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章:石鎮百丈潭,印封日月泉

第05章:石鎮百丈潭,印封日月泉

百雲縣位於隆城市西南方向,龍潭鎮又位於百雲縣的西南方向,三市交界,山林聳立,九泉匯流,傳聞此地常有仙人修道,後有全真教道士落觀于山上,名曰南天觀。鎮中心有泉水彙集成潭,名曰龍潭,此鎮也因泉而名。相傳此潭泉水千餘年來從未枯竭,擲幣其上,浮而不沉。潭水南測有石砌龍頭,泉水從龍口湧出入渠,匯流北上。

龍潭正北百餘步便有一龍王廟,屋檐古瓦殘片,青石壘砌城牆,廟門石柱懸匾,上聯:龍從百丈潭中起;下聯:沈在千重嶺上飛。廟前,左右各立古柏一棵,一棵盤旋而上似入雲霄,一棵七葉同株茂若巨傘。龍潭深不知幾丈,泉水澄凈若空,潭中黑鯉潛游,與其他地方鯉魚不同的是,這的黑鯉閑適至極,靜若水墨。據居住在龍王廟的道長所言,此鯉無人餵養,年歲已無人知,少則數十載,多則百餘載。潭底有一形態奇異石猴。傳說此石猴之下有一泉眼直通東海,千年前此地常有水災與此脈有關,村民為解水患,求得仙人,將此石猴鎮於池底,以阻斷與東海之聯繫,自此之後未再有洪澇之災。

龍潭鎮深處山林之中,又有美泉環繞,算得人間聖地,按照常理來說,應當是人丁興旺,往來風聲之地,但事實卻非如此,這是一個被遺忘了的角落。這裡有一種特有的樸素,牛車和驢車悠閑地走在柏油馬路中間,這在百餘公裡外的隆城早已絕跡的場景,在這裡卻是司空見慣的事情。坐擁綠水青山的龍潭鎮如何破除貧窮的封印,成了歷屆鎮黨委政府的職責使命。然而,大多數的被組織安排過來的鎮領導都不願意來這裡履職,也沒有破舊立新的能力,幾任鎮黨高官來這裡平穩過渡一下就離開了,在小鎮的發展歷史上留下幾張空懸的大餅。

對於貧窮,鄉間還有一個說法,與龍潭鎮的封印傳說有關。傳說,龍潭就是東海的一口泉眼,在很久很久以前,東海有蛟每逢海事大學放暑假,都會組團到人間遊玩,所經之地必是暴雨如注、大水漫堤,致使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

一日,有位道長遊歷至此,見哀鴻遍野,便詢問流浪的枯瘦老者發生何事。老者將年年洪澇之災訴與道長。道長望著遠處,若有所思。等他定神過來,他從行李箱中掏出一柄定位儀——看上去像是「司南」。往後幾日,他每天托著定位儀在村落里巡查,時不時地掐手指數數,最後選定山腰位置搭起一個茅廬,看樣子是要定居於此。

有人問道長定居於此的原因,道長只是捋著被時間染白的鬍鬚,笑而不語。又一日,道士下山了,收了幾位壯勞力一併回到了山上,從山巔「一線天」處,尋得一宛若獼猴巨石,抬至茅廬中。再過幾日,再請壯勞力上山之時,巨石已真得變成了一尊石猴,活靈活現,眾人按道長安排,將其抬至潭水前。道長臨潭擺上案幾,幾道咒語念出,石猴竟「噗通」下水,上下震蕩數下,緩緩沉入潭底,噴涌如柱泉口忽然平緩下來,化成串串珍珠往上竄。

村民左顧右盼,不知所以。只見道長情緒舒緩,捋了捋鬍鬚,從案几上提筆蘸硃砂,在潭邊青石上「龍潭」二字,從此以後此地再無水患。村民見太平局面,無不欣喜若狂,紛紛上山拜謝道長,但卻不知其蹤跡,只留下了一座茅廬和幾塊石碑。不久,又有道長雲遊至此,向村民打聽老道長的下落,道長聽聞暗自傷神,對村民道:「師傅恐已仙逝。」後來,這個道長在村民的幫助下,修茅廬為觀,取碑文為名「南天觀」,上觀星辰,下望龍潭。後有一日,天降星隕,在南天觀前擊出兩口泉眼,一泉圓圓如日,一泉彎彎如月。道長見此,悲喜交加,喜則是因為此泉日月輝映,千年安詳太平;悲則是得此召者,亦將與世不爭,千年不見繁華。

傳說總是神乎其神,但終歸還是傳說。不過,此地確盛行道教文化,常有道士遊歷至此。窮山僻壤,窮苦也不足為奇。當年,在農林稅沒有減免的時候,這裡因山地果園較多,鎮政府腰包還算闊綽。後來,農林稅取消,其他鎮子跟著改革開放浪潮興辦企業,但龍潭鎮卻連一個像樣的企業都沒有,稅收貧乏,窮的叮噹作響,財力連公職人員的工資都無法負擔。經過四五屆鎮領導班子堅持不懈的努力,山林、水庫、龍潭景區承包經營權等能賣的都賣了,但窮困潦倒的局面依舊,鎮子從早到晚、從年頭到年尾始終保持一種淡然的沉寂,數年未曾改變。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時光稻草人之重回二時代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時光稻草人之重回二時代
上一章下一章

第05章:石鎮百丈潭,印封日月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