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祭祖
辛丑年,二月廿三,宜出行、打掃、會親友,忌動土、破土、祈福。
西屯山是長縣西邊一座普普通通的小山,山上大部分樹都是樅樹。幾十年前這座山還很是荒蕪,地上掉落的針葉都要被住在附近的村民扒回家當做柴火,一眼望去,整座山光禿禿的,除了稀疏的樹榦,就是埋死人的墳丘了。
西屯山上確實墳丘很多,據住在山腳的老人說,山上曾經埋過一個將軍,年代不詳。偶有盜墓賊前來光顧,卻怎麼也找不到那個將軍的墓。山上還有一條溪流蜿蜒流下,常年不曾乾涸。「坤山坤向坤水流,富貴永無休。」不少風水先生看了此地風水后,表示這確實是塊寶地,所以當地人去世后喜歡往山上抬,一方面是因為近,另一方面是想自己的子孫後代也能夠長享富貴。
上世紀90年代縣裡組織修路到了鎮上,通車后鎮子里的一大批年輕人進城打工和發展,跟著就在城裡定居了下來,只剩下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住慣了農村,不願意搬走。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住在山腳的人家越來越少,很少有人上山去砍柴打獵,山上的樹木便漸漸茂盛了起來。
如今,山道早已經被低矮灌木叢遮擋得嚴實。王歲安一個手拿著一截在路邊掰斷的樹枝,一隻手提了個環保袋,艱難地行進著。山間的空氣很新鮮,耳邊不時傳來幾聲空幽的鳥鳴,他慶幸自己方向感不錯,記得上山大致的方向,不然還真不好找到要去的地方。
今天是清明,往年都是他父親前來祭拜幾位王家的先人,今年不巧王光詳風濕病犯了,腿疼得厲害,此時需要在家中靜養,於是只能他來了。環保袋中裝著三幅香燭和一些紙錢,還有一瓶紅星二鍋頭和一包白沙牌香煙,這些都是王光詳早就備好了的。臨行前還再三叮囑道:「你爺爺喜歡抽煙,記得捎上一包給他點上,你太爺爺好二鍋頭,他老人家以前每天要喝上三兩,你去了把這個瓶子里的酒灑在他的墓前。還有你高祖父的墳可得好好找找,不要弄錯了地方,到了多給他磕幾個頭······」
「去拜拜爺爺和太爺爺就行了,高祖父連你都沒見過,又隔了這好幾代,小安都不一定能找到墳的位置,就不用去了吧?」母親從廚房出來走到一旁說道。
「要去的······」王光詳回想起當年老爺子病重時的特意叮囑,自己死後可以沒人來祭拜,但是小安高祖的墳每年都得有後人去上一炷香。
王歲安的爺爺去世后,他們一家都搬到縣城裡去了。他爺爺的墓和太爺爺的墓離得不遠,在西屯山半山腰的位置,而且都是有墓碑的,早幾年父親和幾個叔伯還重新修繕過。而高祖父的墓在靠近山頂的位置,山路崎嶇,不好動工,就沒有一起修繕。高祖父的墳是沒有碑的,只有個小土堆,十分不好找,可是父親還是堅持要他去。其實王歲安小時候也去過幾次高祖父的墳前,是爺爺帶他去祭拜的,大致的位置他還是記得的。
按照父親的吩咐王歲安分別在爺爺和太爺爺的墓前點了煙倒上酒,又好好磕了幾個頭,便繼續往山上走去。他看了下手錶,現在已經下午四點過十分,縣城離這裡有三十多公里,開車回去得要一個多小時,他得抓緊點時間,要是太晚了,這鄉鎮的小道狹窄彎道又多,夜晚不是很好開車。雖然來的時候把老宅的鑰匙一併帶來了,但他並沒有打算待在老宅住一晚。宅子倒是不遠,就在山腳下,只是很久沒有人住,
屋子還要打掃,很是不便。
繞過這塊突出的大岩石,就是高祖父的墳了,他走過去,果然看到在灌木叢中微微突出了一塊小土堆,很是不起眼,如果不特意指明,根本不知道這是一座墳。他小時候問過爺爺,為何高祖父的墳是沒有碑的,是因為他們家窮嗎?
爺爺當時哈哈一笑,神情帶有幾分自豪地道「王家往上五代,還是十里八鄉的大地主,這鎮上的田地有一半是咱家的。你高祖那時可不窮。至於為何不要墓碑,可能是料到了後事吧。知道有碑也保不住。」
王歲安還在老宅住的時候,大概六七歲的樣子,他和附近的一群孩子到處玩耍,跑遍了村裡的每個角落,去田裡打滾,去河裡抓蝦,去橋洞堵魚······後來他們發現了一件奇怪的事,為何村口石橋背面的石板上有字,為何村裡劉大爺家豬圈的圍欄上也有字,他們到處尋找這種有字的石頭,以為自己發現了什麼秘密。後來才知道,這些刻字的石頭竟然都是死人的墓碑,村裡人怕不吉利平時都避而遠之,而他們不知無畏還到處找尋。
現在想想,他爺爺當年說的後事大概指的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在那個資源匱乏的年代,一些地方為了修路建橋,從山上挖了很多石碑。那時的人膽子出奇地大,似乎不懼一切牛鬼蛇神,也不怕先人怪罪,更不怕遇到什麼離奇的事,反正不是自己的祖宗,看到哪裡有就去哪裡挖,就差沒給古人把棺材板挖出來。所以很多以前的老墳都是沒有碑的,後人只能依稀靠著記憶和那突起的土丘給自家先人上一炷香,萬一找錯了地也那是無可奈何的事。但他不認為高祖父是因為提前知道後來會發生這樣的事而故意不立墓碑的,一定還有什麼其他的原因。
王歲安祭拜完高祖的墓后便匆匆下山去了。香燭還未燃盡,一絲青煙飄散開,空氣中瀰漫著一些香燭的氣味,他不知道的是,在他離去后不久,有兩個人影站在了那個微微隆起的土堆前,其中一人望著地上燃盡的紙錢,發出低沉嘶啞又略帶笑意的聲音。
「王家的最後一座祖墳,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