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沒那麼耍
在朱元璋的詢問下,朱允炆「驚恐」的看了看周圍,再看了朱允炆一眼。
「皇爺爺、孫兒對這一點並不十分了解,只認為,二弟說的,基本不差。」
朱允慥說著不知不覺的又退後了一小半步。
屁股幾乎要拱到兵部尚書齊泰的頭上。
朱元璋微微眯起了雙眼,這小滑頭皇孫還不肯露出半分呢!
依舊是裝腔作勢!
「嘻嘻!內閣和部門之間發生了矛盾,難道不是皇上要的後果么!」
「你們兵部已經變成鐵板一塊,皇上又如何呢?」
「兵部尚書要是被他手下的內閣成員架空,這兵部尚書有屁用嗎?改過來是吧!」
「為了不讓內閣成員變成各部門的傳聲筒和代言人,皇帝為什麼吃飯,難道連這點也看不出來么?」
「而每年都要考核一次、6年換茬、如此快速的流動,又怎能使它們組成利益集團呢?」
「內部成員和六部尚書鬧得不可開交,就可以了!」
「既利於皇帝控制形勢,又利於決策更科學、合理」
「正是燈不撥不亮、理不辯不清」
「有爭不可怕,無爭真可怕,萬馬齊喑究堪哀!」
「朱允禩吶!還沒明白皇上的想法呀!」
聽了這話,朱元璋更羞愧難當。
剛剛,壓根就沒想過這一切。
三孫的說法極其正確!
自己廢丞相豈不是要阻止權力集中的某一個人?
正如百官聽命於胡惟庸一樣,那是萬馬齊喑呀。
任憑臣子們互相爭鬥,帝王們居中調停。
高達帝王心術的朱允炆又如何能懂?
可是朱允琇明白了!
不但如此,朱允錡卻說:「燈不撥亮,理不辯明」!
這樣又有什麼好的!
他本人當年征戰天下時,徐達,劉伯溫,鄧愈等人,常常為了仗如何打得面紅耳赤,甚至罵罵咧咧。
爭得越激烈,最終形成的決定越理性!
三孫竟然能看懂這個,少見啊!
在朱允竑的聲音下,朱元璋覺得治理朝政,遊刃有餘!
後來,自己有時間想長遠、想大局了,有時間到民間轉了轉。
真想挽起來嗎?兒子,下地里干農活呀。
朱元璋憶起兒時田地里的場景,唇角浮上一抹笑意。
朱允炆時刻觀察著朱元璋神情。
皇上,竟然大笑起來!
這表明他很滿意他的答案!
再看旁邊這窩囊的三弟,真是爛泥巴扶不起來。
讓他有機會展示自己也無法展示自己。
為防露怯不得不循意而行,何謂大抵不差呢?
何不說完全同意呢?
朱允炆附和著他的觀點時,全是酸味兒。
突然,朱元璋面色一板:「齊泰在兵部選了個閣員,若與齊泰起了衝突,那就表示齊泰馭下無方了!若與齊泰鐵定在一起,哼,閣員另外五人豈不是陳設不成了?」
「而且,內閣成員6個月考核一次,最後一名晉陞到從三品,3年後內閣成員該換就換。
「這樣一來,每一個正四品下的官只要有才幹就有入閣的可能。
「內閣成員由於工作量大,其薪俸為同一等級官員的3倍」。
正廳里傳來讚歎的聲音。
皇上,真是大手筆,出手不凡啊!
從這句話中我們能聽到陛下早有深思熟慮的想法。
無論如何也要由皇上控制。
內閣交替迅速,外出可晉陞一半。
為避免內閣成員產生鍍金及臨時的想法,皇上竟以三倍薪俸招徠人才入閣!
「不可能,老朱這麼超前的想法呢?職業留著人才,待遇留著人才,兩全其美,妙不可言!」
聽了朱允慥心裡的誇獎,朱元璋心裡開心得不得了!
此法雖靈感來自朱允錡,可終究還是他想到了!
朱允炆沒有想到朱元璋的變臉會這麼大。
剛才還是笑著說的,轉眼又是黑的臉色。
雖未正面批判,但皇上的觀點等於蒲扇了一個大大的耳光,啪地一聲扇在臉上。
再看看朱允玏的心情就好很多。
雖然自己提的觀點不對,總比那些附和別人而又毫無主見的人要好嗎?
誰沒有犯過錯誤?
沒準他提出的建議恰恰是皇爺爺所期待的。
如果不是他的錯誤觀點,又如何能夠引發出皇爺爺的明智決定?
沒有主見、受制於人、如此之人、又如何能夠肩負起重擔?
如今看來,皇上能夠想到內閣這一體制,和朱允竑根本就不沾邊。
陛下能夠驅走暴元,創建朝廷,難道就不能看出個人的品質有多高嗎?
他最近對朱允琇格外友好,這一方面是由於朱允琇母親去世得很早,但也可以說是為了做到這一點。
是要看看你能否靜下心來。
朱元璋間接地否認朱允炆之議,群臣不敢異議。
站在皇帝立場上說,皇上所建議的這種內閣制度確實有道理。
此制堪稱朝廷治理之首創!
因此,除六部尚書及三品以上職官外,其餘職官均表示贊同。
最後採用了該系統。
朱元璋令六部先報三、四人之榜,遞上自己定。
這件事剛做完,朱元璋便問戶部尚書范敏:「您前天奏的事,說民不願使用寶鈔,只願使用通寶、銀兩。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范敏說:「寶鈔很容易攜帶,但是一般人都用不慣。宋朝的時候就有交子發行,由於宣傳的效果不好,一般人也用不慣,結果銷聲匿跡了。」
朱允炆見了,當即提議說:「皇爺爺、孫兒覺得,應該象推廣《大誥》那樣大力推行寶鈔、通寶。若以銀兩成交,兩方都將身陷囹圄,處以刑罰。」
朱元璋輕輕頷首,朱允炆一番忠告,實在是一語中的。
印寶鈔與制銅錢利於交易與徵稅。
而且銀兩的交易也很繁瑣,由於銀兩並無統一標準,所以在交易時必須要用到秤。
而且寶鈔和通寶面值清晰,百姓理應歡迎。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不只是宣傳不到位,還有懲罰不到位的原因!
治國安邦,不應盲目地說些仁政的話,要以鐵血的方式。
只要為國爭光,無愧我心。
「好吧!允炆提出的意見確實是在理!朱元璋對朱允增長幅度很滿意,但又有點擔心:「這樣下去會不會影響到百姓交易?」朱允是明朝開國皇帝中唯一一個不喜歡使用銅錢的人。朱元璋也曾想過這個問題。朱元璋正準備往下講,突然腦子裡傳出來朱允炆的話:「朱允炆建議是理。理何在?百姓買賣,到處天天有。何人督管是使用銀兩?」
「要想監管到位必須動用多少人的力量?」
「要是讓人和人互相揭發的話,也許人連工作也不會做,只想著瞪大眼睛看人呢!」
「沒有大揭發一定要用人手,可是,財政負擔不起么?大明國庫厚么?」
「宋真宗時,年財政收入為1億6000萬兩白銀;大明永樂年間年國庫收入為3千718萬兩,僅為宋朝的19%。」
「朱允炆!不懂國庫的人竟敢胡言亂語?」
是大明永樂年間?多大的時代?
一定是他百年後的歲月。
三孫竟然還記得那些號碼!
他能熟諳將來,這一點一點千真萬確!
轉念一想,朱允炆這個提議,實在不切實際。
他本人也殺死過幾萬人,其中一些人還在刑具上辦公。
完全不需要冗餘的人來監管那些瑣碎的事情。
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見效!
「允炆提出的意見確實是在理上。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兒子朱高熾對他說。朱元璋聽了很高興。就問他:「你怎麼能這樣看?我這叫什麼意見呢?」「當然是有理。朱元璋突然口氣一轉:「但不盡合理,道理講得很好,其實並不可行!」
呀,這時朱允炆的心情,像剛剛吃了半個包子卻發現自己長了一身綠毛。
皇爺爺您能否一口氣講完這句話?
沒那麼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