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敬仙師秦亡,楚漢殷3國分立
自雲落之盟各族罷兵,各族休養生息,逐漸壯大。各族混居,漸漸形成了以勢力最強的種族為核心,其他勢力為擁護的城邦。而後各城邦之間相互兼并融合,有的慢慢發展成小國,最後變成超級大國,有的則因戰爭消失。
秦國,乃是由龍族統治。秦國開國之主為敖嚭,乃主持雲落之盟的敖杞之後。敖杞之五子名敖傲,傲生檬,檬生著,著生箐,敖嚭乃箐之三子。其與麒麟族女子娀容子大婚之後,夫妻帶著護衛遊歷至羲山。其山景可謂綠雲遮眼難見日。至夜尚未出得山來。其夜,容子夢見有神光入腹,另有經卷一冊入懷。日中方醒。張眼便見敖嚭擔憂之色,訴其夢,又感懷中有物,取而觀之,正是夢中之經卷,其名《治國方略》。夫妻駭然。
娀容子道:「夢則常有,夢中之物化而為實妾未曾聞也,如何處之?」
敖嚭沉吟片刻,安慰容子道:「此夢當為吉兆,神光入腹,此當天之示以有懷也,又得神書,此子必昌吾家也」
榮子半信半疑中用過了飯,眾人往山下走去。僅一刻便出了羲山,敖嚭念榮子因昨日之夢身心不安,遂停止遊歷,折返族地。剛離羲山之地,容子便生孕狀。敖嚭大喜,榮子亦以敖嚭解夢之言應驗為喜。
容子懷20年,生子,名羲,以記羲山之事也。敖羲生而能言,幼而好學,長而聰辯,更兼有天生神力。其將成年,族人皆以其必有修行之資。然言其必然者其必不然。敖羲因未悟得修行之法,乃言於父母:「既無修天道之緣,必立不世之業,方不負平生!」其父嚭嘉之,遂父子二人於羲山擇其仆之壯勇聰慧者選為兵將,征戰百餘年,並原楚國,原周國,原邢國等大小二十五國,依羲山建大秦帝國王都,敖嚭為王,羲繼之。
《治國經略》不負神書,秦傳至二十八世,皆以其為治國之本,國殷民富,府庫盈倉,兵精將廣,一片繁華盛世之像。
有羲山以木入道者,號松滑,自其族聖地歸來,欲於故土修行十年,乃告於秦之仙錄閣。
仙錄閣乃修行者與世俗王國交流之所,避免世俗之人與修仙之人發生誤會,惹出大禍。
仙錄閣迎仙使次日早朝稟報過此事,本以為秦王會當即同意此事,卻聽秦王道:「此事本應允行,然昨夜有原楚國餘孽入宮行刺,現已逃至羲山之中,護國軍已兵圍羲山,正在搜尋刺客。愛卿且回報仙師,待抓到刺客,屆時本王親迎仙師入羲山。」
待退朝後,迎仙使以秦王之言告仙師松滑,松滑言已知曉,便於迎仙閣靜修。
羲山本就林密難行,待到秦國於羲山之陽建都,以羲山為聖山,無人敢伐羲山之一木,是以樹愈密,道愈稀。護國軍之官兵於其中搜尋皆慎之又慎。欲於此建功於秦王,何其難也。
一月一晃而過,原楚國刺客仍未抓到,松滑找到迎仙使問入山之期,迎仙使告以再報秦王知曉。
第二日早朝,迎仙使告以此事,太師奏曰:「仙師尊貴,其寬我王一月之期,善之極矣,二三亡楚之餘孽,實不足道,宜早迎仙師入羲山」
眾臣皆稱善,秦王亦點頭道:「太師所言甚是,吾今日當親迎仙師入山」。
待秦王親迎仙師入羲山,通知護國軍撤去圍山之人,方與眾臣回宮,散其朝,各自回府。
卻說護國軍搜尋一月,遍布羲山各處,一時焉能全部通知,乃遇人則聚,列隊而行。
松滑仙師入了羲山,
尋到故地,乃盤坐靜修。
突然,一支羽箭直直射向松滑仙師心口,隨後有軍士喊叫之聲于山中響起:「刺客在這!刺客在這!」附近眾軍士皆聞其聲而尋影,急於爭功,松滑仙師著白衣於林中甚是顯眼,數十支羽箭齊齊射向松滑仙師要害部位,無一不準。待箭射完,眾軍士急忙上前查看,卻發現羽箭皆落於松滑仙師身側,頓覺大事不妙,知其不是刺客,乃修行中人,皆相視一圈后跪於地上,開口求道:「我等不知仙師在此,誤以為亡楚刺客,但求罪止己身,禍不及秦!」
松滑仙師言:「准!」
眾軍士聞言皆鬆了一口氣,隨即拔劍自刎。
兩天後,通知撤離和沿途聚集的軍士們來到此地,看到前方軍士的屍體及松滑仙師,從其死狀及松滑仙師身旁的羽箭,粗知其情,不知該如何是好。
松滑仙師乃開口言道:「事止於此,於秦無罪」
眾軍士乃齊聲道:「仙師至善!」而後收斂眾屍體,快速離去。
所謂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眾軍士全部集結完畢,於下山途中發現兩具屍體,經辨認,乃亡楚刺客。有死去軍士之親友,憤而上前,拔出寶劍,將屍體一頓亂砍,大罵道:「賊子,殺我兄弟,又險亡吾國!」
眾軍士下了羲山,各自回營。護國軍統領向秦王稟名其中之事,秦王臉色幾變,待其離去,急入後宮,謂王后曰:「秦將亡於我手矣!」
前言秦國物阜民豐,松滑仙師亦未牽連秦國,秦王何出亡國之論哉?其因有三。
其一,自秦滅二十五國而立,以雲落之盟,降其舊王族為君,各賜一城以奉先人之宗廟。其弱者安於秦之富強,漸化為秦民。其有志於復國者,常心懷恨意,而面作諛色,漸入朝堂,獲高位,教子孫以復國為務。前原楚之刺客即此類也。
其二,因秦國周圍無大國與之爭雄,天下承平日久,國中各大家族逐漸壯大,朝堂之高位漸為其等把持,其餘亦多為其黨。所謂「身富則生貪,位尊則自傲」,開國未遠時,其自以為龍族之屬,待己族漸大,則自遠於龍族。至其族壯矣,各家族自以不弱於秦王室,私下多有不敬王室之言。尤以護國軍統領熊族為甚。秦國熊族劉淙原乃敖嚭之護衛,忠勇無雙,於秦國立國之戰立下不世之功,敖嚭賞其功嘉其忠,乃許以世襲護國軍統領一職。後輩熊族子孫見有後進者位在其上,自覺於國有積世之功,而秦王皆以世襲為由,只授劉氏護衛軍統領一職,是以積怨漸深。然非秦王吝其官,實乃熊族生而神力,其智則泯於常人,難適他位,遂辭以世襲之故。
其三,秦王之兄弟,皆世之英才。現秦王敖畀乃以嫡長得立,非才智超諸王子也,遂其等亦皆有欲取而代之之心也。
亡國之餘孽已居大秦數千年,與各族通婚,更有入宮為後者,實難盡除。亦非當世才有,難成大氣,實不足懼。秦王之兄弟,雖有爭王位之心,然君臣之份已定,空嘆生不逢時。唯諸大族繁盛至極,皆以有非王位不足以承其強之念。獨以無名,而靜待其時。今有軍士不敬仙師之舉,諸大族皆視為秦亡之兆。
乃共聚諸亡國之後裔而謂曰:「秦之興,諸位所共知也,天降太宗之靈與神書於羲山,太祖得之,以羲山為基,滅諸君之故國而始建大秦。大秦傳至今已三千餘年,其間天下雖有動亂,然羲山皆無事,是以秦能傳至今矣。而今,護國軍不敬羲山仙師,此非天之欲亡秦乎?諸君欲復祖先之故國者,失此良機,將不可為也!。」本就有意者自是高聲稱是,本無意者亦心有所動。
亡周之後裔姬匈言道:「但恐秦軍勢盛」
秦國太尉亦鷹族秦國分支族長鄭琿笑道:「諸君多慮矣,現今秦之軍權,七分在我等也。待滅秦,吾等各建其國,諸君亦復先輩之業,享一世之尊,豈不美哉!」
諸亡國之後裔聞此,乃無它言,結盟而散,以其期共舉復國之舉。
自此天下大亂。
秦王之兄弟亦趁亂,以秦王治國無道,導致天下大亂為由,各自稱王。如此不過三年,天下稱王稱霸者數十。又大戰二十年之久,天下三分之勢始成,其餘勢力,或降或亡。分別為以前楚國亡國後裔建立的大楚帝國,護國軍統領熊族建立的大漢帝國,以及由人族趁亂崛起建立的殷國。前護國軍統領劉驤雖出熊族,卻對大秦忠心耿耿,隨秦王親徵兵敗,為秦王斷後,死於亂軍之中,漢之開國者乃驤之子也。至秦王及王后聞楚軍兵圍國都,城破在即,自知不免於死,不願受辱,皆自刎而死。
楚軍焚毀王都,遷秦王族於溏,於溏城外駐兵三萬,以防其變。
楚漢殷三國互相久攻無果,各族亦有厭戰之心。後於泣水結盟罷兵,天下之亂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