狄開通互市渠道,既可以從中獲得不小的收益,又可以減少邊境地區駐防的軍隊。而如果交戰的話,每年在邊境耗費的錢糧和物資,直接導致了大把大把的民眾破產亡家,流離失所。所以司馬遷對衛青、霍去病這樣的名將評價不高,反而對能保一方太平,但總打敗仗的李廣倍加讚譽。漢武帝支持衛青霍去病打匈奴,結果把文景之治攢下來的家底都打沒了,反而還使得十戶中產家庭破產了九戶,這個代價不可謂不高。孫子主張「不戰而屈人之兵」,而墨子主張「非攻」,都是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戰果。林瑾並非是和平主義者,但他也不是一個戰爭的狂熱分子。沒有必要、沒有好處的戰爭,真的不如大家都洗乾淨睡覺來得實在。
林瑾沒有向北狄地區開疆拓土的打算,單純的防禦外敵,徒耗兵馬錢糧,確實不如握手言和。
最終,這個決議得到了大多數人的贊同。林瑾當即派一個膽大心細的人——劉恆出使北狄。
九月十五日,北狄烏蘭城。
「報!寧州林瑾派使者前來,已到烏蘭城。」一個傳令兵將消息報告給了北狄慕容宇。
「哦?寧州來人了?真是稀客,快請。」慕容宇詫異地說道,出於禮節兩方交戰還是要聽聽敵方使者說些什麼。
「在下行營副將劉恆,參見首領。」劉恆說道。
劉恆是林瑾欽點的掌管諜報事宜的官員,但明面上的身份是一個不起眼的副將。
「寧國公派你為使,有何貴幹?」慕容宇問道。
「特來修書請和。」劉恆說道。
「請和?林瑾一敗我兒於燕雲谷,二敗我於燕山道口,三敗我女於寧遠城下。你們已經佔據了優勢,何必找我請和?」慕容宇問道。
「首領,雖然我們佔盡優勢,但我們並不想與您為敵。至始至終我們都只是自保而已,從未侵犯過首領您的疆土。」劉恆回答道,「寧州和北狄並沒有不共戴天的仇怨,卻可以追逐共同的利益。」
「有點意思。」慕容宇說道。
「從歷史淵源來說,您曾是大夏王朝的朋友,我們也是大夏王朝的臣子,並不是天生的敵人。而且,如今我們和大夏王朝已經翻臉,同時結怨於兩個強敵,不是智者作為。再者說了,北狄需要中原的物資,但大夏王朝與您素來不穆,您只能夠冒險從我寧州這裡掠奪,寧州城和首領您都不堪其苦。那麼我們兩家為何不化干戈為玉帛,開通互市,和平交往?」劉恆開口說道。
「要和平,拿出你們的誠意。」慕容宇說道。
「昔日作戰中,被我軍僥倖俘虜的士兵我們都可以釋放。而且,昔日貴公主離間我君臣,導致老元帥和姚中書相繼慘死,此事各為其主,我們元帥也答應不再追究。」劉恆繼續說道,「貴方有任何要求,只要不侵犯到我方的領土與利益,我們元帥必然會儘力滿足。」
「果真如此?」慕容宇問道。
「一言既出,斷無收回之理。」劉恆說道。
「好,待我先商量一下,再給你答覆。」慕容宇對劉恆說道。
「靜候佳音。」劉恆拱手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