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孤家寡人的來歷
有七姨夫和七姨的喜愛和關照,有賢內助竇氏的幫助,李淵入朝為官期間,先後在譙(今安徽亳州)、隴(今陝西寶雞)、岐(今陝西鳳翔)三州擔任刺史。隴、岐這兩個州不是一般的州,都是距京師長安較近的州,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可見,李淵被列入重點培養對象,如不出意外,前程似錦。
李淵的事業、愛情如日中天,在旁人看來,著實羨慕。正所謂,朝廷有人好做官。
可是真的如此嗎?答案是否定的。
就在人們一致看好李淵前途一片光明之時,李淵的開掛人生在仁壽四年(公元604年)宣告結束。
這一年楊堅離奇病逝。這一年,李淵38歲。
在隋朝,38歲的年紀要想在官場上風生水起,沒了貴人的扶持實在是難上加難。
好吧,我李淵也不求當多麼大的官,只求這一輩子平平安安,也不把希望寄托在小表弟楊廣手上了。
可運命就是這麼神奇,人生就是這麼奇妙。
大業初年,李淵被任命為滎陽(今河南鄭州)、樓煩(山西靜樂)二郡太守(從五品上),後來被征入朝任殿內少監(正四品上)。
隋朝之前,刺史通常是派出官員,用來監督太守政務。至隋朝,楊堅推行「存州廢郡」制度,郡為太守,州為刺史。至唐初,李淵改郡為州,改太守為刺史。至宋、明、清三朝改稱知府。明清小說中也稱太守,但已不是正式官職,只是俗稱。
大業九年(公元613年)春天,李淵調任衛尉少卿,掌管宮廷禁衛事,開始由文官轉任武職。衛尉寺主管武器,少卿的品級為正四品上。雖說兜兜轉轉十多年,李淵又回到了中央,但總歸是進步了一些,小表弟楊廣還是念及親情的。而且任職不久,楊廣給大表哥李淵安排了一項光榮而艱巨的任務,去懷遠鎮(今遼寧遼中縣)督運糧草。因為,這時隋煬帝發動了第二次討伐高句麗(今遼寧、朝鮮一帶)的世紀之戰。
按常理來講,李淵掌管宮廷禁衛事,督運糧草不是他的職責。為什麼楊廣安排李淵運糧呢?
這要從一個人的起兵造反說起。這個人的名字叫作楊玄感。楊玄感,禮部尚書,司徒楚國公楊素的嫡長子,人長得體貌雄偉,喜好讀書,擅長騎射,為人正直,在朝堂頗有威望。用現代的話說,群眾基礎比較好。
大業九年(公元613年)春天,當楊廣親征遼東,坐鎮指揮攻打高句麗、雪洗前恥之時,把後勤保障的重任交給了楊玄感。
可以說,這是皇帝給予他的莫大信任,對他寄予了很高期許。然而,令楊廣萬萬沒想到的是,楊玄感扣壓糧草起兵造反了。
俗話說得好,「皇帝輪流坐,明年到我家。」
楊玄感領命后,高興壞了,盤算著機會終於來了,屬於自己的春天不遠了。於是,屯兵於黎陽,準備大幹一番。
這之前,楊玄感一直對楊廣的所作所為十分鄙視,加之父親楊素與楊堅、楊廣的恩恩怨怨,本來想乘楊廣巡幸之機將其除掉,但被楊玄感的叔叔楊慎阻止了。理由很簡單,時機不對。而此時,楊廣既不在長安,也不在洛陽,而是去了遼東,並且是帶大軍去的,大本營空虛,所以楊玄感覺得起兵的好時機終於來了。
楊玄感為什麼屯兵於黎陽?因為那兒有個官署糧倉――黎陽倉,歷來地位重要,素有「黎陽收,固九州」的美譽。直到今天,位於黃河流域中心地區的河南,作為全國重要的農業大省、糧食生產大省和畜牧業大省,仍在全國享有「天下糧倉」「國人餐桌」的美譽。
據史料記載,楊堅建立隋朝後,採取了一系列休養生息的政策,國力得以恢復,糧食實現大豐收。於是,楊堅命各地修建了許多國家性糧倉,除黎陽倉外,還有著名的興洛倉、回洛倉、常平倉、廣通倉等。這些大的糧倉,存儲糧食皆在百萬石以上,倉廩充盈。
在隋朝,「一石」大約相當於現在的53公斤。經過現代考古確認,黎陽倉以勘探已確定的84個倉窖平均容積計算,黎陽倉總儲量約為3360萬斤。而回洛倉是目前已知隋唐時期糧倉中規模最大的一座,可儲糧3.55億斤。
如果出兵10萬,按照成年士兵每人每天消耗2斤糧食計算,且不說大的回洛倉,就是小的黎陽倉大約能支撐半年,這還不包括戰鬥減員,因此,打個持久戰毫無壓力。
這或許是大業末年楊廣窮兵黷武的重要原因之一。再者,楊廣把秦皇漢武作為自己超越的偶像,這二位可以說都是窮兵黷武的主,至少有段歷史時期如此。從這裡可以看出楊廣為什麼先後三征高句麗。
不久,楊玄感駐兵於東都洛陽紫微宮城上春門,人數達到十幾萬。
駐守東都洛陽的越王楊侗、民部尚書樊子蓋很害怕,於是調兵防禦。隋刑部尚書衛玄,率軍數萬,從關中前來援救洛陽;隋武衛將軍屈突通渡過黃河,在破陵(隋河陽南岸、洛城東北)駐軍;左翊衛大將軍宇文述發兵繼進;右驍衛大將軍來護兒又來增援……
總之,隋朝大軍一波接著一波。
楊玄感造反的原因、過程就不細說了,咱說的主要是李淵。總之,楊玄感起兵的結果很悲催,殺來殺去始終沒跑出河南,起兵不到兩個月最終兵敗。
楊玄感造反這一事件,使楊廣原本多疑的心,變得更加猜忌,連身邊的親信都不能信,還有誰能靠得住呢?
楊玄感起兵造反時,李淵在做什麼呢?
據《舊唐書》記載,「李淵奉詔馳援弘化郡(今甘肅慶陽),兼知關右諸軍事。」意思是,命李淵去弘化郡鎮守,而且還把弘化周邊的軍權也交給了他。因為,之前鎮守弘化郡的是元弘嗣,他是斛斯政的親威,而斛斯政是楊玄感起兵造反的最大幫凶。彼時,元弘嗣得知楊玄感快不行了,自知形勢不妙、腦袋難保,啥也別說了,跑吧,叛逃到了高句麗。
一個郡的一把手跑了,總得有人接管才行,派誰去呢?
彼時,距離長安600公裡外的黎陽,楊玄感正帶著十萬大軍幹得帶勁,楊廣正遠在高陽(今河北保定)坐鎮指揮高句麗戰爭。潼關以西的很大一片區域,基本都是關隴集團的人把持,儘管有的人持觀望態度,但誰也說不準突然出來個「冒泡」的,趁你不在家,給你送把「火」。潼關以西、長安以北的地方若再發生叛亂,長安豈不危矣?
楊廣思來想去,必須派個信任的人,「好吧,就你了,大表哥,帶著朕的詔書去看好場子。哦,對了,看場子需要兵馬對不?你就節制關西十三郡吧!」
節制關西十三郡是什麼概念?
隋朝實行郡縣制,按照隋朝的行政區劃,全國共有190個郡,每個郡轄縣若干,共有1255個縣。在隋唐,官分品,州分等。一個州根據地理位置、經濟狀況、地域大小、人口多少、封位高低,分上、中、下三個等級。
當時的隋朝設置了9個州的刺史,其中最大的州是楊州,下轄44郡269縣,地域相當於今天的浙江、福建、廣東、廣西、上海、安徽、江蘇南部和江西、湖北部分地區。最小的州如青州,下轄只有4郡36縣,地域相當於今天的山東東北部這麼大。所以,節制13個郡相當也算不小了,應該是中等州了,關鍵是兵權在握。
況且,關西是關隴集團的地盤,李淵真的是猶如巨龍出淵、飛龍騰雲、蛟龍入海了。
弘化郡就處在長安西北的位置。安排李淵鎮守弘化郡,不是信任,是因為楊廣已無人可用,大將都被調去了遼東。
「弘化郡是關隴集團的地盤,李淵是關隴集團的代表人物,派他去能安撫民心,出色完成任務。畢竟是自己的大表哥,與外人相比,還是可以用的,並且現在的李淵還構不成什麼威脅,完全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對,沒問題,可以用。」相信這是楊廣當時任用李淵的心聲。
這一年李淵47歲。
楊廣本就對關隴集團不放心,又正遭楊玄感叛亂,明明內心裡不信任李淵,明明要時刻監督甚至隨時打壓,可又不得不依靠人家、重用人家。實在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畢竟,長安的穩定勝過一切。
在長安和洛陽公幹的日子,李淵可謂時刻受到楊廣的「關注」,處處被小表弟提防「鬧事兒」,過得那叫一個「憋屈」,猶如潛龍在淵。
對,用這個詞形容再恰當不過了。因為,你叫李淵。
可一紙詔書,徹底改變了李淵的命運。不經意間,李淵從一個小小的衛尉少卿,搖身一變成為封疆大吏(欽差大臣,臨時的),而且還手握重兵。
李淵到任之後,沒有讓楊廣失望,能力得到展現,威望很快樹立起來,安撫民心、掌控軍隊、穩定大局的任務完成得很出色。同時招納了不少豪傑到手下,加緊進行軍備,努力提升戰鬥力,準備一聲令下,作為張須陀的左右翼,鉗制楊玄感。
因為,此時的張須陀正帶兵日夜兼程從遼東支援洛陽。
可是沒等李淵行動,楊玄感就成了光桿司令,自知大勢已去,便命令自己的四弟楊積善將其殺死,起兵遂告失敗。
楊玄感起兵雖以失敗而告終,卻標誌著隋朝統治階級的大分裂,動搖了隋末的統治,並且更加推波助瀾了隋末農民戰爭的火焰,為隋亡埋下了種子。
楊玄感起義失敗了,李淵如何安置?
「大表哥需要被監視、被提防,但眼下比這個更重要的是,還得重用他。」楊廣很大氣:「還是讓他繼續鎮守關中吧。」
就這樣,李淵再次被楊廣無奈地重用。
皇帝和大臣的關係就是如此,皇帝身邊沒幾個可以信任的,更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朋友,對皇權看得比什麼都重要,反叛過別人,最怕的是被別人反叛,敏感的神經一刻也未鬆弛過。如果是個疑心重的皇帝,身邊幾無可信之人。因此,邊用邊疑、半用半疑,是歷代許多皇帝的寶貴經歷。
皇帝自稱「孤人」,或許,「孤家寡人」就是這麼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