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遠行之----朵豁剌剔部族(中)

學而遠行之----朵豁剌剔部族(中)

早在唐朝時期,史籍上就記載有漠西蒙古族諸部落的記載,元朝時期有了西蒙古的記載,史稱「朵豁剌剔、斡亦剌惕、朵豁、外剌、外剌歹、偎剌」等,明朝時期稱「瓦剌」,清朝時期稱「厄魯特、額魯特、衛拉特」,外文史籍中則稱為「卡爾梅克、克爾梅克、哥爾梅克」等。

「斡亦剌惕」(oira,複數為oirad或oyirad)是蒙古語,它最早的含義有兩種解釋:一是含有蒙古語「衛拉」(oira)即「近親、鄰親」的意思,有「近親者、鄰近者、同盟者」的含義;二是含有「林中百姓、林中人、林中民」之意。

近代學者們大多認為,第二種說法比較準確,這不僅從語義上來解釋,語源「oi」作「森林」解釋。arad作「民眾」解釋,合成語為「林中百姓」或「林中人」或「林中民」。更主要的是,根據他們的原始生活方式和經濟類型來看,他們曾經過著林中採集與漁獵的生活,草原上的牧民稱他們為「槐園亦兒堅」,也就是「林中百姓」的意思。隨著歷史的變遷,在明朝時期西蒙古出現了「大小四衛拉特聯盟」,衛拉特一詞更具有「親近者、同盟者、聯盟者」的實際意義和詞源意義,尤其是在公元十八~十九世紀,帕拉斯、施密特等外國史學家認為「聯盟說」更合理。

不過,從四衛拉特聯盟角度分析,第一種說法也有很大的參考價值。俄國的布里亞特蒙古學者多爾濟班扎羅夫則認為:衛拉特是由「衛」(oi)即「林木、森林」加上「阿拉特」(arad)即「百姓」組成的,即「林中百姓」。近代有許多學者普遍認為,多爾濟班扎羅夫的解釋更接近事實,理由較充分,頗具權威性。

在歷史的記載中,土爾扈特部落的先祖是王罕,亦稱翁罕。據波斯歷史學家拉施特撰寫的《史集》中記載,王罕所率領的是克列特部。「克列特」一詞,蒙古語古老的形式是cerle(克列亦惕),現在發音為ere。

「土爾扈特」一詞,與克列特有著密切的聯繫,「克列特」有「包圍、警衛」的意思,因為王罕家族中的克列特人確曾充任過成吉思汗的護衛。而土爾扈特方言中「護衛軍」亦稱土爾扈特(ougu),因此,克列特便稱為土爾扈特。

從古老的族源學考證,「克列特」原是土爾扈特部落的一個姓氏,王罕的姓就為「克列特」,以後發展成為一個氏族。清朝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在滿清政府設立的烏納恩素珠克圖舊土爾扈特南路盟中,最大的一個旗就是「克列特」旗,也就是汗旗,各代汗王均屬此旗。其分佈地域最廣,人數最多,文化素質最高,權力最大,歷史最悠久。

在西蒙古專門使用的一種蒙古文字「托忒文」中,「土爾扈特」一詞的詞根中還有「強大、強盛」的意思,在蒙古族普遍使用的「胡都木文」中,克列亦惕一詞的詞根中也有「強大、強盛」之意。土爾扈特一詞從客列亦惕一詞演變而來,土爾扈特無論從哪一種蒙古文字中,都能找到「強大、強盛」之意的詞根。

目前還有的史學家認為,土爾扈特人善於騎馬作戰,繳獲俘虜較多,並融合於自己的部落,逐步形成了一個強大的部落,部落實屬強大,因而有了「強大、強盛」的名稱。漢文原來翻譯「土爾扈特」一詞還有「剩人、餘人」或「剩下的部落、餘下的部落」的意思,意為剩餘在俄國境內的最後一批人、一個部落。

目前,對「土爾扈特」一詞還有一些其他的解釋,但第一種說法在學術界中普遍認為有一定的理由,更接近事實。

在外文史籍中,稱「土爾扈特部落」或總稱在明思宗朱由檢崇禎元年(后金天聰大汗愛新覺羅·皇太極天聰二年,公元1628年)西遷至俄國伏爾加河的衛拉特各部為「卡爾梅克、克爾梅克、哥爾梅克、禹爾梅克」等,這些都是漢語的音譯。

「卡爾梅克」這一名稱,是俄羅斯巴什基爾人看到伏爾加河沿岸來了一大群游牧民,驚呼為「卡爾梅克」,按巴什基爾語(alm.almn),其意為「遷移者、遷涉者、流浪者、西遷者」。這一詞意,均被漢、俄、蒙文史學者直譯。據公元1793年史學家帕拉斯(p.s.pallas)的說法,是「留下、留下來的人」之意,是根據民族詞源學(動詞)「卡爾馬克」(ma)即留下之意,它似乎表示那些留下的信仰佛教的土爾扈特人,以區別於那些皈依了東正教的土爾扈特人。

另外還有一層意思是:后金天聰二年以後,朵豁·和鄂爾勒克領導土爾扈特部落西遷至伏爾加河沿岸定居,一些人思鄉心重,返回了準噶爾盆地,而「留下、留下的人」就是指當時定居而沒有回準噶爾地區的土爾扈特部落族人。據伯希和費舍爾的看法,「卡爾梅克」是「高帽子」的意思;史學家列·文森(josephr.levenson)認為,之所以如此稱呼卡爾梅克人,是因為他的頭上的帽子高高隆起,有高帽子的意思。

對於「卡爾梅克」一詞的使用範圍,科特·維奇在所撰《有關十七~十八世紀對土爾扈特人關係的俄國檔案資料》中提出:在俄國和外國的檔案材料中,常使用三個術語來表示俄國的衛拉特人:「土爾扈特」出自蒙文史料;「卡爾梅克」出自俄文史料;「客列亦惕衛拉特」出自中國漢文史料。據史學家布萊特·施奈德爾(e.bularetschneider)的說法:「卡爾梅克一詞,在1398年已為人知曉,留下、留下的人的詞意,似乎是表示那些異教徒衛拉特人,以區別於皈依伊斯蘭教的東幹人。而卡爾梅克這個詞以後表示那批住在伏爾加河、頓河、烏拉爾河一帶的衛拉特人,已習慣於卡爾梅克這個名稱,而遺忘了自己民族的古名——衛拉特、客列亦惕、土爾扈特。」

對於「土爾扈特」一詞的語源、含義,在中外蒙古史學者們之間存在著不同的看法,都在努力發掘充足的歷史涵義和語言依據,因此,「土爾扈特」一詞的確切含義仍有待於深入研究。

作為蒙古土爾扈特部的核心姓氏,斡亦剌惕氏即朵豁剌剔氏,是一個悠久而英雄的姓氏,其簡稱朵豁氏至今仍為大草原上的蒙古民族廣泛使用。在明朝中葉以後,斡亦剌惕氏、朵豁剌剔氏多冠以漢姓為林氏、劉氏、張氏等。

14世紀中葉的中亞正處於一個紛爭時期,西域的東察合台汗國與河中的帖木兒帝國的關係對西域局勢的走向和我國西部疆域雛形的初步確定至關重要。本文擬就這一論題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作進一步探討。雙方開戰的原因察合台汗國解體,西域和河中地區兩大割據政權形成,是戰爭的原因之一。

14世紀中葉,隨著察合台汗國統治的江河日下,乃至最後分裂,引起中亞的大混亂。察合台汗國是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在其封地的基礎上建立的,其疆域「從阿爾泰山和額爾齊斯河上游一直延伸到威海和阿姆河」(加文?漢布里:《中亞史綱要》[商務印書館.1994年版,漢譯本],頁175~176、頁183。)。14世紀初,察合台汗國的怯別汗(1318-1326年)把汗國的統治中心遷往河中地區,開始與定居民族發生更直接的關係。1326年,答兒麻失里繼承察合台汗國的汗位。

他繼汗位不久,汗國內部的一些熱衷於游牧生活的保守勢力就背叛了他,公開發動叛亂,1334年答兒麻失里汗被廢黝,汗國內部混亂不止,最後,察合台汗國一分為二:汗國東部(蔥嶺東)形成以朵豁剌惕部異密為首的東察合台汗國;汗國西部(蔥嶺西)形成以巴魯剌思部異密為首的帖木兒帝國。

東察合台汗國的朵豁剌惕部屬尼倫蒙古人,察合台汗國初建時,成吉思汗將部分朵豁剌惕人賜給了察合台。八剌汗統治察合台汗國期間(1266-1271年),察合台汗國與元朝為爭奪天山南北發生戰爭,八刺汗從元朝手中奪取斡端(和田)、可失哈耳(喀什)地區,並將其納入察合台汗國領地(劉迎勝先生博士論文:《察合台汗國史綱》[列印本],頁57、108、129、149~150。)。朵豁剌惕部亦因此而進入天山之南。

14世紀后,朵豁剌惕部的勢力在天山以南地區逐漸發展壯大,而統一的察合台汗國卻日漸衰落。汗國內部的各種勢力,為爭奪汗位而廝殺不已。朵豁剌惕部異密播魯只面對當時的局勢,審時度勢,於1347年在阿克蘇擁立禿黑魯帖木兒(察合台系中血統最為尊貴的都哇汗之孫,也迷里火者之子)為汗,建立政權,史學界一般稱之為東察合台汗國。其領地「東接瓦刺,西至巴爾喀什湖,北界為葉密立河與額爾斯河,南界則從費爾干延伸至喀什噶爾」(《巴托爾德文集》,英文,卷5,頁170。)。

禿黑魯帖木兒汗及其繼承者曾致力於恢復察合台汗國的統一,幾次出兵河中.並短時期達到過目的,但終歸失敗,只能保持其在蔥嶺東汗國東部的統治。帖木兒帝國所處的河中地區,在14世紀中葉也非太平。各地蒙古突厥語部眾的異密擁兵自立,各據一方。其中以巴魯刺思部、速勒都思部、札剌亦兒部、阿魯刺惕部四部的力量最為強大(關於巴魯剌思部,《史集》[漢譯本,第一編,第一分冊,頁310]記載:成吉思汗「在最後一次(統一蒙古)的戰爭中曾派遣他(巴魯剌思部的賽罕一培兒乞)和哲別一同率領大軍跟蹤太陽汗」。可見,它是最早歸順成吉思汗的突厥語部落之一,后在察合台手下效力。關於速勒都思部,《史集》[前揭書,頁285-286]稱:在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的過程中,因為速勒都思部的一位叫赤老罕把阿禿兒的人曾救過成吉思汗的性命而得到成吉思汗的恩寵。後來該部隨同旭烈兀進入河中地區。成為察合台汗國的四大部落之一。

關於札剌亦兒部,韓儒林主編:《元朝史》[上冊,頁20]認為:「札勒亦兒人應是較早西遷的一支室韋一一達旦部落,他們有一部分曾服屬於回鵲可汗」。另據《史集》[漢譯本,第一編,第一分冊,頁149]載:「他們(札剌亦兒部)自古以來就居住在哈剌和林」附近游牧[原文為「他們的禹兒惕為哈剌和林的合迪馬」。劉迎勝先生經研究認為此處的」合迪馬」一詞譯錯,對照波斯文的原文,其正確譯法應為「自古以來」。在這裡,本文引用的是劉先生的正確譯文]。札剌亦兒部在成吉思汗統一蒙古的戰爭中屢建戰功。后隨成吉思汗西征軍進入河中地區,成為察合台汗的主要軍事力量。關於阿魯剌惕部,舍利甫丁《武功記》[英譯本,卷一,頁79,頁120-121]記載:「[阿魯剌惕部]起源尚難確定,很可能是隨成吉思汗西征的突厥語部落」,「與巴魯剌思部有密切的聯繫」。)。他們「早先跟隨成吉思汗西征進入中亞,都佔有一定的地區作為他們的采邑」(舍利甫丁:《武功記》,英譯本,卷1.頁25。)。「札剌亦兒部和速勒都思部擁有撒馬兒罕的北部地區,巴魯剌思部擁有撒馬兒罕的南部廣大地區」(阿明武思?瓦姆貝格:《布哈拉史》[倫敦,1873年版],英文,頁163。)。

1360年,當東察合台汗國的禿黑魯帖術兒汗進攻河中時,巴魯刺思部的帖木兒率部主動歸降禿黑魯帖木兒汗,並被任命為渴石及其屬地的監治官。後來,帖木兒與河中統治者也里牙思火者(禿黑魯帖木兒之子)反目,被迫在呼羅珊等地流竄,與侯塞因等人聯合抗擊也里牙思火者的軍隊。經10年的苦戰,先後將也里牙思火者、侯塞因等強大競爭對手擊敗,統一河中地區,創建帖木兒帝國。至此,一條以南起噴赤河,向北經蔥嶺,至塔拉斯河和巴爾喀什湖為界的東西兩大政治勢力形成。東察合台汗國與帖木兒帝國在地域經濟上的差異,決定了他們必然走上軍事對抗的道路。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夢還楚留香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夢還楚留香
上一章下一章

學而遠行之----朵豁剌剔部族(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