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各懷心眼
拿到有何進蓋章的文書,董卓高興壞了,帶上軍隊即刻向雒陽進發,同時上書彈劾張讓等人,以表忠心。
「中常侍張讓等竊幸承寵,濁亂海內。臣聞揚湯止沸,莫若去薪;潰癰雖痛,勝於內食。昔趙鞅興晉陽之甲,以逐君側之惡人。今臣輒鳴鐘鼓入雒陽,請收讓等,以清奸穢。」
奏摺傳入尚書台,錄尚書事的盧植看完奏摺,氣得直拍桌子,鬚髮皆張:「誰讓董卓入關的!」
也因此想起了當初與劉備分別之時,劉備千叮萬囑的交代,一定不能讓董卓入京,否則就是大禍一場。
起初盧植還沒有放在心上,心道董卓被朝廷委任為并州牧,沒有朝廷詔令,如何能夠進入雒陽。
未曾想,如今居然真讓劉備料中!
一番詢問之下,得知了這是何進的意思。
此時的董卓已經從河東郡南下渡過黃河,進入弘農郡內。
弘農郡與河南尹相鄰,雒陽就在這裡。
為了對付宦官,何進居然蠢到任用外將入京……
氣怒之下,盧植登臨大將軍府。
在職位上,盧植作為車騎將軍,位比三公,但要稍矮大將軍一級。只是盧植性情耿直,何況關乎國家之事,縱使何進身為大將軍,他也絲毫沒給面子,當面質問意欲何為?
看著盧植氣呼呼的模樣,何進在半懵的狀態過後,得知了其中原委。
對於盧植不禮貌的態度,何進倒是擺出認真聽訓的模樣,因為盧植不僅是朝堂重臣,而且還是名滿天下的大儒,他這個殺豬的也是頗為欽敬。
於是便將心中想法全盤托出。
「董卓豺狼之徒,其心可誅!」
此時又有人登門,說話的正是九卿之一的衛尉張溫,身後還有侍御史鄭泰等人。
張溫曾在涼州指揮過討伐羌人的戰爭,那時候董卓還是他的下屬,然而董卓為人暴戾嗜殺,全無仁義之心,連兇悍的羌人都對其敬畏三分。而且張溫在最初召見董卓時,用的還是皇帝的詔書名義,結果董卓都拖了很久才來覲見,面對責備也是毫不恭順,氣焰囂張。
這樣的人一旦進入雒陽,指不定要搞出多少事情,萬一控制不住,就會釀成更大的災禍。
張溫說完以後,侍御史鄭泰也隨之附和:「董卓強暴殘忍,有無窮野心,若倚重他做朝政大事,將會放任他的凶暴和野心,必定會危害朝廷。大將軍有輔政大權,應當堅持己見決斷,實在不適合以董卓作為援助,何況事情拖久了就會生變,竇武的事正是前車之鑒……」
在眾人的輪番規勸下,何進也是醒悟過來,決心阻止董卓入京。
於是一番商議過後,由尚書台擬出詔書,派諫議大夫種劭奉旨前去向董卓宣召。
得了旨意的種劭出了雒陽,快馬往弘農方向而去。
而董卓也同樣是兵進神速,此時已經抵達黽池。
得知朝廷遣使到來,董卓以為是好事將近,滿面喜色的前去恭迎接旨。
然則當種劭宣讀完詔書後,躬身低頭的董卓臉色瞬間就拉垮了下去,朝廷居然要他返回河東郡,去討伐匈奴單于於夫羅。
這擺明了是不想讓他進京了!
為此,董卓甚至一度想宰了眼前的種劭,來個殺人滅口。
但好在董卓不蠢,種劭要是死在這裡,他同樣脫不了干係,於是壓抑怒火的伸出雙手,接過種劭遞來的詔書,口中還得高呼:「臣,董卓領旨!」
見董卓沒有反抗的跡象,而且還老老實實接了旨,種劭心中吁了口氣,以為完成任務,讓董卓及早返回。
董卓表面稱是,在送走種劭以後,找來軍師李儒問策:「文優,如之奈何?」
相較於董卓的著急,李儒卻是不慌不忙,臉上笑容升起:「主公,前方已經沒有險阻,您還擔心什麼呢?」
看著李儒臉上意味深長的笑容,對視之下,董卓也是迅速反應過來,不由的哈哈大笑,閃爍的目光之中野心昭然。
之後,董卓再寫奏摺進行辯解,繼續表明忠心,同時把軍隊開進了河南尹的地界,以更快的行軍速度直逼洛陽而去。
另一邊,何進徵召董卓以及派遣部下王匡、鮑信回鄉募兵的消息不脛而走。
以張讓為首的十常侍再次聚集在了一起,商議此間對策。
趙忠說:「何進這傢伙不講誠通道義,我們賄賂了大量錢財,也向他主動低了頭,這廝竟還要將我們趕盡殺絕,當真歹毒!」
其他人也是附和。
「難道忘了最初是誰扶持他兄妹二人上位的嗎!」
「當初何氏用毒酒殺王美人,先帝為之大怒,一度想要廢黜何氏,若非我等死保,她焉有今日之榮華?」
言語間,皆是埋怨不已。
「我叫你們來,不是聽你們發牢騷的。」十常侍之首的張讓淡然開了口,他一發話,場面頓時安靜不少,這個歷經三朝的老宦官眼皮耷拉,似已垂垂老矣,卻無人敢以小覷。
「事情已經迫在眉睫,須得拿個主意出來。」
老宦官以食指輕點桌案,這才是今天討論的重點。
在座之人面面相覷,論搜刮錢財,在座者皆是個頂個的好手,但要說如何解眼下之局,又屬實沒有良策。
「要不然,咱們再去面見太后,請她規勸何進?」趙忠說出自己的看法。
「除此之外,還可以向何進的弟弟何苗以及其母親舞陽君予以更多好處,請其幫忙從中調解,他們也是一直站邊我們的……」段珪隨之補充。
張讓搖頭,這種法子之前已經用過很多回了,錢花銷不少,可何進還是偏信士人,鐵了心要與我們作對。
見張讓不同意,有人便問起:「張公,那您以為呢?」
其他諸人也是附和:「您一句話,我們都聽您的!」
眾人表了態,張讓將耷拉的老眼半睜,灰翳眼中閃過肅殺的寒意:「我等已危在旦夕,此事根源在於何進,他不死我等難安,他死之後士人無首,一切爭亂才能平息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