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焚京都董卓殘人寰,抒情懷曹操賦詩篇

十二焚京都董卓殘人寰,抒情懷曹操賦詩篇

卻說孫堅聽了李傕結親和好的一番言語,不禁大怒:「董卓大逆不道,盪覆王室,今不誅其三族示眾天下,吾死不瞑目,難道還要與他結親嗎!」命軍士將李傕推出斬首。

程普勸說:「兩軍交戰,不斬來使。」

孫堅余怒未消,厲聲斥責:「暫且饒汝性命,速速回去,告訴董卓,早日獻關投降。倘若遲誤,必定叫爾等粉身碎骨。」

李傕抱頭鼠竄,孫堅即令部隊挺進到距離洛陽九十里處紮營。

且說曹操與各路諸侯會師,力推袁紹為盟主。歃血盟約后,曹操行酒數巡說:「既立盟主,都要聽從調遣,都是為了匡扶社稷,不要因為你強我弱相互計較。」

袁紹說:「吾既為盟主,一定有功必賞,有罪必罰。國有常刑,軍有紀律。各宜遵守,勿得違犯。」眾人都說唯命是聽。袁紹命曹操任代理奮威將軍;其弟袁術總督糧草,應付諸營,不得有缺。

曹操建議:「董卓屯兵虎牢關,截斷諸侯中路,可分兵一半前往攻打。」袁紹便調遣八路諸侯所率軍馬往虎牢關,曹操率領本部往來救應。

八路諸侯中濟北相鮑信見孫堅一路殺來,威名大震,怕孫堅再奪功勞,暗令其弟鮑忠率馬步軍三千,抄小路直至關下挑戰。

呂布帶鐵騎三千,飛奔出關來迎。只見他手起刀落,把鮑忠斬於馬下,生擒很多將士,令人提著鮑忠首級入關向董卓報功。

河內太守王匡引兵來到。王匡部將方悅乃河內名將,縱馬挺槍直刺呂布,不到五合,被呂布一戟刺於馬下。

上黨太守張楊部將穆順,出馬挺槍迎戰,被呂布手起一戟,即便落馬身亡。

北海太守孔融部將武安國擎鐵鎚飛馬而出,不到十合被呂布一戟砍斷手腕,棄錘而走。

呂布東沖西殺,如入無人之境。多虧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來到,救了武安國,呂布撤兵回關。

各路諸侯兵敗回寨商議對策,都說呂布英勇,無人可敵。曹操說:「呂布如此英勇,可聚集十八路諸侯,共議良策。若擒呂布,誅殺董卓就容易了。」

正商議間,呂布又引軍挑戰,關東八路諸侯齊出迎敵。右北平太守公孫瓚親自出馬,揮槊直取呂布。戰不數合敗走,呂布縱赤兔馬,飛奔如風,緊追不捨。

眼看呂布戟刺公孫瓚后心,張飛見了,圓睜環眼,倒豎虎鬚,挺丈八蛇矛,飛馬大叫:「三姓家奴休要逞能,燕人張飛在此!」說罷,攔住呂布廝殺,酣戰五十餘合不分勝負。

關羽見了,揮舞八十二斤青龍偃月刀,拍馬向前夾攻呂布,三十餘合尚未取勝。

劉備跨黃驃馬,擎雙股劍,向前助戰。三人圍住呂布,轉燈般廝殺一起。四馬來往賓士,正殺得起勁,忽聽對陣有人高喊:「孫堅前來助陣。」

呂布在陽人城戰役中領教過孫堅的厲害,華雄尚且死於其手,未免心慌,朝劉備臉上虛晃一戟,趁劉備躲閃之機,盪開陣角,倒拖畫戟,飛馬奔走。三人拍馬追趕,八路將士嘶喊掩殺,呂布敗回關中。正是:陽人城呂布畏孫堅,虎牢關三英戰呂布。

劉、關、張見呂布退回關去,救了公孫瓚嗎,喜沖沖回見袁紹請功。八路諸侯向劉、關、張賀功。曹操至袁紹營中報捷,表三人之功。

袁紹聞呂布連傷數將,不禁嘆說:「可惜吾上將顏良、文丑未到,若一人在此,何懼呂布,怎能叫一個縣令及兩個弓手顯能。」

帳下袁術譏諷說:「真是山中無虎猴顯能。」

曹操則說:「有功者賞,何必計較身份的高低。」

袁術哼了一聲:「既然汝等只重視一個縣令,吾當告退。」

曹操莞爾一笑:「不能因為一句話就耽誤了討伐奸賊的大事。」說罷便退出帳外,暗地使人攜帶酒肉到公孫瓚營中慰問劉、關、張三人。

再說董卓一聽說袁紹為盟主,聚集各路諸候殺奔洛陽,恐怕袁紹叔父太傅袁隗為內應,先令愛將李傕、郭汜領兵五百,圍困袁隗府邸,不分老幼,盡皆誅殺,並將袁隗首級懸挂關前號令。今見華雄被斬,孫堅拒和,呂布又敗,董卓懼怕,遂引呂布返回洛陽,商議遷都長安。

司徒楊彪、太尉黃琬、司空荀爽以「如若遷都,百姓騷動,天下不寧」進行勸阻。

董卓大怒:「吾為天下計,怎能惋惜小小老百姓呢?」即把三人貶為庶人。

又有尚書周毖、城門校尉伍瓊勸諫。董卓見此二人,怒火中燒:「吾始初聽信汝等,保用袁紹。今袁紹反叛,汝等皆為一黨。」喝令武士推出斬首。

接著,命軍

(本章未完,請翻頁)

士查抄袁隗門下,殺其宗黨,抄沒家資,所得巨萬;差遣鐵騎五千遍行捉拿洛陽富戶共數千家,以「反臣逆黨」罪名盡斬首於城外,取其家資;派遣呂布率領兵士挖掘先皇及后妃陵寢,取其金寶。軍士乘勢掘官民墳冢殆盡,奸人妻女,搶奪糧食。董卓命令軍士護送所掠數千車金珠緞匹及各種物資前往長安。

李傕、郭汜驅趕數百萬口洛陽百姓,前赴長安。一隊百姓後面跟著一隊軍士,間隔拖押,如有行走慢的,後面三千軍士督催,手執白刃,沿途砍殺,死於溝壑者不可勝數,啼哭之聲震天動地。

董卓劫持天子、后妃等,臨行前,董卓命人放火燒毀宗廟宮廷,焚燒居民房屋,南北兩宮,火焰相接;長樂宮廷,化為焦土。臨行又叫軍士四門放火。一時間,火焰衝天,黑煙滾滾,方圓二三百里不見雞犬人蹤。

曹操親身經歷、目睹了外戚何進與宦官張讓相互謀殺造成的後果以及董卓慘無人寰,洛陽被焚為廢墟以及民不聊生、哀鴻遍野的慘狀,有感而發,以《薤露行》為題,賦詩抒懷:

惟漢廿二世,所任誠不良。

沐猴而冠帶,知小而謀強。

猶豫不敢斷,因狩執君王。

白虹為貫日,己亦先受殃。

賊臣持國柄,殺主滅宇京。

盪覆帝基業,宗廟以燔喪。

播越西遷移,號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為哀傷。

大概意思是說:漢家第二十二世皇帝漢靈帝,用人實在是不當。何進此人不過像一隻披衣戴帽的猴子,沒什麼智慧卻又想謀划誅殺宦官這等大事。結果因為他的優柔寡斷,不敢下手,弄得皇帝被張讓等人挾持外出。天象出現白虹貫日,最終何進被張讓等人殺了。而後賊臣董卓入京竊取了國家大權,殺了漢少帝之後還把洛陽也毀掉了。他徹底傾覆了漢朝的政權,燒毀了劉家的祖廟。接著裹挾著漢獻帝劉協和官民顛沛流離地向長安遷都,一路屍骨盈野,哭聲遍地。看著那洛陽的城郭,我就像微子一樣感到無比的哀痛。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東漢末年外戚何進、宦官張讓相互爭鬥的怨惡,對董卓凶暴殘忍的憤恨,對洛陽被毀的哀痛,同時也流露出了對百姓慘遭禍患的同情。

曹操見董卓焚燒了京都,挾持天子西行,憤怒之極,來到袁紹帳中說:「今董賊西去,正可乘勝追擊,本初為什麼卻按兵不動?」

袁紹說:「諸路軍馬疲勞困頓,進軍無益。」

曹操又問眾諸侯:「董賊焚燒宮室,劫持天子,海內震動,不知所歸。正是天意使他滅亡的時候,一戰即可平定天下,諸公為什麼卻遲疑不前?」

眾諸侯都說不可輕動。曹操嘆說:「豎子不足為謀」,遂領本部人馬星夜追趕董卓。

且說孫堅駐軍洛陽城南,遙見洛陽火起,黑煙滾滾,即揮軍進入洛陽,令軍士撲滅余火,掃除宮殿瓦礫,掩閉被挖掘陵寢,在太廟廢墟上臨時搭建草棚三間,擺立聖主神位,用太牢之禮跪拜祭祀。

孫堅回寨,眼望被毀京都慘狀,無限惆悵,潸然淚下。忽有一隊軍士前來報告,說是附近甄官井中,散發一股異常滋味,眾軍驚怪,恐怕有毒,沒人敢去汲水。孫堅命人下到井內打撈,卻是一具宮女裝束日漸腐爛的女屍,項下系一錦囊,內裝一個用金鎖鎖著的紅色小匣。孫堅令人打開小匣,見裡邊卻是一塊玉璽,方圓四寸,旁缺一角,用黃金鑲補,上面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篆字。

程普認得是傳國玉璽:「聽人說,張讓等作亂,劫持天子出奔北邙,宮中混亂,玉璽丟失。今上天將玉璽賜主公,必至九五之尊。此處不可久留,應速回江東,別圖大事。」

次日,孫堅託病向袁紹辭行。不料孫堅軍中有一軍士是袁紹同鄉,連夜到袁紹處告知孫堅藏匿玉璽一事,想藉此作為進身之計。袁紹見孫堅前來辭行,遂問玉璽何在?

孫堅推說不知,二人發生爭執。袁紹喚出那個軍士出來對質,孫堅拔刀欲刺軍士,袁紹背後顏良、文丑拔劍出鞘,孫堅背後程普、黃蓋、韓當也持刀相向。諸候恐「兩虎相鬥必有一傷」,均上前規勸。

孫堅藉機領程普三人上馬,拔寨離開洛陽,返回魯陽駐紮。袁紹大怒,遂寫書一封給荊州刺史劉表,讓其路上截殺孫堅,奪回玉璽。

再說曹操率領本部五千人馬,追趕董卓至成皋,又得陳留太守張邈派遣部將衛茲領五千兵跟隨相助,驅兵向前至滎陽汴水,被董卓大將徐榮攔截。

徐榮曾大敗孫堅,斬殺孫堅大將祖茂,異常驍勇。曹操與徐榮兩軍交戰,曹軍大敗,策馬奪路而逃。正行間,坐馬中箭

(本章未完,請翻頁)

卧地,曹操被流矢射傷,幾個軍士圍過來正要刺殺,曹操從弟曹洪縱馬馳至,將軍士砍倒,下馬救起曹操。

曹操說:「敵軍將至,賢弟快走,不要管我。」

曹洪說:「天下可無曹洪,不可無君。」說著,硬是把曹操扶坐到自己的戰馬上,脫去衣甲,赤背拖刀,隨馬而行。

夜已至深,前面大河阻路,後面追兵漸近,曹操仰天長嘆:「吾命休矣!」

曹洪急忙攙扶曹操下馬,背著曹操渡水過河。剛到對岸,追兵已到,隔水放箭。曹洪背起曹操,徒步奔逃。曹操用手捂住傷口,感慨說道:「吾能再生,則賢弟之力。」

將至天明,又有一彪軍馬追殺過來,卻是徐榮率軍追殺。正慌急間,夏侯惇、夏侯淵引軍來救,夾擊徐榮。隨後曹仁、李典、樂進各引兵尋來,合力殺退徐榮。眾將見了曹操,憂喜交集。曹操汴水一戰,損傷甚慘,急忙聚集眾將及殘兵五百餘人撤兵返回酸棗(今河南新鄉延津北)。

袁紹及諸侯等軍駐紮酸棗,懼怕董卓精銳的涼州軍隊,觀望不前,今見曹操汴水戰敗返回,袁紹把曹操接入寨中,擺設酒宴,與眾諸侯一起為曹操壓驚解悶。

曹操責怪諸將未聽自己的意見,錯過了良機,並再次建議諸軍各據要地,再分兵西入武關(今陝西丹鳳東南),伺機圍困董卓,大事可定。

關東諸將你看我,我看你,均沉默不語。曹操見諸將不肯聽從,不禁哀嘆:「今吾等因討伐奸賊、匡扶社稷而起兵,是大義之舉,而諸君畏敵為虎,遲疑不敢進軍,使天下失望,吾為汝等感到羞恥!」眾諸侯無以應對。

兗州太守劉岱一向與東郡太守橋瑁不和,以向橋瑁借糧不給為由,突入橋瑁軍營斬殺橋瑁,讓王肱領東郡太守。

公孫瓚對劉、關、張說:「袁紹無能為,各軍離心,久必有變。吾等留此無益,不如暫歸。」遂拔寨北行。到了平原,公孫瓚令劉備為平原相,自回右北平修養軍隊。

袁紹與冀州刺史韓馥圖謀立幽州牧劉虞為帝,找曹操商議。曹操拒絕說:「董卓殘暴,四海皆恨。吾等聚集,興兵討賊,天下響應,是因為舉大義而行動的緣故。今獻帝年幼微弱,被奸臣挾持,沒有像昌邑那樣改立的嫌隙。一旦改主換帝,天下怎能安定?」

袁紹曾經得到一塊玉印,叫曹操看,曹操非常厭惡地笑著說:「吾不會聽從汝等圖謀的。」

曹操見袁紹等各懷異心,料難成事,而自己兵少,孤掌難鳴,便帶兵往揚州募兵,以圖后舉。袁紹見各路諸候分散而去,就領兵拔寨,自回關東,與韓馥謀立劉虞為帝,劉虞始終不敢當。

就這樣,一場轟轟烈烈討伐董卓的義舉,隨著諸路諸侯貌合神離、各懷鬼胎的猜疑爭鬥,曲終人散,隨之而來的是為了擴大各自的勢力,相互火拚,混戰不斷,給人民帶來了無窮的災難。

後來,曹操對這段刻骨銘心的經歷有感而發,寫出了《蒿里行》這首著名詩篇: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凶。

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

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

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

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大概意思是說:關東的仗義之士都起兵討伐那些兇殘的人。最初約會各路將領訂盟,同心討伐長安董卓。討伐董卓的各路軍隊匯合以後,因為各有自己的打算,力不齊一,互相觀望,誰也不肯率先前進。勢利二字引起了諸路諸侯的爭奪,隨後各路軍隊之間就自相殘殺起來。袁紹的堂弟袁術在淮南稱帝號,袁紹謀立傀儡皇帝在北方刻了皇帝印璽。由於戰爭連續不斷,士兵長期脫不下戰衣,鎧甲上生滿了蟣虱,眾多的百姓也因連年戰亂而大批死亡。屍骨曝露於野地里無人收埋,千里之間沒有人煙,聽不到雞鳴。一百個老百姓當中只不過剩下一個還活著,想到這裡令人極度哀傷。

這首詩可以說是《薤露行》的姐妹篇。《薤露行》主要寫漢朝王室的傾覆,《蒿里行》則主要寫諸軍閥之間的爭權奪利的混戰,是漢末動蕩的真實寫照,「漢末實錄,真詩史也」。詩人對討伐群凶盟軍「軍合心不齊」,致使不能成功表示嘆惜;對諸侯各懷心態「嗣還自相戕」,造成戰火不斷表示怨恨;對軍閥混戰給戰士、百姓帶來的「鎧甲生蟣虱」、「生民百遺一」的悲慘景象表示哀傷,流露出了傷時憫亂、蒼涼凄楚之情。正是:軍閥混戰民遭難,詩人揮筆抒情懷。欲知軍閥相互征戰情況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本章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實話三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實話三國
上一章下一章

十二焚京都董卓殘人寰,抒情懷曹操賦詩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