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投奔郭子興
此刻風起雲湧,元已失其鹿,天下追逐之,而太祖依然待在皇覺寺中,只是現在的他,屁股已經有些坐不住了。
這一年正是至正十二年。
太祖在皇覺寺住的日子幾乎長達四年之久,但奇怪的是,各個史書上,都沒有關於這四年的詳細記載,全部只是一筆帶過。
正是因為這一段歷史的空缺,才讓不少人誤以為太祖只是一個文盲。
但是設想一下,一個真真正正的文盲有資格攻伐天下,在剛剛投奔起義軍首領時,還能夠出謀劃策,身先士卒,親自做全場的總指揮嗎,能夠寫出數十首屬於自己的詩歌嗎?
稍一思索便會回答,不可能。
從未讀過書,從未有過高人指點,他拿什麼逐鹿中原,他拿什麼替別人出謀劃策?怕是別人替他出謀劃策,那還差不多。
那麼太祖究竟是憑藉著什麼,與群雄中原逐鹿並且最終奪取天下的?
我想這一切的一切的答案,就藏在太祖這幾乎沒有記錄的四年皇覺寺生涯之中,當然,並不是說所有的原因都在這四年裡,而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埋藏在這四年之中。
在這四年之中鍛煉了太祖驚人的眼界,提高了他的思維格局,拓寬了他的政治眼界。
關於這四年,我想必然不是普通的四年,或許真的有一位叫做佛性的大師父(出自張笑天著作《朱元璋》中人物)指點過太祖。
又或許在這寺院之中,確實存有世俗中的書,讓太祖即便深夜之時,依然挑燈夜觀。
但這一切畢竟只是猜測。
當太祖投奔郭子興之時,不可否定的是,確實太祖每戰必勝,而且經常替郭子興出謀劃策,引經據典,由此而觀之,太祖絕非泛泛之輩。
說到這裡,我們不妨可以大膽的猜測一下,在這皇覺寺的寺廟之中到底有哪一些書,能夠讓太祖在前期攻克一切難關?
敢肯定的是,一定有《韓非子》之類的法家書籍,也有《資治通鑒》一類的名著,更有諸如《荀子》一類的修身養性之道,為何這般猜測呢?
我們不妨把目光看到野史之上,大多數野史都是這般描寫太祖的:
「公元1345年,18歲的乞丐朱元璋,三天沒要到一碗飯,躺在破廟門口,快餓死了,還捧著資治通鑒在看!」(《朱元璋》張笑天著作)
可以這麼講,正是因為在這四年中的遍覽群書而打下了良好文墨基礎,才為後來開創洪武盛世,提供了準備。
以至於讓後世的皇帝都對太祖讚不絕口。康熙帝更是直言:「洪武大帝乃英武偉烈之主,非尋常帝王可比。」(《清朝文獻通考》)緊接著自己又親筆寫下來了四個大字,且一直傳誦至今——治隆唐宋!
好了,讓我們看看太祖四年「閱讀」結束后,又當如何抉擇接下來的人生。
這一年不遠處的濠州城,郭子興和孫德崖拉開了起義的大旗,太祖少時的玩伴湯和不久就建立了戰功,成為了一位功勛卓著的千夫長。於是其就捎了信來告訴太祖。
「郭元帥此人重情重義,而且有功必賞,待在和尚廟裡,終究不是長久之策,不如和我一起來投軍,殺敵立功,以圖未來。」
太祖也未嘗不想如此,但他長久嘆了一口氣,太祖知道,現在並不是起義的最佳時刻,他打算再等一等。
這位湯和是何許人也?
答曰:太祖日後的左膀右臂,也是太祖少年時最好的玩伴,也是濠州人。
身長七尺,倜儻多計略。(《明史.列傳十四》)
當年他曾經和太祖一起流亡過鄉外,也有過乞討的生涯。
在乞討中有這麼一個事,使得日後他對太祖極其敬重,這個事情發生在逃荒的路上。
太祖當時剛剛「化緣」到一個帶著菜的大餅,剛走幾步,想要吃掉之時,眼前便來了一位大漢。
太祖定睛細看,一瞧來人正是湯和。
湯和也在這一瞬間看到了太祖,兩個人四目相對,接著湯和的眼睛就落到了太祖那有些生鏽的飯缽之中。
準確來說是落到了那一張菜餅之上。
湯和知道這不是自己的,於是咽了咽口水就把眼睛移到了一邊,然而太祖卻捕捉到了這一個細小的動作,心中也明白,湯和定是餓了許久。
(本章未完,請翻頁)
如果換做平常,他是絕對不可能把手中的菜餅分出去的,但是眼前這個人卻讓他打心眼裡生出幾分佩服之情。
太祖心想:如果自己有湯和這般強壯的身體,看到能夠讓他活命的菜餅在自己這般弱小的人的手中,那麼太祖一定會上手來搶,而不是這般只是聊幾句家常而沒有任何動作的樣子。
太祖咬了咬牙,將手中的菜餅一撕為二,把較大的那一塊塞給了湯和,並且囑咐他要好好活下去。
於是湯和就留了下來,打算待在濠州城裡,而太祖繼續前行,二人就此分道揚鑣(《千古梟雄朱元璋》)。
所以他在日後做了千夫長之後,才會第一個想起太祖。
太祖坐在廟內,皺眉凝思,望著前方翩翩起舞的蠟燭火焰,抬手就將湯和送來的信燒成了灰燼。
現在還不是作出決定的時候。
就在燒掉信的不久之後,他的師兄秘密告訴他,有人知道這封信的來歷,而且要去告密了。
這件事情可是非同尋常,要知道在這樣的一個時候,元軍的大帥徹里不花正屯兵在濠州城外,因為忌憚起義軍的實力,所以不敢進城,一直就在城外,抓一些山上之人來向上面求取獎賞。太祖所在的皇覺寺,自然也成了元軍的目標之一。
太祖聽到這個消息,便明白自己不能再等了,要不然勢必會被元兵抓去充數向上上報去了。於是太祖長長一嘆,大步的走到了南山之上,像曾經求佛那些人一樣,雙膝跪地,手裡拿著一桶竹籤。
太祖為何拿著這一桶竹籤,向南而跪呀?因為太祖想要知道上天的旨意,抽兩根簽!
接著太祖先是問去,再是問留,但卦象的顯示都是很不吉利,於是太祖長長一嘆說道:
「出與處既不吉,無乃欲吾從雄而後昌乎?」一投卜而吉。上自念曰:「今豪傑紛紛,孰堪與御亂者?況從雄非易事。」乃復祝曰:「兵,凶事。從雄吾甚恐,盍許以避兵?」復投卜,珓躍而立。(《明實錄》)
太祖經過上天的指引,便下定了決心(這一段其實並不一定屬實,鬼神成分實在太高了)。
看來如今,必須得將目光鎖定到起義軍之上了,如今之天下大爭之時,想要安於現狀,恐怕只能在夢裡了。
太祖便打算前去投奔湯和所在的郭子興的部隊,畢竟熟人在軍隊中辦事比較方便。
他緩緩的從山上走了下來,一抬頭就發現了一幕令他驚訝的事情——皇覺寺被人一把火燒掉了!
太祖心中暗叫道一聲:哎呦!現在是不投軍也得投了!這一刻真的算是逼上梁山了。
太祖就在這一年的四月十五日,來到了濠州城,拜見郭子興。
關於太祖如何拜見郭子興,其實是有兩個版本的,其中一個是《明實錄》中的版本:
門者疑,以為諜,執之,欲加害。人以告子興,子興遣人追至,見上狀貌奇偉,異常人。因問所以來。具告之故。子興喜,遂留置左右。
而另外一個則是楊雪舞先生在《千古梟雄朱元璋》中的版本:
太祖帶領兩位師弟,在山上高聲唱道:「天遣魔軍殺不平,不平人殺不平人,不平人殺不平者,殺盡不平方太平。」
在當時,唱這首詩就證明是紅巾軍,於是就驚動了山下的十二名元兵。
元兵本來非常恐懼,但是一見在山上唱歌的竟然是三個和尚,心中的顧慮頓時煙消雲散,馬上就咿咿呀呀的殺了上來。
哪曾想,太祖他們早有準備,只見他們放開了滾木雷石,就將十幾個元兵砸的稀巴爛,接著割下來了,他們十二隻左耳,投軍去了。
要知道,當時可沒有人一下帶著十二個血淋淋的耳朵來投軍的,所以一下子就引起了郭子興的注意,便將太祖直接升為了親兵。
不過事情的究竟是哪一個版本,就不得而知了,但是太祖確確實實是成為了一位親兵。
這一年,太祖剛好二十五歲。
太祖成為親兵之後,作戰非常勇猛,甚至在一次作戰中還替郭子興擋了一箭,令郭子興大為感動。
不僅僅如此態度,還機智靈活,粗通文墨,常常為郭子興出謀劃策,而且大多數的方案都是正確的,就這樣太祖很快就得到了郭子興的青睞,並開始被開始提拔了。
不久之
(本章未完,請翻頁)
后郭子興就將太祖調到了帥府當差,並且親自任命其為親兵九夫長!
並且值得一提的是,因為太祖才氣逼人,儀錶堂堂,天庭飽滿,地國方圓,引起了郭子興的乾女兒馬秀英的注意。
再加上郭子興本來就有意拉攏太祖,於是便決定就將秀英許配給太祖!而馬秀英也就成為了日後的馬皇后,也就是馬皇後生下來太子朱標。
到這裡還沒有結束,本來太祖的名字叫做重八,至於為何起這麼一個名字,自然是在家中排行老八了。
對於這個名字問題,郭子興覺得這個名字實在是太土了,於是琢磨了一夜,次日清晨,便將「重八」交到了身前道:
「女婿呀,我賜你一個名字可好啊?」
那太祖肯定是連聲稱謝,接著郭子興又是深思熟慮了好一會兒才說道:「你就改名為朱元璋,字國端,如何?」
太祖自然欣然同意,自此以後朱元璋這個名字,就永永遠遠地留在了歷史長河之上,成為了治隆唐宋的代名詞。
不過還有另外一個版本,在此我們就稍提一筆。是怎麼說呢?
是太祖決定投奔郭子興之時,就已經提前改好了名字。為何叫元璋啊?元就表示要了解誅(朱)滅元朝的意思,而這個璋字就大有來頭了,王用的章是什麼,那可是玉璽。
這個名字就代表了太祖的野心!
在這一年的秋天九月份,元朝的士兵就收復了徐州。
接著就是李二逃跑死去,剩下來的彭大和趙均用,跑到了濠州投降,在孫德崖的建議下,就將他們二人留了下來。
不過自此以後,他們四個人不管討論什麼事情,幾乎意見都是不同的,郭子興就很生氣,尤其比較輕視趙均用。
不過與之相反的態度,是郭子興非常禮待於彭大。
這一下子可就讓趙均用心中生恨,終於在忍無可忍之下,秘密的和孫德崖商量。
不如我們就把這個郭子興綁了,然後把他殺了,再吞併他的部隊,省得一天到晚讓他狗眼看人低!
這孫德崖本來就是萬般無奈之下,投資錢財給了郭子興。所以他自然也看郭子興不順眼,於是兩個人幾乎是一拍即合,馬上就列好了計劃,準備開始行動。
曾經太祖多次調和幾方的關係,但是這一次實在是調和不了了。
孫德崖和趙均用聯手寫了一封信,請郭子興過來商談,據說是要商量奪取定原的事情。
郭子興接到邀請之後並沒有多慮,因為他們經常坐在一起商量事情,這一次或許也不例外。
但是他可沒想到自己這一去險些沒有回得來。
郭子興剛剛一進入門口,便覺得氣氛有一些不太對勁,回頭望了一眼,見到守衛的士兵全部是他們的人,就明白自己現在想要離開,怕是不太可能了。
只能硬著頭皮走了進去,果不其然終於進入談判的屋子裡,當場就被人扣押了!
此刻太祖正在淮北聽到這個消息之後急忙騎著馬,披星戴月,馬不停蹄地趕了回來,在路上見到了一位故人。
故人勸阻,太祖說道:
「郭公已被執,並欲執公,且勿往。」
太祖聽到這話嘆息一口氣說道:「郭公於我恩厚。有難不救,非義也。何丈夫之為?」(《明實錄》)
於是太祖就找到了馬秀英以及她的母親楊氏,楊氏本來對太祖心生疑慮,但是被太祖一番推心置腹之後便說道:
「郭元帥平常日子裡,都是非常尊敬彭大而瞧不起趙均用的,所以,事情發生多半是和趙均用有關,想要調節此中的難處,一定要去找彭大。」
太祖便馬不停蹄前往了彭大的住處,將郭子興被圍困的消息告訴了他。
彭大聽到這個消息之後,大怒說道:「我在此,誰敢爾!」(《明實錄》)
為人處事就應該如太祖這般條理清晰,先找到能夠一下子解決問題的人,來解決問題。而不要自己盲目單槍匹馬前去支援,那樣搞不好連自己的小命都會搭上,那麼這又是圖了一件什麼呢?
要救的人沒有救得出來,要解決的事情沒有解決的出來就一命嗚呼了。在這裡不得不批評子路那般好有鬥狠,毫無腦筋的做法了。
正所謂:寧閑觀門道十分鐘,不盲目上手搶一刻鐘。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