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孔有德投奔后金
明廷開始調集軍隊消滅叛軍,第一支援軍是約五千人的京東軍隊,以通州鎮總兵楊御蕃、天津鎮總兵王洪率領。第二支是山東衛所軍包括文登營、即墨營火速出兵。除此之外,命令東江鎮總兵官黃龍從海上進攻登州叛軍。后兩支部隊沒能打敗敵人,京東軍隊抵達萊州東北80里新城鎮后遭遇叛軍主力。楊御蕃率通州兵、王洪率天津兵一起與叛軍接戰。叛軍有騎兵5000、步卒10000多人;官軍騎兵不足1000、步卒不足4000,兵力對此為1:3。天津兵先被擊敗逃跑。叛軍繳獲了重炮后再攻打楊御蕃軍.後者僅剩主將楊御蕃率衛兵三百人突圍進了萊州城,三路援軍均以失敗告終。
為解決萊州叛軍,明朝命令兵部侍郎劉宇烈為山東總督,命令總兵鄧玘等率領軍隊,但在沙河劉宇烈逗留不進,結果4月12日叛軍夜襲,全軍潰散,6門紅夷大炮也落入敵手,不久后徐從治也陣亡了,此時天津軍將領孫應龍自告奮勇平叛,結果白白送了叛軍2000士兵和一批巨艦。
徐從治死後,1632年5月朱大典被任命為山東巡撫,進入六月,戰線就在萊州、昌邑、平度、萊陽一線穩定下來,高密、膠州、即墨、乳山等地保住了。七月初六,本想招降叛軍的萊州首腦卻被一網打盡。朱萬年假意勸降萊州,卻讓代理山東總兵官楊御蕃開炮,結果犧牲,最後明廷停止招撫,決議鎮壓叛軍。孫元化和張燾也因釀成巨禍被處死。此時關寧軍也到了,關寧軍在明末和孫傳庭的秦兵、盧象升的天雄軍被稱為三大精銳,即在遼西走廊防守多年阻擋后金軍南下的精銳。
八月十二日.各軍都紛紛趕到昌邑。十三日,山東巡撫朱大典率軍誓師,兵力2.1萬人,敵軍10萬人。計劃如下:第一路中軍為總兵官金國奇率領關寧軍為前鋒和川營總兵鄧杞的四川兵為後營,合計1.2萬人擔任正面進攻,進攻方向為灰埠(今平度灰埠鎮)、沙河(今萊州沙河鎮)一線。第二路南路為昌平總兵官陳洪範、義勇總兵官劉澤清、密雲副總兵官方登元的士兵6000,打下平度后與主力解
(本章未完,請翻頁)
放萊州府。第三路北路以參將王之富、王武緯率軍3000人沿著海岸線、向海廟、土山方向進軍夾擊敵人。朱大典的作戰態度和部署就十分堅決,申明軍紀,監軍高起潛也表態支持。為應對進攻,孔有德寫了三封信,但三封信均未奏效。
8月18日上午卯時,明軍出東門分路前進,中路軍1.2萬人沿著大路向萊州府方向前進,8月19日,祖寬率領的關寧軍500名騎兵在沙河附近與叛軍4000人遭遇。祖寬一箭射死旗手后率500精騎衝鋒,他們身披重甲,裝備火器刀矛,遠處放銃近處格殺,叛軍以鳥統和弓箭密集陣列射擊關寧軍,但沒有發揮作用,關寧兵勢如破竹,明軍發射用開花彈壓制叛軍炮火,叛軍只能撤兵。平度方向,明軍到達平度東北30里的新河,與陳有時部大戰,城上叛軍發炮支援,明軍奮勇搏殺,陣斬陳有時,叛軍遂軍心渙散敗退。兩次戰役勝利尤其是陳有時的死,打擊了叛軍氣焰。8月21日,萊州解圍。8月23日,明軍一部收復招遠縣城,與叛軍對峙於黃縣以南,明軍在招遠休整后,向招遠以北80里的黃縣繼續進攻。招遠到黃縣間山嶺﹑密林、湖泊、河流密布,給行軍帶來極大困難。
28日,明軍分兩路自招遠北進,左路是主力近兩萬人(含中堅力量「關寧軍」、數百西南彝族兵,以及鄧杞數千川軍步兵),由金國奇指揮、高起潛監軍,朱大典率山東行營跟進,他們沿著招遠北上的官道走長山——奶兒奮——廟前這條路,先向西北行軍,到達北馬後轉東北直取黃右路軍是奇兵,由總兵官陳洪範、劉澤清率領七八千人從招遠直接北上穿越招遠北部山區,走玲瓏鎮——下丁家這條路。孔有德則糾集約10萬步兵、10000名騎兵由登州、黃縣南下試圖邀擊官軍。
叛軍首先伏擊了明軍前鋒,關寧軍奮勇作戰,四川兵也加入戰鬥,此戰成為為昌邑誓師以來最大規模的戰鬥。雙方十幾萬兵士民夫、上百門各式大炮及數百匹騾馬在拚死搏殺,叛軍民夫趁機逃跑導致士兵動搖。右路援軍劉澤清、陳洪範所部又抄了叛軍後路,叛軍只
(本章未完,請翻頁)
能逃跑,一部逃向登州方向,一部退向萊州灣。明軍「斬首13000人」,被俘800人,叛軍失蹤數萬人。其餘奔向登州,明軍追到登州西門外,耿仲明發炮乃止,還收復黃縣。
九月初一明軍開始攻打登州,持續了半年,原因是孔有德獲得了之前登州守衛的300門大炮,火炮威力強大,城內防守森嚴,他又制定了很多規矩,還汲取了朱萬年守城的經驗,使明軍無法有效實施夜襲。明軍於是決定築牆圍困,東西連綿30里直達海邊,且高與登州府城比肩。
按照《平叛記》和《崇禎長編》記載,圍城明軍分為四個兵團,責任到人,每一方向都有炮兵掩護。山東巡按謝三賓頒布懸賞,首先攻入城內的每人賞100兩銀,還抓到了俘虜,獲知了城內軍心浮動的消息並加緊進攻,此時6門新式大炮也到了。
叛軍此時好數萬,決心拚死一搏,打算要麼效仿李自成等流寇,要麼投降后金。圍城三個月後,12月3日叛軍從西門突圍失敗,李九成殞命,孔有德心理崩潰,叛軍此後殺人為食。明軍則調水師5000人前來夾擊,從海上完成了封鎖。2月13日,叛軍準備逃跑,耿仲明、毛承祿決定放棄大城,全力守衛水城,逃跑之前對登州進行了殘酷的奸*擄掠,16日叛軍精銳上船逃跑,17日明軍破登州,18日破水城。
逃跑叛軍還和明朝海上力量進行了交戰,沖向旅順,又被當地明軍擊敗,走投無路的孔有德,耿仲明最終決心投降后金,兩個多月的時間作戰9次,損失了三分之二的兵力后在後金控制區上岸,最後投降后金。崇禎六年四月十一日,精壯官兵僅剩3000多人的孔有德,耿仲明致書皇太極,請求投降,還不忘誇耀「本帥現有甲兵數萬,輕舟百餘,大炮火器俱全」,皇太極大喜,十五日,以最高禮儀,親率諸王貝勒出盛京城十里迎接,孔有德,耿仲明雖只剩殘兵敗將,但其帶來的紅衣大炮和炮手讓后金如獲至寶,因此對兩人禮遇有加,崇禎九年,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大清,封孔有德為恭順王,耿仲明為懷順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