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晉陽起兵三
突厥是繼匈奴之後又一個橫跨東西,幅員遼闊,披靡天下的草原大帝國。
說到突厥,它的起源還頗有些神話色彩,《周書》記載,突厥本是匈奴的一個支脈,后被鄰國所滅,整個部族都斬殺殆盡,只有一個十歲的男孩,士兵見他年幼,沒忍心殺死他,便砍去雙腳扔到荒草中。說實話這並不算什麼仁慈,頂多只是那些士兵出於心中變態的獵奇想法而做出的殘忍之舉,因為這遠比死了還要痛苦。
後來,小孩被一隻母狼救去,長大以後與狼結合,鄰國國王聽說這小孩已長大,怕有後患,便派人去斬草除根,殺他的人,見他身旁有一條狼,也想一起殺掉,突然神跡出現,狼逃跑了,逃到高昌北邊的山洞裡。在那個山洞裡,狼生下10個小男孩,他們逐漸長大成人,各自成家,繁衍後代,各成一姓。阿史那氏就是其中之一,且最為賢能,於是便以其為君長,突厥以狼頭圖案為纛旗,以示不忘其本。
又因其生活在阿爾泰山一帶,阿爾泰山形似作戰時的「兜鍪」(頭盔),當地人稱其為突厥(「突厥」在突厥語中就是頭盔的意思),所以他們就以突厥為族號了。(雖然我個人覺得這個故事純屬扯淡,並無多少真實性,但突厥來源說法甚多,此處不多做深究。)
公元516年,突厥舉族歸附柔然,成為專門替柔然鍛造兵器的奴隸部族,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公元550年(西魏大統十六年),突厥首領阿史那土門率部,吞併高車(鐵勒)各部五萬餘帳,迅速發展壯大,並受到西魏的重視。
為扼制柔然,抵禦東魏,公元551年,西魏將長樂公主遠嫁突厥,與突厥部結盟。
公元552年突厥大敗柔然,阿史那土門建國,稱伊利可汗,突厥汗國迅速擴展至整個蒙古高原。突厥汗國建立以後,人數比較少的突厥人融合了大量鐵勒人,突厥人的體貌特徵也從白種人變成黃白混種。
公元553年,突厥聯合西魏再次大破柔然,直到554年,突厥基本消滅柔然各個殘餘部落。
公元555年,高昌臣服突厥,柔然最後一位可汗被殺,突厥的勢力延伸到西域,至此突厥進入強盛期。
三十年的隱忍,韜光養晦,十幾年的血腥征戰,突厥終於完成了從奴隸到主人,從部落到帝國的蟲蝶蛻變。
此時中原東西齊、周對立,雙方均懾於新興突厥汗國強大的軍事力量,也互相為了消滅對方,都採取了一如昔日漢朝對匈奴,納貢、和親的政策,以換取突厥帝國的支持,至少是中立。而突厥則藉機以和平或戰爭手段,一面獲得大量經濟利益,一面阻礙中原統一。突厥一般採取「聯弱制強」的策略,與相對弱勢的一方聯盟,共同壓制比較強大的一方,有時候也處在中立位置,然而突厥在干預中原同時,也沒閑著。
公元560年左右,突厥征伐吐谷渾,征戰西域,乃至聯合波斯滅白匈奴,突厥疆土東到大興安嶺、遼河流域,西到鹹海和中亞河中地區,南抵長城,北至貝加爾湖,幅員遼闊,至此突厥帝國臻於極盛。
公元583年,突厥汗國在隋文帝楊堅的分化打擊之下,正式分裂成東、西突厥兩部,雖然突厥分裂了,但其對中原政權的威脅卻絲毫沒有減少,尤其是在這個群雄逐鹿的亂世之年,否則李淵也不會如此苦惱了。
**厥依然如泰山壓頂般,讓人喘不過氣來,北邊的劉武周,西邊的梁師都,這些北方諸侯那一個背後沒有突厥的影子?有了突厥的支持這些草寇竟比隋朝的官軍還要厲害,強敵環嗣,泰山懸頂,他李淵又該何去何從呢?
現實如此嚴峻,而他李淵又豈能清高免俗,一個與突厥結盟,起兵反隋的計劃在李淵心中逐漸成型,但與突厥結盟的事卻不能由他向眾人提出,而他心中早已擬定了一個牽頭的人――劉文靜。
這天,李淵召集眾人商議起兵事宜,劉文靜率先說道:「唐公若欲舉兵匡複社稷,北邊之患不可不察,突厥雄踞草原,如泰山壓頂,叛賊劉武周勾結突厥割據北方四郡虎視眈眈,若唐公舉兵西進,太原空虛,賊軍勢必襲我根基,斷我軍後路,如此我軍腹背受敵,必陷進退維谷之險地。」
劉文靜一言瞬間澆滅了眾人的熱情,一時間都沉默無語。
李淵心中雖已有計劃,但依舊問道:「那依你之見,北邊之患何解?」
劉文靜停頓了一下拱手說道:「不若與突厥結盟,不但可以解除北邊之患,更能藉助突厥兵馬以壯聲勢。」
「說得好聽,如何結盟?我北疆軍民抵禦突厥數十年,大小數百戰,雙方死傷者無算,可謂血海深仇,突厥安能與我結盟?」
老將殷開山當眾駁斥劉文靜,一旁的長孫順德、劉弘基等一眾武將雖然也想與突厥結盟,但聽了殷開山的話,也覺得不太可能,畢竟不久前才跟突厥打了一仗,現在去跟人結盟,恐怕是熱臉去貼人家的冷屁股,自取其辱。
李世民坐在李淵右手方,靜靜的聽著,沒有說話,他雖然深知北方之患,但卻從未想過要與突厥結盟,因為上次的事他正恨突厥呢,甚至想帶兵跟突厥打一仗,可他聽了劉文靜的話,又覺得很有道理,一時也無法分辨,拿不定主意。
面對眾人質疑的目光,劉文靜並不以為然說道:「突厥人愛財,有利則聚,無利則散,突厥王庭更是如此,只要許以重利,其必然動心。」
「光有錢財恐怕不足以動其心吧?」裴寂質疑道。
「當然,錢財只能滿足其貪慾,還不足以捆住突厥手腳,所以還需唐公一封手書」劉文靜說道。
「手書?」
眾人滿臉質疑地看著劉文靜,一封手書就能跟突厥結盟?眾人還真不信。
李淵沒有任何錶態,只是靜靜地看著,聽著。
劉文靜又補充道:「手書中要有十足的謙卑恭順之意。」
劉文靜此言一出一眾武將頓時大怒,紛紛喝斥道:「荒唐,你是要讓唐公臣服突厥嗎?」
「唐公一世英雄,豈能向突厥蠻子稱臣。」
劉文靜掃視一眾怒不可遏的武將緩緩說道:「漢高祖尚有白登之恥,韓信亦有胯下之辱,古之英雄以成大事,必要審時度勢,受常人所不能受,忍常人所不能忍,話已自此,請唐公自決。」
李淵目光如炬掃視眾人,說道:「如能掃平亂世,還蒼生以太平,我死都不懼,何懼恥辱。」
李淵當即提筆寫了一封言辭極為謙恭的書信,就連信封上都用了一個以下級對上級的「啟」字。
裴寂一看「突厥大可汗親啟」的字樣,連忙拱手道:「唐公,此書不妥。」
「何處不妥?」
裴寂答道:「這個『啟』字不妥,『啟』,下級呈上級所用,而唐公並非突厥臣屬,結盟也並非臣服,下官請唐公改『啟』為『書』,以示平等。」
「反正突厥蠻子也不識幾個字,『啟』與『書』他們那裡識得。」
眾人紛紛附和,要求李淵改掉這個『啟』字,李淵則十分淡定地否絕道:「不可,且不說這些年有大量人口逃亡突厥,其中不乏識字之人,難道堂堂突厥可汗手下就沒幾個有學識的人?一旦被人識破,突厥可汗必然以為我無結盟誠心,如此耽誤大計不說,更引得突厥嫉恨,得不償失,況且千金都已散盡,還計較這隻言片語嗎?就是這個,一字不改,劉文靜。」
「屬下在」劉文靜出列躬身道。
「讓你出使突厥,你敢嗎?」
李淵目光如炬,盯著劉文靜問道。
「捨我其誰,屬下願往」劉文靜正聲說道。
「好,你此去先從晉陽宮室帶兩車財寶過去,一為敬獻始畢可汗,二為賄賂疏通其王庭大臣及後宮諸妃嬪,請他們從旁斡旋。」
「是」
劉文靜應聲道。
隨後眾人又商議了一番起兵事宜便各自下去準備了。
次日劉文靜便押著兩車財寶跟著一支突厥人的商隊,暢通無阻地穿過劉武周的地盤,到了突厥王庭,先把一車財寶私下打點給了突厥王庭的諸王大臣及突厥汗妃們,突厥貴族們收了他豐厚的禮物,不但沒有為難,反而十分親善,使劉文靜很順利的見到了始畢可汗,而後把另一車財寶敬獻給了始畢可汗並遞上了書信。
始畢可汗並不懂漢字,便把書信遞給身邊的一個親信,讓人翻譯給他聽。
那人接過信函,一見信函上「突厥大可汗親啟」的字樣,點了點頭頗為高興地用突厥語對始畢可汗嘰里呱啦的說了一通:「大汗,李淵給您的信上用了卑微的『啟』字,他李淵向您認輸稱臣了。」
始畢可汗一聽,得意的點了點頭,示意那人繼續念信,那人拆開李淵的信念道(突厥語):「突厥大可汗如晤,今隋氏大亂,無人可制,吾欲大舉義兵,遠迎隋主,平定天下,恢復和親,大隋與突厥重歸盟好,一如開皇之年;大汗如欲一同南下,懇請大汗好生約束兵馬,勿要侵暴百姓;若大汗不願勞神,待吾迎回隋主,便送宗室之女前來與大汗成婚,長安府庫珍寶皆為嫁妝,吾一同替大汗送來;言盡於此,此番兩種任大汗選擇,所請之事,務祈垂許,隋臣李淵親書,大業十三年五月。」
突厥可汗聽完李淵書信,問劉文靜道(突厥語):「你家主人說要迎回隋主,難道唐公就不想取而代之?」
一旁的親信立刻把突厥可汗的話翻譯了出來,劉文靜聽罷,說道:「唐公無此野心,惟願天下太平,與大汗永結盟好。」
「哦?那就太可惜了,隋帝楊廣我是了解的,兇狠毒辣,多疑善變,若是把他迎回來,唐公必受其害,轉而對我開戰,如果唐公自立稱帝,本汗必出兵相助」始畢可汗說道。
劉文靜知道這是始畢可汗的試探之語,連忙拱手道:「可汗明鑒,在下必將可汗之意稟報唐公。」
始畢可汗說道:「我會親書一封,你帶回去交給唐公,他自會明白,你先退下歇息吧。」
「是,外臣告退」劉文靜一拱手退出了金頂大賬。
劉文靜走後,那個翻譯小心翼翼地問道:「大汗,您真要出兵助李淵稱帝?」
「試探他罷了!況且中原的皇帝還少嗎?中原越亂,我突厥才能永居高位,坐視中原互戰,一家獨強,中原諸侯不過就是我突厥豢養的牛羊而已,任我宰割」始畢可汗輕笑道。
「大汗英明,小臣拜服。」
自隋末大亂以來,突厥支持中原各叛亂勢力,消耗隋朝力量,然後再挑撥諸侯互戰,分而治之,趁機牟利,隋朝一倒天下只會更加混亂。
……
七天後,劉文靜從突厥返回晉陽,帶回了突厥可汗的回信,始畢可汗在回信中表示有意助李淵為帝。
一眾將佐臣僚得知突厥有意支持李淵稱帝,眾人彷彿瞬間來了熱情,都興緻勃勃的,紛紛勸諫李淵聽從突厥之意自立稱帝。
李淵十分清楚眾人的心思,只要他稱了帝,一定會大封勛爵,而他們也能跟著升級,封侯得爵,更搖身一變成了開國功臣,名利雙收,就算以後他失敗了,以他們的地位,投誠新主也能獲得足夠的重視,照樣升官發財。
當今亂世,稱王稱帝者幾多!此時稱帝公然叛逆朝廷,無異於把自己架在烈火上燒烤,不僅會成為朝廷的重點打擊目標,更會成為諸侯的重點關注對象,更嚴重的是這會喪失很多民心,畢竟大半個天下還在朝廷手裡,雖然隋帝人心失盡,但隋朝則未必,站在隋朝一邊的依然不在少數,如若稱帝就等於跟這些人徹底決裂,而且一旦稱帝,在天下人心中他們就徹底淪為亂賊草寇一類了,李淵乃名門望族出身,這是他絕然不願的。
面對眾人的吵嚷,李世民、裴寂、劉文靜三人皆不以為然,劉文靜勸諫道:「主公,屬下以為現在就論稱帝還太早了些,隋朝還未覆滅,天下諸侯也還未減滅,此時稱帝實在不合時宜,請主公三思。」
李淵安撫住眾人點了點頭,語氣嚴厲地說道:「大業未成,不圖虛名,我輩當以平定天下為重,今後再敢妄言稱帝者,本公定責不饒。」
「是。」
眾人齊聲應是道。
裴寂出列說道:「主公明鑒,雖不言稱帝,但突厥那邊還是不能放鬆的,如今我軍兵員充足,但軍馬奇缺,突厥兵我們不需要,但突厥的良馬卻是我們急需的,如不儘快回應突厥,恐其反悔。」
李淵一副胸有成竹的樣子,笑道:「本公已有良策。」
眾人一聽都豎起了耳朵,李淵鄭重地說道:「遙尊隋帝為太上皇,擁立在長安的代王楊侑為帝,如此我等正好以安定王室之名,進兵關中,入主長安,名正言順,關中百姓豈不簞食壺漿迎候義師。」
「好,主公英明。」
眾人紛紛誇讚附和道,也不知在什麼時候,眾人忽然不約而同的把對李淵的稱呼由「唐公」變成了「主公」,而且叫得理所當然,不知不覺中他們就完成了從隋臣到李淵家臣的巨大轉變。
「主公,屬下以為,在外部也要做些文章才是,改換我軍旗幟,在原隋朝的旗幟上加入突厥旗幟的白色,紅白相間,即可表示與突厥結盟之意,又不與隋朝相背離,如此一舉兩得」劉文靜進諫道。
「此計無異於掩耳盜鐘,亦是無奈之舉,就這樣辦吧!」
李淵頗有些無奈地答應了劉文靜的提議,會後,李淵再次令劉文靜為特使,持符節再次出使突厥,把會上的決定通報給突厥始畢可汗,並簽約立盟,始畢可汗一聽通報,心想,雖然李淵不肯稱帝,但這只是暫時的,據他所知代王楊侑不過一孺子罷了,李淵稱不稱帝又有什麼分別,只要推倒了隋朝,那南方的諸侯爭霸會更加激烈,他們突厥也可以趁機獲得更多的利益。
細想之下,李淵這個方案與他原本的目的也不算背離,便同意與李淵簽約締盟。
萬事俱備,只等李建成、李元吉及一眾家眷到來,便可舉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