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4章 立個碑,上自古以來!
大唐:安西最後一個信使正文卷第504章立個碑,上自古以來!元和五年十月,以粟末靺鞨為主的遼東唐協第一軍為先鋒,十二萬唐協軍,八萬長安禁軍,兩萬安東軍,二十多萬精銳分兵數路,直接殺奔遼東東部的渤海國。
其中,郭戎親率長纓軍兵鋒直指渤海國西部重鎮扶余,李愬率領輕裝騎兵,突襲渤海國真正的都城上京顯德府。
十月十二,長纓軍抵達渤海國西部重鎮,也是最後一支成建制的邊軍所在,堪稱渤海國希望的扶余。
面對突如其來的長纓軍,駐守扶余的渤海邊軍傾巢而出,結果撞上了滿編製、滿狀態、滿配給,處於真正巔峰狀態的長纓軍。
說實話,長纓軍的戰鬥力確實強橫,但是正因為強,所以遭遇的絕大多數都是被動和不利的狀態。
在這種被動的情況下,要麼拒營死守,要麼決死突擊,根本就不可能在從容的情況下完成部署。
這就導致長纓軍很少有機會可以按部就班的展開,按部就班的列陣,按部就班的完成長纓軍版本的標準野戰戰陣。
很幸運,渤海國的邊軍,成為了第一支享受長纓軍野戰戰陣的軍隊,想感受跨時代的打擊。
很不幸,渤海國的邊軍,成為了第一支享受長纓軍野戰戰陣的軍隊,成為這種戰術之下的第一個犧牲品。
左威衛使用過的,改良之後單兵操持三石重弩,
升級之後磅數穩定在一石二,可以實現短時間速射的強弓,
有效射程超過八百步,已經實現連發功能,可以隨意調整射角的第三版升級八牛弩,
增強了機動性和穩定性,縮小了體積,射程超過兩百步的輕型投石車,
進攻之中,成片成片的死在弓箭手、弩手、八牛弩、投石車組成的飽和攻擊的遠程體系之下。
訓練有素,配合默契,戰法先進,裝備完善,技術壓制,這一波,長纓軍終於算是將自己的優勢發揮的淋漓盡致。
長纓軍的戰兵們是爽了,過癮了,郭戎也得到了自己希望得到驗證的東西,然而作為對手的渤海邊軍來說,這就是噩夢一般的存在。
數千人砸進去了,結果連長纓軍的毛都沒有摸到,這種感覺讓渤海人從戰兵到統帥感覺到的是無助和絕望。
在弩手和弓箭手放水的情況下,渤海人好不容易,突進到了長纓軍的陣前,結果他們發現,到了這裡並不是噩夢的結束,而是噩夢的開始。
身披重甲,頭戴鐵胄,手持陌刀,握緊步槊的重步兵們更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
劈斬的陌刀,突刺的步槊,無孔不入的長矛、長槍,帶來的是那種真正的窒息感。
一次、兩次、三次……
一個上午的時間,這種瘋狂的、連綿不絕的進攻持續了整整六個波次,然而除了在唐軍的戰陣之前留下了七八千具屍體,讓唐軍損耗的了大量的箭矢、弩矢、礌石之外,幾乎看不到任何的效果。
相比較其他人或者其他力量,鎮守渤海國西部門戶,常年和深山老林中更加野蠻的蠻族交戰的渤海邊軍確實悍勇。
面對這種依舊悍不畏死的一波又一波前行,然而無論是信心、戰意或者信念都是有限度的,沒有人可以無限度的承受這種損失。
尤其是看不到任何希望的情況下。
臨近正午,渤海軍的最後一次嘗試之中,這些悍勇的渤海人終於崩潰了,進攻隨之變成了潰退。
換做其他時候,郭戎會在第一時間讓重步兵跟上,輕步兵和弓箭手護佑重步兵側翼,同時準備就緒的騎兵從兩翼包抄,完成一次簡單的、模塊化的殲滅戰。
然而,這一次,面對潰散的渤海軍,郭戎沒有下達任何一個命令,而長纓軍的戰陣紋絲不動,靜靜的
目送潰散的渤海人逃入扶余城中。
長纓軍以戰損百人不到的代價,斬首近萬,更是將這支渤海人最後希望的隊伍的膽氣徹底震碎。
隨後,長纓軍就這麼靜靜的駐紮在了扶余城之外,圍而不攻,徹底進入了佛系的狀態。
長纓軍不進攻,渤海人自然也不敢出擊。
於是乎,當整個渤海國戰火連天的時候,位於渤海國最西端的扶余城下,卻保持了詭異的平靜。
然而,扶余城下的長纓軍圍而不攻,卻不代表所有的兵馬都如此的佛系,要知道正渤海境內可是有整整十二萬人的「唐協軍」。
平心而論,這些唐協軍的戰鬥力參差不齊,但是在禁軍和安東軍退役老卒的指揮之下戰鬥力的下限卻也不會太低。
為了增強他們的攻堅能力,郭戎和李愬還專門為他們配屬了工兵營或者器械營。
雖然這些配屬的工兵營和器械營,不會跟隨配屬的「唐協軍」一起行動,但是距離配屬部分「唐協軍」的距離卻不會很遠。
再加上,襄平戰後,渤海國內已經沒有了成建制的戰兵,憑藉配屬了工兵營或者器械營,並且有老卒指揮的唐協軍幾乎可以用橫著走來形容。
就算真的運氣不好,碰上了某些硬茬子,也沒關係。
除卻單獨配屬的工兵營和器械營,以及圍困扶余的長纓軍,剩餘的四萬禁軍進入渤海之後,迅速佔據渤海國內重要的戰略要地,然後以營和團為單位,或者均勻的分佈在各支「唐協軍」之間,以方便為各路的「唐協軍」提供必要支持和保護。
在這一系列的加持之下,十幾萬「唐協軍」浩浩蕩蕩,氣勢洶洶的沖入了渤海國的腹地。
雖然「唐協軍」們,分兵數路,但是他們的行動軌跡和大致的做法卻大同小異。
最初,這些「唐協軍」還小心翼翼,略有收斂,但是隨著深入渤海的距離加深,了解了渤海國已經空心化之後,這些「唐協軍」越發的猖狂。
十月十三,長纓軍抵達扶余城的第二天,以高句麗人為主的唐協軍第二軍,包圍了渤海扶余府的仙州。
相比較渤海國府邸,作為邊境的城池,仙州本就有一定的守衛力量,再加上距離扶余城不到兩百里的距離,所以面對唐協軍的勸降,仙州守軍毫不猶豫的選擇了拒絕。
然而,在攻城戰之中,這支以高句麗遺民為主的唐協軍遭遇了仙州守軍的迎頭痛擊。
吃了虧之後,遼東唐協第二軍開始不講武德的搖人。
首先到達仙州的是距離他們路程不到半天,本就配屬他們的左威衛工兵營和器械營,緊接著到達的是左威衛的兩個戰兵營和左千牛為所屬的一個戰兵營,而這並不是全部。
根據仙州的城防,左威衛工兵營和器械營,準備好了整整四十架投石車,並準備了兩個基數,總計四千枚石彈、冰彈。
而他們準備軍械的三天之內,到達了仙州城外的禁軍數量已經達到了整整六個戰兵營,一個騎兵營。
再加上本就配屬遼東唐協第二軍的左威衛工兵營和器械營,仙州城下禁軍的數量甚至超過了萬人。
這種規模,已經超過了禁軍一個衛的兵力,對於仙州,這樣一座只有一丈多,守衛不足三千人小城來說,著實有點牛刀殺雞的感覺。
若是守軍的力量更強大一點,工兵和器械兵還會稍微收斂一點,然而,雙方的力量對比實在不在一個水平線之上。
於是,配屬唐協第二軍的左威衛工兵和器械兵們直接大大咧咧的把四十架投石車擺放到了距離城牆只有百步的地方,一字擺開。
然後,在整整三萬人的圍觀之下,四十架投石車開始一刻不停的朝著仙州城
發射著石彈、木彈、冰彈。
雖然木彈和冰彈的威力不如石彈,但是在寒冬時間,冰彈無疑是容易製造的丹藥,而且冰彈的毀傷力不如石彈,不代表殺傷力不足。
事實上,冰彈和城牆撞擊之後,所形成的冰凌,無異於無數支鋒銳,尖利的利刃。
饒是木彈和冰彈的威力不足,但是在整整一個半時辰的轟擊之下,仙州那孱弱的城牆已經轟然倒塌。
不僅城牆轟然倒下,在連綿不絕的投射之下,城頭之上已經看不到半個守軍的影子。
然而,此時此刻,左威衛的工兵和器械兵準備的彈藥還有半個基數,而且是以臨時製作的冰彈為主。
本著不浪費資源的原則,剩餘的近千枚各式的冰彈、木彈、石彈拋射一空。
緊接著,在第一輪進攻中吃了大虧的唐協第二軍全員出動,沿著被轟塌的缺口沖入了城內。
剛開始,在禁軍和安東軍退役老卒的約束之下,唐協第二軍的還保持了一定程度的軍紀。
然而隨著深入,隨著第一個反殺,一切開始向著崩壞的方向發展。
清繳變成劫掠,
劫掠的過程中漸漸的增加了女干Yin,
劫掠、女干Yin的過程中又不可避免的帶來的殺戮,
劫掠、女干Yin、殺戮的規模從小變得越來越大,參與的人數越來越多,漸漸的擴展到了整個仙州,擴展到了整個唐協第二軍。
對於這種情況,來自禁軍、安東軍的老卒們嗤之以鼻,但是他們牢牢的遵守了出征之前就接受的軍令。
這些作為指揮者的老卒們,既沒有參與,也沒有阻止,更沒有火上澆油,而是在局面演變到徹底無法收拾之前,重申的兩道命令。
第一,一切的繳獲需要交公,經過正理和統籌之後,重新的進行分派。
第二,他們的時間只有三天,三天之後清晨的軍號吹響之前,所有的唐協軍必須歸隊,否則會以叛逃論處。
強調完命令,重申完要求,這些屬於禁軍和安東軍的老兵們悄悄的退出了城池,和其他唐軍一起駐紮在了城外,將城池徹底留給了那些已經失去了理性和人性的傢伙。
整整三天的時間,仙州從一座美麗、恬靜的遼東小城,變成了充斥著貪婪、血腥、殘暴的人間地獄。
當第四天的清晨即將到來的時候,一場大火從城西出現,並迅速的蔓延到了整個仙州。
在火光的掩護之下,一隊隊,一列列,一名名神情亢奮,盔歪甲斜,腳步虛浮,身體虛弱疲憊的身影離開。
而整個仙州則徹底被大火所吞噬,漸漸的,這一場大火,這一場戰鬥,一場肆虐漸漸的傳揚開來。
十月十八,渤海國西京鴨綠府被攻陷,隨後唐協軍入城之後屠城三日。
三天的時間,西京鴨綠府內近十萬渤海人被屠戮殆盡,財貨劫掠一空。
屠城和劫掠完成之後,唐協軍放火,將已經如同人間慘劇的城市點燃,大火燃燒了整整三天三天夜。
十月二十六,在左千牛衛一部的支持之下,以新羅、百濟人為主的遼東唐協軍第一軍攻克渤海國南京南海府。
城破,唐協軍屠城,放火……
……
整個渤海國,隨著「唐協軍」的步伐,正在一點一點的被徹底焚滅。
整個渤海國正在一點一點的被焚滅,被肢解,但是這一切似乎和扶余城沒有什麼關係。
在扶余城下,一切依舊是那麼的平靜。
平靜之下,每一條戰報都被精準的傳遞到了扶余城內。
然而,這種情況之下,扶余城內的渤海郡又能做些什麼?
直到郭戎提出了一個建議,仿照其他唐協軍,把扶余城內渤海國僅存的幾萬精銳也改編為唐協軍,從而保留以一本渤海國的存在。
最初,渤海人拒絕了郭戎,然而隨著時間的推進,隨著一場又一場屠殺的進行,扶余城的渤海人服從了。
最終,遼東唐協軍的數量從六變成了九,在郭戎的刻意引導之下,動手屠城,分成的六支唐協軍成為了他們一生的死敵。
當時間來到元和五年的最後一個月,位於渤海國最東邊的安州被唐協軍攻陷,自此渤海國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全部被攻陷,被焚毀,近百座萬人以上的京觀星羅棋布的散落在曾經渤海國的故土上。
到了這裡,曾經的「東海盛國」渤海國已經徹底的從一個歷史知識,變成了一個歷史名詞。
在風雪之中,在遼東的極寒之中,拿下了渤海海國五京十五府之後,郭戎和李愬停止了進軍的步伐,轉而在渤海國僅存的一座城池,李愬千里突襲的上京顯德府。
隨著渤海國覆滅,顯德府有了另外的名字,大唐東海道渤州。
元和六年五月,在原渤海國停留了整整六月之後,郭戎率領長纓軍在內禁軍踏上了返程之路。
至於剩下的唐協軍則在李愬的統籌之下,繼續向整個遼東進軍,而郭戎給李愬的建議是讓那些在渤海見了腥的「唐協軍」一直打到最北邊——沒有陸地的地方。
好好立個碑,以證明,自古以來,這都是我們的地方,也算髮揮一下那些渣滓們的餘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