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回巡視遼東(1)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御史李輔接過侍女遞上來的巾帕,慢條斯理地擦拭嘴角,微微點頭向侍女致以謝意。
王之誥刻意掃了掃李輔看侍女的眼sè,正sè無污,沒有一絲邪念,心念:這個李輔真是軟硬不吃,喜歡竄梭於苦寒之地,言語間從不談及路耗銀,還不留戀女sè,難道我朝除了海瑞以外真有無yù則剛之人?
楊照倒是很高興,見李輔是這樣的人,相信一定會為李成梁主持公道。
「欽差大人,遼東的飯菜如何啊?本官知道欽差大人是川蜀人士,就怕欽差大人不習慣啊。」王之誥指了指桌上的飯菜道。
李輔倒不遮掩,笑道:「哪裡哪裡,我朝地大物博,各地風俗不同,我等為官之人,不能因為些許口味不同,就對某一地心生不願,若真是如此,何必千里迢迢入京趕考啊。」
王之誥聽李輔如此說,不禁心生一絲讚許,玩笑道:「欽差大人說的是,想我王之誥也是南方人,來北方多年,經常風餐露宿,卻喜歡上了這北方風沙,以前深惡痛絕的大燴菜,如今也是吃得津津有味啊。」說罷,王之誥夾起一筷子燉菜放入碗中。
楊照也湊道:「是啊,想當年王大人初來遼東,對這豬肉燉粉條嗤之以鼻,現在頓頓都吃啊。」
說罷,三人相視而笑。
寒暄已久,三人聊得投機,楊照便有意無意搭了一句話:「欽差大人巡視錦州邊牆,難不成欽差大人喜好兵法?」
李輔笑道:「本官未進士及第時,曾讀些兵書,不過也都消遣閑時,不敢在楊大人這樣的世代武侯面前班門弄斧啊。」
楊照擺擺手道:「無礙無礙,研讀兵書本就是當下文人推崇之事,更何況,如今的兵部尚書楊博就是進士晉武職,在宣大守關多年,就算我等武將,也是佩服得緊啊,」說到此處,楊照話鋒一轉,「這遼東是九邊之,拱衛著大明的半壁江山,理應有很多兵書可供欽差大人消遣,可自從遼東六堡淪陷,諾大的遼東便再置不下一張安靜的書桌啊。」
「哦?此話何意?」李輔好奇地站起身來。
王之誥知道楊照是要重提復修六堡之事,便上前助力,「欽差大人有所不知啊,這遼東六堡的戰略意義極其重要……」
李輔聽著王之誥和楊照你一言我一語,頓感收穫頗豐,看來巡視六堡是重中之重。
遼東六堡,乃是弘治年間的兵部尚書馬文升主持修建的明軍堡壘群。遼東六堡北臨撫順、南接朝鮮、東拒女真,西連大明腹地,戰略位置極其重要,是大明控制遼東、牽制韃靼和女真的橋頭堡。
但嘉靖中葉以後,嘉靖帝朱厚熜一心修玄,rì求長生,不問朝政,導致吏治**、國庫空虛、邊備廢弛,遼東六堡漸漸荒廢,無人問津,嘉靖二十二年玄武兵敗,六堡盡數淪陷,大明對遼東的控制力越來越差,好在繼任總兵趙國忠固守撫順,扼守遼河,抵禦女真,保住大明遼東山河,這才不讓遼東淪陷。
將遼東六堡的歷史變故聽完,李輔不禁心有慨嘆,義憤填膺道:「若真有此事,本官一定要上奏朝廷,重修六堡,鞏固遼東,救我大明百姓。」
楊照見李輔表態,趕忙向李輔躬身行禮:「那就有勞欽差大人了,本帥代遼東百姓叩謝欽差大人。」
李輔見狀趕忙上前,雙手扶起楊照,「楊大人不必如此,本官此番前來,不僅是為了奉旨勞軍,更重要的是巡視遼東,上奏六堡之事,本官義不容辭。」
王之誥也起身道:「欽差大人真是心繫遼東百姓,處處為百姓著想,真是百姓之幸,大明之幸啊。」
「哪裡哪裡,本官只是盡本分而已,若是尸位素餐,就愧對朝廷,愧對頭頂的烏紗帽啊。」李輔趕忙回禮。
就這樣,在宦海波濤中翻滾的王之誥,在官場鬼域中存活的楊照一起將這個初出茅廬、血氣方剛,甚至有些rǔ臭未乾的李輔引入套中,巧借李輔之口,托出遼東軍民之心。
之所以這樣做,正是因為王之誥和楊照都不想將自己捲入這場諫言風暴。嘉靖帝自從修仙問道后最討厭的就是那些自稱為國為民的官員上疏進言,將朝政說得一無是處,為此不少敢於諫言的官員都被罷黜。
想要進言修復六堡,遼東就會張嘴向朝廷要大量的工程款,而嘉靖帝是寧可將白花花的銀子交給那些煉丹道士也不會扔給遼東的虔誠道徒,所以進言修堡是一件鋌而走險的事情,想要將自己從諫言風暴中摘出來,又想辦成諫言之事,利用李輔是最好的方法,雖說有些不地道,但也是當下成本最低的方法。
「李成梁,」楊照沖著屋外候著的李成梁喊了一聲,這樣的宴會,李成梁沒有資格參加,「欽差大人巡遼期間,你全程保護,萬不可有一絲懈怠,明白嗎?」
「卑職領命!」李成梁抱拳行禮。
在廣寧逗留多rì,熬過了寒冷的早net。在此期間,楊照和王之誥將地主之誼盡到極致,李輔也滿懷感激,這幾天的交流溝通,讓他更加確認這王、楊二位大人是國家的棟樑,遼東的支柱。
天下無不散之宴席,半月之後,遼東巡撫王之誥前往遼陽駐地,遼東總兵楊照也開始重練兵馬,而巡按御史李輔也開始了巡遼之路。
遼東的官道上,巡遼欽差的馬隊浩浩蕩蕩,前有皇旗開道,後有官軍護衛,威風得很。
倒net寒已過,被大雪覆蓋一個冬天的大地開始回暖,路邊長出一層淺淺的綠sè,小草羸弱的身軀,努力掙脫大地的束縛,倔強地鑽出地表,在和煦的net風中舒展身姿;枯樹枝上也探出一點細細的嫩苞,充滿生意,真是枯木逢net、死而復生,偶有一隻鳥兒低低掠過,嘰嘰喳喳地歡叫著。
李輔一路上興緻極高,看著生機盎然的遼東,心頭竟冒出一絲成就感,暗想:本官終於可以大展宏圖,施展抱負,為遼東百姓謀利,為遼東邊防獻身。
「那邊耕田的人是錦衣衛嗎?怎麼身著飛魚服呢?」李輔抬眼望見田間的壯漢道。
李成梁順著李輔的手勢望去,不由一笑,原來是秦得倚正在屯田。「回欽差大人,那是卑職的屬下,錦衣衛百戶秦得倚,巡撫大人下令屯田養兵,現在正值net耕,他應該是奉命行事。」
「哦?屯田養兵?」李輔有些好奇,這屯田制古已有之,東漢末年由曹cao建立,旨在利用士兵墾種荒地,以取得軍隊供養和稅糧,這種戰時為兵,閑時為農的政策,為老百姓減輕了不少負擔。崛起於布衣的明太祖朱元璋深通其中道理,洪武開國后就制定這項國策,可是時間一久,逐漸荒廢,現在王之誥舊法新用,真是奇謀大智啊。
「王大人真是足智多謀,本官佩服啊。」想到此處,李輔由衷地贊道。
李成梁也連連點頭,「王大人足智多謀不假,但欽差大人不畏苦寒,親自巡遼,卑職也欽佩之至。」
李輔揮手止住,笑道:「哪裡哪裡,本官只是盡本分而已。」
「大人謙虛了。」
二人寒暄幾句,繼續向前,繞過瀋陽,直奔撫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