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第109章
在四阿哥馬不停蹄的趕赴施南府時,靖海侯施琅正帶著趕至琉球的徐正源,做出兵東瀛之前的最後安排。
自與鄭氏一戰收回琉球之後,康熙因施琅收復琉球有功,便封他為靖海侯,帶兵駐守琉球,以防琉球其他大逆不道之人再發兵變。
而且施琅駐守琉球,不只為防範琉球再有反叛之人,更兼顧著,防範離琉球不遠的南越小國趁亂進犯大清。南越雖然國土小士卒少,但一向愛趁亂偷襲大清。
派兵去打吧,他們很快又投降,如此反覆下來,總叫人覺得膩味又噁心。若不是康熙沒有下旨,施琅還真想帶兵把他們給團滅了。
康熙二十三后,駐守琉球的所有兵丁每年都在增加,算至康熙二十八年,所有編製的兵丁加起來,總有兩萬人馬。
當然,此次出海至東瀛,這些人肯定是不能都帶上的。不過為絕後患,施琅預備帶上琉球總兵力一半左右的兵將出海。
按照現在的船隻承載人數來說,這些士兵總分佈在一百八十餘艘船艦上。其中所用船隻大約分為,總艦二十,每艘戰艦配總兵一人,參將三人,分管掌舵與查看星象之職,其餘火炮手,弓箭手各二十。
另備一百六十艘小船。這小船是仿著前明的連環船所造,用鐵索橫縱相連,分列在總艦左右,做護航之用。不過船上火炮弓箭等一應俱全,差別只在於數量多少而已。
徐正源默默聽完施琅的布置,心道這樣的安排過於聲勢浩大。除了琉球本來駐守的人手,姚大人還將一半以上的福建水師交給了他,這些人馬算下來,總有八千左右。
福建水師雖說建制不如琉球齊全,但這些年經過姚大人豁出臉皮不斷的向皇上伸手要錢再要錢,耗盡心血的錘鍊再錘鍊,也是養出了不弱於琉球水師的實力的。
更別說他們的船艦一定程度上比琉球這裡還有好點。單拿船上的火炮來說,就比琉球總艦上的火炮口徑大上好點圈。據說那可是京中的武器大師戴梓親自督造的。
因此此次出海,按照人員配置后的船艦來說,福建水師自己的船就有一百五十艘。若再加上施琅將軍安排的,整個艦隊未免有些,太招眼了。
他並不擔心因為動靜過大東瀛的倭寇提前收到什麼消息,只是怕施琅將軍自作主張被皇上發現后,連累姚大人也被責罰。
可有大將軍威名在上,此次他這隻領著參將之名的副將,定然不可能是指揮之人。即便將軍給姚大人面子,也不會容許他對自己的排兵布陣輕易置喙。
軍營就是一個如此直接的地方,大將軍既然總領之人,那註定了戰場就只能是他自己的一言堂。
徐正源到底是軍人,快言快語慣了,憂心的看了點番停在渡口旁,一眼看去連綿不斷的艦隊,想起來之前姚大人的交代,忍不住對著施琅溫聲相勸道:「將軍,來之前姚總督命末將帶了話,道皇上只命查探倭寇底細,咱們大可不必如此興師動眾。」
皇上的旨意上說要他們帶人先探查東瀛實力,到了姚大人那裡,這旨意就變味成了皇上命施琅將軍親自帶兵出海查看倭寇兵力。他原樣傳話,卻不知為何到了施琅大將軍這裡,竟在無意中成了皇上命他們出兵剿滅倭寇一般。
施琅對他的勸解之言無動於衷。
他身高七尺往上,因為一直帶兵,身上自帶著一股殺伐之氣。琉球這裡常年濕熱,他也因此被曬得麵皮暈黑。不過面色並不代表他就是個普通的老頭,即便已經年過五十,他看起來仍然是精神矍鑠。
徐正源以為搬出姚啟聖后,施琅好歹會看面子收斂點氣勢。畢竟皇上也不打算真的讓他們一次便打得東瀛無還手之力。
卻不料施琅本就是個「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之人,別說姚啟聖的面子,就是康熙親自下旨,但凡影響了他的作戰計劃,他也會只聽三分,其他七分任它隨風飄散。
所以他只是氣定神閑的撩起眼皮斜了徐正源一眼,口中冷漠道:「有備無患。」
在施琅眼裡,徐正源不過是個沒打過點次仗的毛頭小子,哪裡懂什麼海上用兵對戰。所以對他的話,自然也當做無關緊要之言。
且這點年他也沒少跟海上的流寇打交道,雖然看著虛,但手段陰狠不弱於一般兵丁。
他從未打過東瀛,還不知道交手後會是個什麼情形。若是帶少了人手輸了氣勢也就罷了,要真被東瀛的倭寇追著打,豈不是大大丟了大清的臉面。
徐正源聽他如此說,只能講已經翻到口中的諫言給下了下去。繼續憂心忡忡的看著海面。
這跟他預想中的情況,不太一樣啊。
只能說,施琅正在建功時,徐正源還在努力往上爬。將軍和士兵的思維差異,確實比漲潮時海上的泛起浪花的差異,大的多。
施琅一句話說完,便再不管徐正源如何,邁步踏上了總艦的甲板。出兵之前,他還得檢查船上的火炮是否能正常使用,兵丁們有無暈船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