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峰迴路轉
殘缺的夕陽,已經走向西方的途中,灑落的餘輝飄零在了那青翠茂盛的草原上,忽隱忽現的雲朵在無限寬廣的天空上自由飄蕩,空氣中卻是瀰漫著濃郁的血腥味。
到現在為止,一切的行動都完全與胡人的預期完全背離了,就像是傳唱多年的老歌,都不用過多的思索,下一句就到了嘴邊,可是唱出來的效果卻是不太理想。
與大部分匈奴人一樣,於夫羅本來以為此次南下可以輕鬆攻破漢人城池,隨意劫掠漢人財富、女人,滿載而歸,可事到如今,現實卻是給了他們當頭一棒。他們浩浩蕩蕩5萬鐵騎南下接近一個月,現在連雁門關都沒有攻下,這又談何劫掠。
誰也沒有想到此次漢人抵抗會如此頑強,根據這段時間的與并州漢軍的過手,於夫羅斷定對方已經傷亡過半,如今已經補充了大量戰鬥力不足的新兵上來守城,這是無論如何都瞞不過自己的眼睛的。按照以往的經驗,一旦傷亡過半,大部分漢軍都是會放棄抵抗的,可這次卻仍在堅持。這個困惑,一直在於夫羅腦海中久久不能散去。
其實這並不奇怪,從古至今,漢人經歷過無數的外族入侵,雁門關的興衰總是伴隨著漢人的血與淚,北方草原上的胡人總是有一種漢人軟弱可欺的錯覺,其實是由於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的區別,古代游牧民族生活環境惡劣,物資缺乏,一旦冬春之交,難以為繼,第一選擇都是南下劫掠,而農耕民族強調的是自給自足,性格相對溫和,好勇鬥狠就相對少一些。如果是一個弱勢的漢人政權,武力不足,常常會受到北方胡人的劫掠。如果是一個強勢的漢人政權,不禁可以震懾胡人,有時候還可以主動出擊,北擊匈奴。趙國的李牧,秦朝的蒙恬、漢代的衛青、霍去病就是一個個鮮明的例子,大部分時候農耕民族的身處的自然環境相對游牧民族優越,就算是短時間的處於劣勢,可只要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往往都可以在人力物力方面遠遠超過北方胡人。
正因為深知這一點,於夫羅才會感到十分糾結,三天前,他收到南匈奴王庭的一封密信,說是王庭內部的反對勢力趁著自己南下,準備聯合其餘長老推翻自己這個單于,本來於夫羅的實力在眾多部落中是佔據絕對優勢的,但自己根本不在王庭,難免會有人倒戈討伐自己。
於夫羅深知王庭的重要,並且心中記掛著自己的家人,如今自己數萬大軍耽擱在這裡不能前進,使得其萌生了拔營北歸的念頭。
此時一名親衛大呼小叫地跑了過來,一下子打斷了於夫羅的思路,只聽到那名親衛喊道「「單于,大事不好了,西邊有一支羌人騎兵來勢洶洶,正在攻擊我們側翼,胡車兒將軍快要支撐不住了,讓我等前來求援。」
…….
聽到這個噩耗,於夫羅面露驚色,他絕沒有想到這個時候西邊的羌人會殺過來,別看羌族的兵馬不多,可是到底也有著數千騎兵,如果雁門關的漢軍收到消息,現在出城,一不小心,自己還真的會被「包餃子」。
此時,於夫羅看著前方戰場上重重的摔倒在地的己方士兵,其中兩個是頭胸先落的地,吭也沒有吭一聲就死去了,另外兩個摔斷了腿,慘白色的骨頭刺破了皮膚,露出了其中的淡黃色的骨髓,隨之鮮血又很快的將這一點點的白色和黃色都染成和暗紅色……
馬匹和胡人猛然摔倒的聲響,就像是在原本的樂曲中胡亂的砸響了幾個重鎚,又彷彿在整個的樂章當中生硬的塞進了幾個極其不和諧的音符,瞬間打亂了胡人原本順暢的演奏……
於夫羅看著雁門關,皺起了眉頭,忽然露出了一絲懷疑之色,說道:「有些不對,這該不會是漢人的陷阱吧!」
如果是五年前的他,肯定是想也不想,直接命令繼續攻擊,直到完全攻破雁門關,然後他再一刀砍下漢軍主將的頭顱,將其頭蓋骨撬起來作為酒碗,痛飲馬奶酒……
但是現在的他,猶豫了。
這兩個方向的人馬告訴了他一件事情,至少他們是有預謀的,否則不會那麼巧合,自己攻擊雁門關,羌人部落襲擊己方側翼。
雖然於夫羅他也不確定漢人還會不會出城配合羌人騎兵合圍自己,但是他不想再派人試探了。
於夫羅算得出來,如果持續攻擊,部下損失太大,到時候回到王庭,自己就很難鎮壓反對勢力了,別一下子扯得太猛,把自己大本營給整丟了。
自己真的有必要在這個雁門關上面消耗掉那麼多族人的生命么?上一次跟南下劫掠,只是是損失了五百多名的族人,若是在這裡損失過半,然後下一次再損失個幾萬,如此下去,別說回歸王庭了,自己的死期也就不遠了。
沒有了族人的單于,跟一條獨狼有何分別?
就在此時,一名在外圍的游騎奔了過來,稟報道:「在西邊山坳處發現了許多戰馬的痕迹,然後再往裡面去查看的兄弟遭到了伏擊,沒能夠逃的回來,現在只知道山坳那邊藏有羌人的兵馬,但是具體有多少數量還不是很清楚……」
原本還在猶豫不決的於夫羅一下子警醒了起來:「這是個圈套!」
「……也有可能根本沒多少羌人……不過,我們沒有必要冒這個險,也沒有理由冒這個險。」於夫羅思索了一會兒,說道,「既然如此,我們就暫時撤退,返回王庭再做打算。」
於夫羅本部率先拔營,其餘部落緊隨其後,接連向北行進。十餘部兵馬渾渾噩噩,有不少物資就扔在營地之中沒有帶走,彷彿他們突然經歷了什麼失敗一樣。
雁門關之內,丁鑫和城內將士忽然發現,匈奴人竟然開始撤退了!
眾人當然不知道發生了什麼,還以為是敵人使出的誘兵之計。徐晃卻隱隱猜到什麼,但自己騎兵太少,也不敢貿然跟蹤、調查。
普通兵士雖然不知道是怎麼一個情況,但是看見匈奴人開始撤走了,不約而同的開始歡呼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