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八 圖荊州計奪智取 宴銅雀武爭文薈 一

五八 圖荊州計奪智取 宴銅雀武爭文薈 一

卻說諸葛亮欲將魏延斬首,關羽驚問:「文長有功無罪,軍師何故相害?」

諸葛亮說:「食其祿而殺其主,為不忠;居其土而獻其城,為不義。似此不忠不義之人,故先斬之,以絕禍根。」

魏延抗辯說:「何為忠?何為義?漢室氣數已盡,曹操狠抱漢室殭屍,假借天子之名,欲統天下,諸侯割據抗爭,豈為不忠?劉皇叔依曹操,投袁紹,奔劉表,先生屢教皇叔奪占荊州諸郡,豈為不義?司馬徽先生曾言「識時務者為俊傑」,良鳥擇木而棲,良將擇主而事。吾在襄陽就欲隨皇叔,因被截殺尋覓不見,只得屈身於長沙城中,以待皇叔兵至。眼見韓玄不識好歹,欲斬黃漢升老將,這才仗義救起黃老將軍,斬殺了頑固守將韓玄,將城奉獻給雲長,怎麼就成了不忠不義之人了呢?」

一席話說得諸葛亮緊搖羽扇,情緒方才慢慢穩定下來。

黃忠上前求情說:「吾乃降將,本無說話之份。奈若非文長,老夫已成韓玄刀下之鬼。若斬文長,老夫豈敢苟活於世?」

劉備聞魏延所說振振有辭,對自己如此仰慕忠誠,急忙說:「若斬文長,恐降者人人自危,望軍師恕之。」

諸葛亮指著魏延說:「吾今且饒汝性命,當盡忠報主,勿生異心。否則,定斬不饒。」

魏延看看劉備,瞅瞅關羽,瞧瞧黃忠,然後唯唯連聲而退。

劉備欲命黃忠為長沙太守,黃忠以年老推託:「老夫年邁,怎當此任?今劉景升侄子劉磐閑居攸縣,可召回任之。」

劉備即差人往攸縣(今湖南株洲攸縣)取回劉磐,執掌長沙郡。

荊州南部四郡已平,又有廬江郡雷緒率部曲數萬前來歸順。

劉備回到荊州治所公安,賢士多歸,錢糧廣盛,將軍馬分散屯據隘口。

孫劉兩個政治、軍事集團為了共同利益,聯合抗擊強敵;赤壁戰勝了曹操,為了各自利益,圍繞荊州,爾虞我詐,你計我謀,明爭暗鬥,展開了角逐,生出許多細梢末節。

先是孫權集團認為曹操奪取了荊州,東吳大敗曹操功大,荊州應屬東吳;劉備集團則認為若無諸葛亮祭風助周瑜火燒戰船,怎能戰勝曹操,又因荊州原屬劉表,當為其子劉琦所有,劉備代侄管理荊州,順理成章。

不久,劉琦因病身亡。

劉琦死後,周瑜派魯肅討要荊州;劉備依諸葛亮計,立一紙文書,說是暫借荊州為本,待取西川后歸還荊州。

恰值甘夫人去世,劉備沒了妻室,周瑜設施美人計,將孫權的妹妹許配劉備為妻,欲將劉備誆至南徐作為人質,換取荊州,又演繹出諸多精彩:呂范奉命為媒,往荊州提親;劉備招搖過市,往東吳就親;吳國太甘露寺相婿,弄假成真;洞房紅炬閃爍兩情相悅,四周槍戟森列,刀光劍影;劉備被困黃鶴樓,念及洞房風花燭光,樂不思歸;趙雲三拆錦囊計,逃脫牢籠,結果是,東吳弄巧成拙,賠了夫人又折兵;劉備在趙雲保護下,擺脫了周瑜水路攔截追殺,被諸葛亮安全接回荊州。

這些後世眾人耳目能祥的故事情節不再重述。

卻說曹操赤壁大敗,建安十四年(二零九年)三月,軍至譙,製作輕舟,訓練水軍。

七月,從渦河入淮,出肥水入合肥,見隨軍出征將士或感染疫氣,或戰死疆場,或被俘無歸,家室怨曠,百姓流離,甚為悲傷。下令:「對於死者家無基業難以生存的,縣官勿絕廩,長吏存恤撫循,以稱我意。」安排揚州郡縣官吏,開芍坡屯田,興修水利,發展農耕。

赤璧戰後劉備佔有了荊州大部及附近諸郡,孫權力量也日益壯大,曹操實現統一天下的理想阻力很大,常思報赤壁之敗之仇,只是擔憂周瑜計高,孔明謀廣,孫劉并力,不敢輕進。

為破孫劉,更欲求賢納士。曹操於建安十五年(二一零年)春,親寫《求賢令》說:「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曷嘗不得賢人君子與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賢也,曾不出閭巷,豈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後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於渭濱者乎?又得無有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

《求賢令》文章雖短,但事理完備,不但明確地提出了「不拘一格,唯才是舉」的用人導向,而且展現了高超的文學才能。

全文洒脫清峻,不加雕彩,說事言理,明白如話,於細細評說、反詰疑問中隱含著對賢才的一片誠摯渴求之心;雖不注重辭采藻飾,但卻饒有風味,用詞形象貼切,比喻生動恰當。如運用姜尚、陳平事,沒有更多地鋪敘,而是以事出論,巧妙地將歷史事實與人才標準統一起來,借史證己,以己說史;既增強了說服力,又使應用文字平添了一種文學意味;既容易使臣僚從歷史中體悟現實,又使自己提出的求賢標準有堅實的歷史基礎,可謂小中有大,實中有虛。

曹操一直都非常重視對人才的選拔和任用,力矯時弊,多次下求賢令,實行「唯才是舉」。他不但不拘一格選用帶兵打仗的人,如選「于禁、樂進於行陣之間,取張遼、徐晃於亡虜之內,列為名將」,武將成林;也很重視選拔多謀善治的治理人才,「拔出細微,登為牧守者,不可勝數」,謀士成群;同時,還極為重視文人的培養和任用,開創了「彬彬之盛」的建安文學新局面,除他與兒子曹丕、曹植被譽為「三曹」外,還湧現出了「建安七子」和蔡文姬等一批建安時期優秀文學代表人物。

蔡文姬就是建安時期與七子相頡頏並以才華著稱的女作家蔡琰,是東漢譽滿天下的文學家蔡邕的女兒,自幼就有很好的文化教養,史載她「博學有才辯,又妙於音律」,《三字經》說「蔡文姬,能辨琴」。

蔡琰九歲時,父親蔡邕夜間彈琴,突然斷了一根弦,蔡琰說:「是第二根弦斷了。」

蔡邕說:「你這不過是偶然說中罷了。」於是故意弄斷一根問她,蔡琰說是第四根。

蔡琰一生遭遇極為不幸,幼年曾隨獲罪的父親度過一段亡命流離的生活。

十六歲時,嫁給河東衛仲道為妻,不到一年,衛仲道咯血而死,因無子女回家寡居。

二十三歲時,在戰亂中被胡騎所擄,流落於南匈奴,嫁給胡人,生一男一女。

曹操與蔡邕交厚,素聞蔡琰才華,便遣使攜金將蔡琰贖回,做主將三十五歲的蔡琰嫁給陳留屯田校尉董祀。

董祀一表人才,通史書,諳音樂,自視甚高,但迫於曹操壓力,只得接納了蔡琰。

次年,董祀犯罪當死。

蔡琰摒棄前嫌,向曹操求情。

當時公卿、名士以及遠方的使者賓客坐滿了一屋子,曹操聞報蔡琰求見,對眾人說:「蔡伯喈的女兒在外頭,現讓各位見見。」

蔡琰蓬著頭,赤著腳,叩頭請罪,說話條理清楚,聲音酸楚哀痛,眾皆為之動容。

曹操非常同情蔡琰一生三嫁,命運坎坷的悲慘遭遇:「吾亦同情汝之不幸,但判令已送出,奈何?」

蔡琰說:「丞相馬廄里有上萬匹駿馬,還有數不清的猛士,為什麼捨不得讓人騎一匹快馬追回判令,救助一個將死之人呢?」

曹操被其所感,即令人快馬加鞭,疾駛前往,追回判令,赦免董祀死罪,貶為庶民,教其善待蔡琰。

當時天氣寒冷,曹操見蔡琰蓬髮赤腳,賜給頭巾鞋襪。

曹操問:「聞知汝父藏書甚多,還有不少作品,還能記得起來嗎?」

蔡琰說:「先父藏書一萬餘卷,后將數車載送王璨,又多經戰火,遺失甚多,只剩四千來卷。先父所作眾多,吾能記得背誦下來的詩賦只有四百餘首。」

曹操深感遺憾說:「現在我就派十個書吏到你那裡去抄寫。」

蔡琰說:「吾聞有禮制說「男女有別」,男女之間不能親口傳授。請丞相給我紙筆,自回憑記憶背誦抄寫,是用楷書還是草書全聽丞相的命令。」

曹操應允,賜給紙筆,教其回去抄寫送來。

不久,蔡琰憑著驚人的記憶力將回憶抄錄的父親所作的四百多首作品及自己根據親身經歷所寫的兩首《悲憤詩》交給曹操,曹操嗟嘆不已。

正值曹丕、曹植差人來報:「鄴城銅雀台建成,請父親前往察看。」

曹操大喜,於建安十五年(二一零年)冬,率領文武百官,邀請蔡琰夫婦,曉諭天下文人才子,同往冀州鄴郡慶賞銅雀台。

銅雀台正臨漳河,中間銅雀台,左玉龍台,右金鳳台,各高十丈,上橫二橋相通,千門萬戶,金碧交輝。

慶賀銅雀台落成典禮這日,一大早就有很多人過來圍觀。

辰時,曹操頭戴嵌寶金冠,身穿綠錦羅袍,玉帶珠履,率領文武百官及各州郡縣聞訊而來的文士才子來至台下,繞銅雀台一周巡視畢,憑高而坐,文武侍立台下,餘眾四周圍站。

曹操使近侍將一領西川紅錦戰袍掛於垂柳枝上,以百步為界設一箭垛,教武官將領分為兩隊,曹氏(含夏侯氏)宗族俱穿紅,他姓將領俱穿綠,聽候傳令官指揮。

一通鼓響,傳令官宣諭:「有能射中箭垛紅心者,丞相即以此錦袍賜之;若射不中,罰水一杯。」

號令方下,紅袍隊少年將軍曹休,一箭正中紅心;綠袍隊荊州降將文聘,一箭也中紅心。

接下來,紅袍隊曹洪滿弓一箭,正中紅心;綠袍隊張郃背射一箭,也中紅心;紅袍隊夏侯淵回身一箭,正中四箭中間;綠袍隊徐晃一見,縱馬上前,拈弓搭箭,正中柳枝。

錦袍墜地,徐晃飛取錦袍披在身上,正勒馬欲回,綠袍隊許褚衝出,竟飛馬奪袍。

二人互拽下馬,揪住廝打,各不相讓,錦袍被撕得粉碎。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漢末三國傳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漢末三國傳
上一章下一章

五八 圖荊州計奪智取 宴銅雀武爭文薈 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