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保性命董卓兵敗撤圍,求太平張角飲恨身亡

七保性命董卓兵敗撤圍,求太平張角飲恨身亡

話說董卓,字仲穎,隴西臨洮(今甘肅定西市臨洮)人,其父董君雅,曾任豫州潁川郡輪氏(今河南登封西)縣尉。父親離職返鄉,董卓隨其回鄉耕種。董卓年輕時喜愛結交,行俠仗義,曾經到羌人部落遊玩,與很多羌人首領結交。後來,一些羌人首領來家看望,董卓殺牛款待。羌人首領們非常感動,回去后湊各種牲畜上千頭贈送董卓。董卓成年後,先在隴西郡府擔任官吏,負責地方治安。當時匈奴人經常騷擾邊境,劫掠百姓。因為董卓力大無比,又會武藝,擅長佩戴兩副箭囊,騎馬飛馳時可左右射擊,被涼州刺史徵辟為從事。董卓領兵大破匈奴,斬獲千計。并州刺史段熲將董卓推薦入朝廷公府。漢桓帝末年,董卓擔任羽林郎。延熹九年(一六六年),鮮卑人入塞,與叛亂羌人聯合,對抗東漢政府。朝廷拜張奐為中郎將,負責平定幽、並、涼三州叛亂。董卓為軍司馬,隨張奐大破進犯三輔的叛亂羌人,斬其首領,俘虜萬餘人,因功拜郎中,賞賜九千匹縑。董卓曾出任并州雁門郡廣武令、益州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因犯事被免職。靈帝熹平年間,董卓被司徒袁隗征為掾吏,后出任并州刺史、河東郡太守。舊主張奐隱居在弘農郡華陰縣,董卓曾派人贈送一百匹縑,張奐厭惡董卓為人,拒絕不受。

黃巾起義爆發。北中郎將盧植被朝廷罷免,朝廷調遣時任河東郡太守的董卓為東中郎將,接管冀州戰區事務。董卓與張角交戰大敗,被劉關張救回營中,不但不謝救命之恩,反而非禮慢待,劉關張棄之而去。董卓自思:黃巾如此兇猛能戰,四方豪強藉機擴張,吾若死打硬拼,不但實力大損,還會命喪沙場,何談來日稱雄。於是盡撤圍困廣宗主力,率軍北上,謊稱攻打張梁,向下曲陽進軍。

張角大敗董卓,軍力大振,士氣高昂,正要揮師南下援助潁川,攻取洛陽,推翻漢朝,實現「人無貴賤,皆天之所生」的平等思想,謀求天下太平,不料卻因勞頓過度,精衰力竭,卧病帳中。眾將探視,見雙目緊閉,嘴流白沫,四肢無力,口不能言。眾皆凄然,跪地呼叫。張角突然坐起,雙目圓睜,連呼「黃巾!太平!」,隨後倒身而亡。噩耗傳出,軍士嚎啕痛哭,掛孝致哀。正是:率民起義求太平,目的未達身先亡。

且說張寶、張梁營寨被燒,撤軍半路又遇曹操截殺,只得分路撤退。朱儁率兵追殺,正遇劉備來投,便合兵一處,緊追張寶不放。張寶左臂中箭,帶箭進入陽城,堅守不出。朱儁帶兵將陽城團團圍困,儘力攻打。張寶身負箭傷,咬牙拔箭自治,號令將士,堅守四門,奮力抗敵。

部將嚴政進見張寶:「吾軍慘敗,漢軍勢盛,城中糧草不濟,不如投降,以保性命。」張寶聞聽大怒:「起兵造反,乃為百姓。今若投降,何必起兵?若再敢言降,必斬不饒。」嚴政諾諾而退。這天夜裡,嚴政悄悄潛入帳中,見張寶昏昏欲睡,便拔刀殺了張寶,獻首投降。朱儁破了陽城,又連平數郡,上表獻捷。

張梁引敗軍退守下曲陽。皇甫嵩與波才在長社交戰,得曹操相助,擊敗波才,乘勝追擊,於潁川郡陽翟(今河南禹州)斬殺波才,又在西華擊破彭脫,摧毀了潁川一帶的黃巾軍主力,隨率主力緊追張梁不放。張梁率軍邊退邊戰,頑強抵抗,退入曲陽死守。朝廷因董卓屢敗,命皇甫嵩代替董卓統領冀州漢軍,全力圍剿黃巾主力。張梁聞知張角死訊,於十一月間,奮力突圍殺出曲陽,欲退入廣宗與敵決戰。不料中途遭到皇甫嵩伏擊,張梁與三萬勇士戰死,五萬多黃巾軍將士捨身投河,壯烈犧牲。皇甫嵩乘勝追殺,奪回廣宗,打開張角棺木,戮屍梟首,送往京師邀功。

朝廷得報,朝議封賞,正值劉虞上表申奏。劉虞,字伯安,東海郡郯縣人,東漢宗室大臣,東海恭王劉強之後,丹陽太守劉舒之子。劉虞通曉《五經》,最初獲舉孝廉,擔任曹吏,因能履行職務而獲升為郡吏,后因累積政績遷為幽州刺史,劉虞任幽州刺史期間,在鮮卑、烏桓、夫余、濊貊等外族間有崇高威望,隨時朝貢,不敢侵擾,百姓傳唱歌謠讚頌劉虞的功德。后因公事被免官,授東海郡吏。黃巾起義,朝廷命其為幽州刺史,率兵鎮壓。正值劉焉上表建議,設立州牧,賦予政治、軍事權力。朝廷同意了這一建議,縣設縣長、縣令,郡設太守,州設州牧,掌管所屬地方軍政大權。劉虞被任幽州牧,皇甫嵩斬殺黃巾軍首領,功勛卓著,封車騎將軍,領冀州牧。皇甫嵩又表奏盧植有功無罪,朝廷復盧植原官,曹操也因為有功,授予濟南相,即日班師赴任。

話說張角死訊傳至大興,又聞各路義軍相繼慘敗,鄧盛、殷達義憤填膺。殷達報仇心切,提出帶兵衝出大興,與敵決一死戰。

鄧盛說:「數十萬義軍尚且不敵,區區幾千兵士,豈不是以卵擊石,枉送性命。」

殷達說:「新仇舊恨,豈能不報。」

鄧盛說:「我已在我哥墓前對天發誓,不報兄仇,誓不為人。但目前情勢非常明顯,僅憑你我之力怎能扭轉義軍敗局?」

殷達說:「若漢軍聚得勝大軍圍剿大興,必全軍覆沒。如其坐等待斃,不如拼個魚死網破。」

鄧盛說:「若如此,不但兄仇難報,還要枉搭數千性命。如今之計,重在保全將士性命,為兄

(本章未完,請翻頁)

報仇,容緩圖之。」

殷達平素最信鄧盛,便不再堅持,說是一切聽從鄧盛安排。次日,鄧盛先叫兵士將山中囤放的糧草接濟周邊百姓,叫殷達挑選一百五十名精壯兵士,將部分物資、錢財分發給其餘兵士,叫他們分散還家,傳言大興義軍解散,各自歸家種田。待人散后,又召集留下的一百五十人,每人配馬一匹,馱載一應物資、錢財回家安頓,三日後返回鄧屯。

殷達不解:「既然隊伍解散,為何還叫一百五十精壯返回?」鄧盛這才對殷達說明了自己的計劃:「當今之勢,義軍敗局已定,大規模對陣廝殺毫無勝算。兄仇不報又不心甘。人云『明槍易躲,暗箭難防』,『兵不在多而在於精』,由明戰變暗殺,方有勝算。今我想仿平原君,將一百名精壯士卒隱於山中,習武練技,施以忠義訓導,如此三至五年,人人忠勇果敢,個個身懷絕技,然後將百名士卒分為十隊,每隊十人,分散出山,效荊軻刺王,暗殺仇敵,為兄,為義軍首領報仇。」

殷達又問:「每隊十人,十隊百人,為何選留一百五十人?」

鄧盛微笑:「恐有膽怯或因其他原因不能返回,留有餘地罷了。」果然,三日後有一百一十名士卒返回。鄧盛按十人一隊分為十隊,剩餘十人留在身邊,以為策應。各隊挑選隊長一名,副隊長兩名,由殷達督導,潛隱山中,苦練技藝。數年後,十隊精壯分散出山,或浪跡江湖,或潛入敵軍,或賣身投靠,鄧茂身邊十人,聯絡各隊,通告消息,伺機刺殺仇敵。此是后話,暫且不提。

再說南陽張曼成一軍佔領宛城后,于吉撤退南方。新任太守秦頡捲土重來,瘋狂反撲,張曼成戰死,宛城被漢軍奪回。南陽義軍擁立張曼成部將趙弘為帥,趙弘與副將韓忠、孫仲,聚集十數萬義軍,聲稱為張曼成、張角報仇,英勇奮戰,殺退守軍,再次佔據宛城。

朝廷急忙調遣圍攻陽城誅殺張寶的朱儁以得勝之師前往征討。兵臨宛城,朱儁命劉備、關羽、張飛佯攻西南角,自縱鐵騎二千,徑取東北角。趙弘派韓忠從西南角出戰迎敵。兩軍對壘,忽報敵軍鐵騎直奔東北角,韓忠恐城池有失,急忙撤軍回城。劉備從后掩殺,韓忠不敢戀戰,率軍退回城中,緊閉城門堅守。朱儁分兵,將宛城四面圍困。

趙弘聚韓忠、孫仲商議。韓忠說:「敵軍狡詐,險些中計。」孫仲說:「『大賢良師』病亡,廣宗、潁川兩路義軍被剿,漢軍名將朱儁率主力圍困,內無糧草,外無援軍,宛城危在旦夕。不如獻城投降,另作打算。」韓忠大聲呵斥:「我等隨蕖帥張曼成起兵造反,今蕖帥戰死沙場,當拚死報仇,怎能說出『投降』二字。就是戰死,我也不降。」趙弘見二人因投降爭執,思忖片刻:「詐降破敵,未必不可。」孫仲說:「我說投降,正是此意。」三人對計劃商議了一番,趙弘做了具體部署:敵軍主力集結西北,由韓忠率領一軍詐稱主力防禦,並將將士潛伏城內,待敵軍攻城,開門詐降,敵軍入城,潛伏將士奮力拚殺。趙弘、孫仲事先率領主力分別從東北、西南突圍出城,繞到敵後,兩面夾擊,大破敵軍。計劃停當,各做準備。

傍晚時分,韓忠站立城門,軍士擂鼓吶喊。朱儁以為義軍主力在此,恐其突圍,急調劉關張前來集結。韓忠聞報趙弘、孫仲已經突圍出城,即派人持降書來到漢營。降書云:城中斷糧,趙弘、孫仲棄城而逃,顧及城中數萬性命,韓忠願獻城而降。

朱儁看了降書對來人說:「回去告訴韓忠,拒絕投降。」劉備不解:「昔日高祖之所以能得天下,就是因為能夠招降納順,眾多歸附。今朱公為什麼拒絕韓忠投降呢?」

朱儁說:「彼一時,此一時也。昔高祖與項羽相爭,乃天下之爭。天下大亂,民無定主,所以招降納順,勸賞歸附。而今,海內一統,只有黃巾造反,若准其降,無以勸善。賊寇得利時就肆意搶劫掠奪,失利時便見風投降,這樣必然助長賊寇志氣,決非良策。」關羽聽了忍不住說:「城中尚有數萬無辜百姓,豈不因戰遭受災難。」朱儁目視關羽:「此乃婦人之仁。」

劉備見狀,連忙說:「朱中郎所言極是。今賊寇投降被拒絕,必然死戰,萬眾一心,恐難速勝。如若撤退東南,獨攻西北,給賊寇留一退路,必無心戀戰,待其棄城而逃,即可擒拿。」朱儁聽從了劉備的建議,撤退東南兩面軍馬,集中力量攻打西北。

韓忠見詐降不成,急忙令人通知趙弘,說是情況有變,讓主力於城外東南埋伏,見到信號,伺機圍殺敵軍。朱儁率軍攻打西北,韓忠盡撤城門伏兵,向東南撤退。朱儁攻破城門,命劉備領關羽、張飛追擊韓忠。韓忠棄城而退,漢軍緊追不捨,韓忠命親兵發出信號,然後回馬力戰,不料從敵軍陣營飛來一支冷箭,正中前心,翻身落馬。正在此時,趙弘、孫仲率主力兩邊殺出,漢軍大敗。朱儁見義軍勢大,引軍暫退,離城十里下寨。趙弘乘勢再次奪回宛城,安葬韓忠及死難將士,重整旗鼓,拒敵堅守。

朱儁率軍圍攻宛城,月余不下。正值此時,一彪軍馬到來,為首一將,廣額闊面,虎體熊腰,氣宇軒昂,乃吳郡富春人孫堅。

孫堅十多年前因斬殺許昌、許韶父子,鎮壓會稽起義軍有功,

(本章未完,請翻頁)

被任命為鹽瀆縣丞,數年後,又相繼改任盱眙縣丞和下邳縣丞。黃巾起義,孫堅把他的家眷都留在九江郡壽春縣,在淮、泗一帶招募了一些士兵,加上跟隨他在下邳縣當差的同鄉少年,共得精兵一千五百人,前來助戰。

朱儁大喜,便令孫堅率本部一千五百兵士攻打南門,劉備與關張率本部一千五百兵勇攻打北門,自率官兵主力攻打西門,另派遣一部官兵於南門外埋伏,截殺逃退敵軍。

孫堅獨當一面,親冒矢石,率先登上城牆,一氣斬殺二十餘人。趙弘一看來將兇猛無敵,飛馬挺槊,直取孫堅。孫堅縱馬揮刀,奮身迎戰。二馬相交,槊刀並舉,一來一往,大戰數十回合不分勝負。趙弘性起,大喝一聲,一槊擊卧孫堅坐騎。孫堅飛身躍起,伸手奪槊,把趙弘刺於馬下,縱身跨上趙弘戰馬,往來衝殺,如入無人之境。

劉備從北門殺入,正遇孫仲。孫仲見趙弘陣亡,無心戀戰,縱馬向南門退逃。劉備張弓一箭,正中孫仲后心,正欲乘勝追殺,卻被關羽攔住:「賊首已除,賊眾潰逃,何必濫殺?」劉備遂領關張來見朱儁表功。守城義軍慘敗,退出南門殘餘又遭漢軍埋伏截殺,四散奔逃,死傷不計其數。

朱儁破宛城,消滅了南陽一路義軍,班師回京,詔封車騎將軍、河南尹。朱儁表奏孫堅、劉備等人功勞。孫堅因頗有名聲,又多人情,被封左軍司馬上任去了。

劉備等候多日,不見封賞,自是鬱鬱不樂。一日,劉備引關張街上閑逛,看見郎中張鈞乘車而來,急忙上前,自陳功績。張鈞入朝面帝,指責十常侍「非親不用,非仇不誅」之罪。十常侍說「張鈞欺主」,帝大怒,令武士逐出張鈞。張鈞實不甘心,又上書痛斥宦官專政之害,竟被捕殺獄中。

十常侍認為這是那些破黃巾有功不得升遷人的怨言,商議權且對這些人掛個虛名,以後再理會不晚,劉備這才被任為安喜縣尉。到任不到四個月,朝廷降詔「凡有軍功為長吏者當沙汰」,就是要像過沙清理一樣審查淘汰。督郵到安喜,劉備無禮行賄,督郵傲慢,張飛醉酒鞭打督郵,關羽勸劉備「不如殺督郵,棄官歸鄉,別圖遠大之計。」劉備卻將縣尉印綬掛到督郵脖子上,引關張棄官而去。督郵歸告太守,差人捕捉,劉關張往代州投奔劉恢隱匿。

時江夏一帶區星率眾又起,十常侍隱匿不奏,假帝詔任孫堅為長沙太守,討伐區星。不五十日報捷,江夏平,詔封孫堅為烏程侯。

漁陽張舉自稱天子,張純稱大將軍,率眾造反,詔命幽州牧劉虞領兵征討。代州劉恢書薦劉備,劉虞大喜,令劉備為都尉,引兵破敵。部下刺殺張純,率眾投降;張舉見大勢已去,自縊而死,漁陽盡平。劉虞平寇有功,封太尉。劉虞表奏劉備大功,朝廷赦免鞭打督郵之罪,封劉備為下密丞,遷高唐尉。

張角自創建太平道,經過十多年「人無貴賤,皆天之所生」的思想宣傳和創建三十六方道教道場的組織準備,於公元一八四年(甲子年)二月率領五十多萬農民起義,史稱「黃巾起義」,不到一年的時間,幽冀、潁川、南陽三路主力全部被圍剿殲滅,之後,黃巾余部和各地農民武裝,有的由明轉暗,有的化整為零,有的採取其它形式,仍然堅持鬥爭。青州黃巾一度發展到擁眾百萬,後來因作戰失利,被迫接受曹操的收編。曹操平定冀州時,張燕領導的黑山軍也被迫投降。

黃巾起義失敗,除了由於出現叛徒倉促起義、缺少戰略指揮領袖、各自為戰難以統一指揮等原因外,漢末名將盧植、皇甫嵩和朱儁直接指揮漢軍精銳部隊,加上曹操、劉備、孫堅等後起豪強的強力圍剿,力量懸殊過大,加速了起義的失敗。

黃巾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卻震撼了東漢朝廷,導致東漢政權名存實亡。黃巾起義是繼秦末陳勝吳廣、王莽時期綠林赤眉之後的又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藉助宗教發動的農民起義,為雙手沾滿義軍鮮血的「英雄好漢」、「賢達智能」此後的紛爭鼎立作出了鋪墊,為後世的農民起義樹立了榜樣。《史歌》稱頌黃巾起義說:

「民發如韭剪復生」,農民起義不間斷。

東漢後期百十次,「雞頭被割」復鳴喊。

貪官污吏不可畏,民不可輕眾難犯。

河北巨鹿人張角,起義領袖率民反。

義軍以方為單位,三十六方數十萬。

黃巾裹頭黃巾軍,計劃周密組織嚴。

「蒼天當死黃天立」,矛頭直指漢政權。

「歲在甲子天下吉」,一八四年甲子年。

張角廣宗患病亡,張寶張梁浴血戰。

義軍各地燃戰火,鬥爭延續二十年。

農民起義雖失敗,東漢政權被震撼。

正如當代偉人所說:「只有這種農民的階級鬥爭、農民的起義和農民的戰爭,才是歷史發展的真正動力」;「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欲知黃巾起義失敗后,天下如何紛爭,三國怎樣形成,且看後面一回一回詳細分解。

(本章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實話三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實話三國
上一章下一章

七保性命董卓兵敗撤圍,求太平張角飲恨身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