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勤王
徐州出事了,徐州牧陶謙病逝,他知道靠自己兩個不成器的兒子,徐州遲早會被對徐州垂涎三尺的曹操給吞了。
兄弟倪牆,自古有之,陶謙知道兩個兒子的德行,自己在,尚能壓制住,自己不在,兩個人為爭奪徐州的控制權,都有可能兵戎相見,不用曹操出手,徐州就陷入內亂。
在彌留之際,陶謙選了個繼承人,劉備。
雖然陶謙萬般不願,但形勢比人強,起碼能保住兩個兒子的小命,榮華富貴不失。再者,徐州是兵家必爭之地,遲早還要陷入戰火,自己兩個兒子沒有這個才能,壓不下徐州的世家,和平年代還好,隨便挑一個擔任徐州牧,但是,在群狼環伺中,還是把危險轉移。
劉備也知道陶謙的目的,但是他沒有推辭,他也需要一塊地盤,來發展自己的勢力,無根浮萍,始終不能拉起隊伍,更不用說參與逐鹿天下。
因此,他答應陶謙接管徐州,相反的,陶謙也要配合他來個三讓徐州,就跟韓馥與袁紹的三讓冀州,來顯示自己的仁德,不是自己威bi陶謙,是他,強迫我收的。
兗州,曹操看劉備輕而易舉的摘了桃子,他知道陶謙的目的,那又如何,劉備還不是他的對手,他想率兵出擊,趁劉備立足未穩,奪下徐州。
曹操的這個提議,遭到荀彧的反對,兗州全境還沒有全部掌控,呂布還佔據著數座城池,如果曹操出兵徐州,呂布在後面搗亂,到時候徐州輕則無功而返,重則好不容易收復的兗州地盤可能就被呂布與袁紹給佔了。
苦惱的曹操答應了荀彧,不過程昱還是提議,將呂布趕出兗州,讓他去徐州,雙方二虎相鬥,必有一傷。這個提議得到了曹操的高度讚賞,讓呂布與劉備狗咬狗,自己在一邊屯田練兵,等時機差不多成熟,再一舉拿下徐州。
劉備也不傻,既然拿了徐州,自己又立足未穩,曹操又是數次打過徐州,都把徐州打怕了,他也沒頭鐵到剛上任就挑釁曹操,而是向曹操的老大哥袁紹發文,想跟曹操一樣,當袁紹的小老弟,袁紹當然答應,自己的小老弟曹操最近有點不聽話,自己又沒空出手來,先讓劉備牽制下曹操。
事情出奇的順利,呂布在兗州沒有立足之地,陳宮也不想遭到曹操的反撲,既然兗州曹操不放手,那就換個地方,他也瞄上了徐州。陶謙已死,劉備只是個草根,城內的世家對
(本章未完,請翻頁)
劉備必然是看不上的,自己只要帶上呂布去徐州,聯絡上徐州的世家,就可尋覓入主徐州的機會。以徐州當前的地利,安穩發展幾年,兵強馬壯,呂布即可一雪前恥。
壽春,被曹操打怕的袁術正在默默的積攢兵力,他準備出兵徐州,幹掉劉備,以徐州為中心,逐鹿中原。
俗話說,「女人影響男人拔刀的速度」。這不,遠在長安的李傕跟郭汜因為郭汜老婆的一句話兩個人起了疑心,生怕李傕謀害郭汜。郭汜這廝疑心病也很重,橫挑鼻子豎挑眼,兩個人的矛盾很快就起來了,兩個人出城外互相引兵攻打,這讓長安城內的官員就差拍手叫好。哪怕是他們言聽計從的和事佬賈詡出面都不好使。
事情鬧得越來越大,先是郭汜手下被李傕手下幹掉,再就是李傕手下被郭汜幹掉。這下,哪怕是第三方張濟率兵來勸說都沒用,還被兩人在亂軍中砍死。
長安瞬間大亂,朝堂上的劉協也不能坐視不管,生怕西涼亂兵衝進長安城內。因此,他下詔了,讓各路大軍勤王。
遠在幽州的公孫瓚對勤王沒什麼興趣,他在忙著清剿劉虞留下的殘餘勢力,分身乏術。壽春的袁術有著自己的小心思,他知道勤王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他自己也有想法坐上那個位置,如果控制住了小皇帝,他就坐不上那個至高的位置;荊州的劉表,雖然同屬劉氏一族,他如果勤王,帶小皇帝回荊州,自己的位置就沒了,說白了,這個天下,目前還是姓劉的,再加上荊州的位置是個四戰之地,有點尷尬,他也不敢主動給自己招引麻煩,他現在只想好好守著荊州。
徐州的劉備倒是想去救援,他現在中山靖王後人名不正,言不順,如果去勤王,說不定,能把名頭坐穩,可惜,境內還有個不安穩的因素,呂布,外有袁術跟曹操的虎視眈眈,因此只能放棄。
勤王大軍只能放在袁紹與曹操的身上。
挾天子以令諸侯,兩個人都明白這種紅利,但是袁紹的紅利比較少,曹操依賴的紅利比較多。早在192,曹操剛入主兗州,毛玠就提出讓曹操去長安迎回劉協,那時候董卓剛死,曹操剛剛立足兗州,根基沒有穩固,他也不敢,擅自提兵去迎。邊上還有袁紹在虎視眈眈。
現在,兗州穩固,控制住了小皇帝,雖然曹操不能去號令那些諸侯,但是,這個天下,現在還是劉家的,諸侯不能號令,那世家跟人才呢,畢
(本章未完,請翻頁)
竟,有皇帝,那才是正統。
當時那些士族等社會精英經過多年的儒家教育、皇權教育,是十分看重正統性的。天子在曹操這裡,證明漢朝中央政府在這裡、天下正統在這裡。漢室雖然衰微,但畢竟是過去四百年統治天下的正統王朝,是所有人唯一認可的合法政權,是大義所在。因此,這些社會精英在這裡工作,才會覺得名正言順,光明正大。
曹操自己聲望有限,需要藉助天子這面旗幟,才能進一步招攬大批人才,為己所用,不斷壯大。
而袁紹呢,控制皇帝這個紅利,對他可有可無。
第一主要是此時的天子是小皇帝劉協,劉協是董卓立的,當初袁紹極力反對董卓廢掉漢少帝、另立劉協。之後袁紹逃出洛陽,還因為這個事兒,聯合關東地區的豪傑,起兵討伐董卓。在這個過程中,袁紹甚至想要立漢朝宗室幽州牧劉虞為皇帝,只是劉虞死活不同意,這事兒才作罷。
所以,袁紹與漢獻帝的關係非常的尷尬,如果這時候他要去迎接漢獻帝的話,他面子上過不去,心理負擔,心裡邁不過這道坎兒。
第二,袁紹在此時打敗公孫瓚,擁有了冀並青幽(半州)四州之地,擁兵數十萬,手下謀臣良將無數,已經成為了漢末最強諸侯。隨著實力的增強,他的野心更大了,給小皇帝的進貢也漸漸少了。
袁紹已經很清楚大漢王朝不行了,早晚要完。如今群雄割據,彼此攻伐,為的是什麼?為的不就是想取而代之嘛。
第三個名聲,自己出身汝南袁氏,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布天下,有幾個人比得上。論功勞,自己年少成名,誅除宦官集團,當選聯軍盟主,討伐董卓。論實力,自己已有河北四州之地,擁兵數十萬,放眼天下,誰能是我的對手。
袁紹則不太需要藉此手段籠絡人心,招攬人才。袁紹出身於世家大族汝南袁氏,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布天下。他年少成名、仗義疏財、廣交朋友,誅除宦官集團,後來又討伐董卓,這些都為他贏得了極大的政治聲望,獲取了大量的政治資源
正是有這樣的底氣,袁紹心裡恐怕早就認為,未來掃蕩群雄,統一天下,取而代之的人是自己。既然如此的話,把小皇帝弄在自己身邊,自己還怎麼稱帝呀,稍微一不小心就要背上篡漢的名聲,那自己這一世英名不就全毀了嗎?所以他不敢這麼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