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再招
永興三十六年冬,臘月初九。
眼見著馬上便要過年了,然這一日的早朝上,眾朝臣們再一次驚訝的發現,那位林大郎再次出現在了這朝堂之上。
說起來這位林大郎,官做的也很是有些與眾不同。不敢說什麼後無來者,但絕對可以稱得上一句前無古人了。
雖是京官,可大多數的時間裡,林立文都是被外放去了外地。少部分能留在京中的時候,林立文又多在莊子上忙那培育良種的事。
朝會林立文沒來上過幾次,便是永興帝賞賜給他的京城坊內的那座上好的宅子,林立文也沒去住過幾回。
也就是上次林立文從益州回來后,因著永興帝同意了他開設官辦農學一事,農學院的選址又設置在京城內,林立文方才在京城多待了些時間。
所以此刻面對林立文的突然出現,朝臣們驚訝過後,很快便又不停的在心中暗自猜測了起來。
今日這個林大郎上朝,莫不是又想折騰什麼大事了
之所以大家會這麼去想,也是因為上一次林立文這般突然出現在朝堂上,便折騰出了官辦農學,和開設特製科選拔的事。
這一次,林立文提議道,官辦農學既已開設,那麼便應該將它的作用發揮到最大。農學班給朝廷培養和選拔出善農事的人才,那麼這些人才就該把他們每一個都用起來。故往後農學班裡凡考核達標者,可作為下屬農官,將其分配至各府州去協助當地主官,負責教導當地百姓稼穡農桑一事。
然後這話一出來,朝臣們便被震驚到忍不住紛紛看向林立文,卻無人出一聲。
而眾人皆不出聲的原因,是因為朝臣們雖震驚林立文這一次的大折騰,但卻尋不到反駁他的點。更甚至,還有一部分朝臣不僅沒有想著去反駁,反而還因林立文的提議,開始認真思考了起來。
要知道歷朝歷代,雖講究的是以士為尊,但同樣也都很看重農業。在治國上,統治者一直實施的都是「重農抑商」的政治思想。更一直以來還有「皇帝之功,勤勞本事。上農除末,黔首是富。(1)」之說。
再者,後面的特製科考核,選拔的還是茶樹種植相關的才幹。
因此上一次,朝臣們對於林立文提議的增設官辦農學,並舉行特製科考核等事才會那麼快便輕易同意了。
而這一次,林立文的提議不僅符合時下的政治思想,他的這種做法,對地方外放官來講也是有顯而易見的好處。
還是那句話,地方主官最主要的任務,便是替朝廷徵收賦稅。而時下這種封建社會的賦稅從哪來大部分自然都是從百姓那裡來的。
所以百姓富足,各地主官方才能得好,朝廷才能得好。
可要想百姓富足,便離不開地里的農作物產出。
百姓若是地里產出不夠,因此繳納不出足夠多的稅收,誰的過錯朝廷自然是會認為,這是當地主官的過錯。
所以在過去,官員們大多數都不是很喜歡被外放。
如被外放到上等府州之地還稍微好些,似那中等府州,尤其是下等府州的外放地,屬於很多朝臣們都避之不及的地方。
因為這些地方本來就不富庶,根本遭受不住一點意外。時下百姓種地又幾乎還處於靠天吃飯的狀態,若某一年運氣不好,再遇上氣候乾旱,雨水暴漲等影響到農作物的惡劣天氣時,對當地的百姓來說是災難,對他們這些外放主官來說,便是失職之罪。
於是在經過朝堂上的一番商議后,最終朝臣們基本都同意了林立文這一次的提議。
不過同意歸同意,好些人還是覺得這事該再慎重思考一些時日的,因此一部分官員私底下便免不了議論這事。
主要是這麼一來,往後這事便會成了制度。還有那農學院,也是要徹底翻身的節奏。更為要緊的是,將來朝廷里便會多出許多的農官。
雖說這些農官品級上有了限制,官職都比較的低微。
但再是如何的低微,它也是正經的官身。
「你今日都未曾注意嗎」有官者便道。
「注意什麼」
「注意聖上啊!」
能站在朝堂上的每一個人,都是聰明者。所以也只一個「注意聖上」,原本還想議論的官員便立刻安靜下來了。
因為他此刻想起來了,在今日的朝堂之上,永興帝坐在那,整個人顯得格外的平靜。而永興帝能這麼的平靜,便說明了一點,林立文這一次的提議,他事先便知曉了。
所以一些朝臣們當時便看明白了,永興帝事先知曉了這件事,還能由著林立文今日突然出現在朝堂上,便也說明了永興帝對此事的態度。
不過朝臣們同意歸同意,這事還有許多的細節需要考慮。另外,便是那具體的選拔和考核標準等還需要做進一步的商定。
對於這些事情,永興帝今日在朝會上也如上次一樣,指派了司稼寺去負責。
畢竟司稼寺的前身是司農司,是最早的田官。
所以永興帝雖沒有直接對司稼寺進行改制,但很顯然,未來的那些農官所歸屬的部門便應該是司稼寺了。
之後的一段時日里,司稼寺上下都在為這事的具體章程而變得十分的忙碌。反倒是林立文這個提議者,他卻完全沒有參與到這些事情裡面來。如未提議這事之前一樣,林立文每日照舊是在農學班裡,負責教授上的事情。
林立文對此並不在意,他雖不管那些章程,也不可能去管後續農官們的分配問題。但不出意外的話,至少永興帝還在位的這段時間裡,林立文能負責到農學班裡的教授,以及參與後面的考核。
至於新帝繼位后的事情,那屬於誰也沒辦法現在便能預算到的。
司稼寺那邊的動作也很快,主要這事還有前一次的經驗在,之後章程一擬定好,司稼寺也立即呈交給了永興帝。
待到永興帝查閱完畢,對此進行批複后,這件事便開辦了起來。
也如林立文所預估的那般,雖然前期的事情都不歸他負責。但是後續的特製考核,林立文跟司稼寺一同負責。
最後考核完畢,合格者的名單便由司稼寺主官司稼正卿呈交給吏部。
其實按照以往慣例來講,這種特製選拔出來的人才無需歸屬吏部管轄的。而且在以往,凡特製選拔考過者,官職大部分還是天子直封。
但針對於這一方面,朝堂上早就討論過了。
有官者便言道,雖然這些農官屬於特製選拔人才。但是他們終究和過去的特製選拔不同,過去特製選拔都是在朝廷有某種特定需求時,方才開設的一次選拔。因此,過去的特製科選拔人數少,次數更少。
可農官不同,皇朝疆域遼闊,各府州眾多。便是一府州只配置一名農官,那也需得選拔出不少的人來。而這麼多的人,首先便牽扯到了一個人員分配上的問題。
也不可能說,這麼多的人員都由天子一個地方一個地方的去親自指派吧
再者,農官還是作為各地主官的下屬官員,去到各府州任職的。這些農官所負責的又是關乎民生的農桑要事,那麼對他們便也要進行功過上的考核。
於是就這樣,雖是特製科人才,但農官的銓選,任免還有功績上的考課,獎懲等事宜便也歸屬了吏部去管轄。
林立文對此也很是贊同,雖然時下這農官雖只負責教授百姓農桑。從某方面來說,這裡的農官更類似於現代的一些農業技術下鄉人員。但即便是農業技術下鄉人員,也需要一定的規範制度去約束的。
轉眼,時間便進入到永興三十七年。
這一年的春季,第二批通過特製科考核的農學班學子們,分別被授予了官職后,由吏部進行最後的分配后,分別去往各自所分配的府州外放任職了。
而在這之前,農學院這邊也放出了招收第二批善農事者的選拔。
這消息一放出來后,在民間引起的轟動便更大了。
其實三十四年冬那次選拔時,當時是有不少人心動,跑來參加了選拔考核。但實際上,卻有更多的人對此並不報太大希望而沒敢來。
畢竟即便是選善農事者,那也有給官做。而朝廷給出的官職便是再小,在時下很多人看來,那也不是什麼人都能做的。
再者,時下這般的交通,去一趟京城所耗費的時間,精力,還有銀錢都不少。當在覺得希望並不大的時候,並不是所有人都有勇氣跑來的。
然而這一次不同了。
皇朝各地都有聽聞,凡是進入那官辦農學者,在經過再一輪的考核達標后,所有的人都被朝廷授予了官職。
一時之間,皇朝各地都對此議論紛紛。
「那麼多的人,都給官做了」
「這朝廷的文書都出來了,這事怎還會有假我還聽聞,咱們這地方也分配了一位農官來呢!」
「嘖!這會種地居然真的能做官啊!」
「為何不能你莫要忘了,大郎不也是靠著會種地,才當了如今的大官么!況且我還聽聞,這事便是大郎在朝堂上提議的!」
「呀!既是大郎提議的,此事必然是真的了……」
「好了,我不與你說了……我得趕緊回去。」
「你回去作甚」
「你不知曉,我家妻弟在種地上,頗有幾分本事……」
說起來,三十四年冬時選拔,他家妻弟也是動過心的。只是後來猶豫了許久,他那位妻弟終究還是放棄了。後面這兩年,他那妻弟其實也沒少後悔。
要知道在時下,尋常百姓莫說是出人頭地了,便是想要謀得一個有希望出頭的機會都實在是太難了。因此他那妻弟還嘗嘗與他們說道,當初若是去試一試也好。便是最後沒成功,試過了也不會這般遺憾了。
也正是因為這些原因,他才會對官辦農學里的事情這麼的了解。
待到他急急忙忙尋得他那妻弟時,對方正在地里忙活。
「我有一好消息要告知你……那農學院又要招人了!」
「當真」妻弟滿臉的難以置信。
「官府的文書都下來了,這事自然是真的!還言道若有意願者,可先在各縣衙報名……」
一聽這話,妻弟將手裡的農具一丟,人撒開腿就奔跑了起來。
「哎呀,你莫要跑那麼快!」眼見著人越跑越遠,他急得在後面邊喊邊追:「你剛在地里幹活……好歹先回家換身乾淨的衣裳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