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各方賢士齊相聚
隨著討論的深入,到了九、十月的時候,李岩兄弟們討論形成的各類隻言片語不斷流傳出去,引起了很多士子的興趣。當然,「文無第一」嘛,上門來找事的人是最多的,很多士子只是為了通過駁倒他們好增加自己在士林中的名氣罷了。
倒也有一些真正眼界開闊的人,在跟他們共同收集資料再做統計討論后,同意了他們的觀點,並開始想辦法準備扭轉當前局勢,延續大明中興。只有李岩知道,大明中興已經不可能了,但這不妨礙他通過這種討論結識真正的英才。
「來,子誠,為兄給你介紹位真正的大才。這是桐城方以智方密之,今年十七歲,別看他小你兩歲,但是密之是真正的家學淵源,學貫中西的大才。」李仲帶著一個年輕人進了李岩的院子,笑呵呵的說道。
「密之兄,幸會幸會。能得仲兄如此稱讚,必有過人之處。」李岩連忙見禮,這個方以智他在後世還是聽說過的,好像還干過反清復明的事。
方以智還禮,並說道:「賢昆仲名聲在外,見識不凡,與我見過的人云亦云之輩強出太多了。近日與子峰(李仲的字)兄交流,得益匪淺。」
李岩待方以智坐下后,便笑問道:「密之兄,我兄弟久不出門,已不知天下事久矣。你從江南來,沿途所見甚多,可有新的見聞?」
方以智說道:「我一路遊學過來,倒也聽說了幾件大事。四月,南贛(今江西省南部)賊軍奪天王,建號永興元年,率眾攻破安遠縣城,劫庫放囚。知縣沈克封逃走。
七月,今上召廷臣及袁崇煥對於平台,袁崇煥言及五年復遼,陛下大喜,已委其薊遼全權。同月,浙江發生大風海潮,漂沒數萬人。
說起來,這個月真是多事之秋。薊鎮兵變。薊門駐軍由於飢餓索餉鼓噪,焚搶火藥,經多方措處,始解散。順天巡撫先發欠餉三個月,以安軍心。
寧遠兵變。遼寧寧遠軍中四川、湖廣兵因缺餉四個月,發生兵變,其餘十三營起而應之,縛巡撫畢自肅、總兵朱梅、通判張世榮、推官蘇
(本章未完,請翻頁)
涵淳于譙樓上。袁崇煥與兵備副使郭廣密謀,誘捕其首惡張正朝、張思順,斬首十五人,平了兵變。
八月,后金侵犯黃泥窪。袁崇煥令總兵祖大壽迎擊並取勝,斬后金一百八十級,獲馬騾百二十。」
李岩不由嘆息:「都說聖天子在位,天下太平,如今卻是天下板蕩,可惜了無數生靈。」
方以智也點頭道:「子誠兄說的是啊,今上登基,天下千頭萬緒的事情太多,光是搬倒魏逆,都耗去了好大精神,其餘的事情,卻也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了。」
李仲在旁大聲說道:「我看還是內閣諸公無能,天災不說,卻也是防不勝防。怎地卻不發士卒餉銀?他們是擔心國家太安穩了沒有事做么?」
方以智說道:「說起內閣諸公,我便聽說了一些趣聞。天子剛登基時,對前朝依附於魏忠賢的內閣很不滿,臨時玩笑式地用抽籤的方式決定新的內閣大臣,把此前的內閣大學士全換掉。如此以來,誰還有心思辦差?都只是盯著屁股下的那張凳子罷了。」
李仲在一旁詢問道:「不是聽聞聖上要大用東林諸公么?想來他們對當前局勢瞭然於心,必然會有解決的辦法,密之兄世居江南,想來與東林必有交集,不知他們主政后如何扭轉局勢?總不能只是像如今這般光是彈劾吧?」
李岩連忙制止:「仲兄何出此言?若是東林諸公執掌朝政,那就真是眾正盈朝了,國事千頭萬緒,總的一件件慢慢來,不能操之過急了。」
李仲也知道交淺言深的道理,剛才卻是衝動了,只是笑笑,不再說話。
方以智左右看看,想到李岩父親李精白便是被彈劾歸家,對李岩笑道:「子誠兄,你不用顧忌我是江南人便認為我也是東林黨徒,我世居江南,對他們的嘴臉還是有認識的,與之結交,不得不為罷了。
如今聖上扳倒魏逆,正是一鼓作氣頒布新政的絕佳時期,東林諸公卻只是對所謂閹黨窮追猛打,論及治國,便只是說些廉政奉公,振興吏治,開放言路,革除積弊等等
(本章未完,請翻頁)
,實際上整理國政一策也無,著實讓人失望。」
李岩道:「密之兄言之有理,只是天下人不通實務者眾,治國豈是光憑几句口號就能行的?有時候必要的政治妥協才能穩定局勢,如今這種窮追猛打的局面再不改變,只怕要人心混亂,只以黨爭為重了。」
方以智撫掌大笑:「子誠兄與我所見略同!治國理政豈可一味剛硬?我看不用多久,天子必能發現其中的問題,倒時天子理順陰陽,腹育平衡,則大明中興不遠矣。」
幾人正說話間,門外傳來一陣腳步聲,隨即便看到幾個人走了過來,其中一人邊走邊喊:「子誠兄,聽說你這裡來了個大才?你不厚道啊,都沒叫我們過來聊聊。」
李岩抬頭,看見李牟幾人帶著一名矮個子道士,便笑道:「子沐,汝休得不知好歹,原想著你們好不容易休息一天,就沒有叫人喚你過來,你卻先抱怨上了,你旁邊這位先生如何稱呼?怎麼,你要跟這位先生學道法么?」
李牟大聲道:「大兄莫要笑我,這位宋先生名獻策,字康年,永城人士。宋先生雖只是個遊方的道士,但是見識卻是不凡,對我們討論的王朝興衰也很有興趣。」
李岩心中有數,連忙起身作揖:「見過康年兄,讓你看笑話了,這位桐城方以智方密之先生也是來與我兄弟論道的,大家剛好一起切磋學問。」轉頭向方以智介紹到:「密之兄,這是我幾個不成器的堂弟,說話的這位喚作李牟,字子沐,左邊是李南,字兆隆,右邊的是李友,字仲志。」
幾人相互見禮后,聊起了見聞掌故、時事政治等,倒是各有所得,只相見恨晚。幾人日日討論歷朝治政得失,因李岩畢竟來自後世,眼界開闊,經常能提出有益的見解,到使得幾人對他極為欽佩。
特別是宋獻策,作為遊方道士,深知民間疾苦,與李岩的見解對照后,更是驚為天人,就此在李家住下,日日向李岩請教。
方以智在李家呆了一個多月,直到京師傳來一個石破天驚的消息,方才依依不捨的返回老家。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