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治世肇啟
()此時的司馬炎,可謂net風得意,年紀輕輕就坐上了父親和爺爺夢想了一輩子的位置。三十而立,他卻控制了整個帝國。
這裡有一份司馬炎同志的工作簡歷,很值得一看。
公元236年出生;252年封北平亭侯,歷任給事中,奉車都尉,中壘將軍,散騎常侍,中護軍,中撫軍(帝記第三,晉書,房玄齡)。265年任皇帝。官職之多令人眼花繚亂。前幾個職務沒什麼好說的,給事中,虛銜;奉車都尉,給皇帝牽馬的;重點在中護軍這個職位,中護軍是幹什麼的?為國家選拔軍事將領的,且歷來由皇族親心中的親信擔任。年紀輕輕就能做到這個位置,必有帝王之才。有人會說,這全是他老子和他爺爺的功勞,可當時司馬炎僅叔伯就有八個,堂兄堂弟更是不計其數,而司馬家族唯獨選中了他,司馬懿何許人也?級算命先生。
話說司馬炎雖登上皇位,但內部卻並不太平。經過司馬氏近二十年的屠殺政策(249-265),曹cao的後人已所剩無幾。高壓之下人人自危,甚至連忠於司馬氏的將領都恐慌不已。為了緩解這種局面,司馬炎採取了若干修生養息的政策。
司馬炎的政策可分為三部分,先是底層民眾,三國時期,戰亂頻繁,民生凋敝,擺在司馬炎面前的要任務便是展生產。他先解決了在死亡線上掙扎的人們的溫飽問題,方法很簡單,給他們每人五斛小米。(鰥寡孤獨不能自存者谷,人五斛)通常認為,三國時期的「斛」和「石」相通,一石約為6o公斤。也就是每人6oo斤,這足以在短期內使他們衣食無憂。
第二條關於市集,「復天下租賦及關市之稅一年。」就是說重新收取天賦,關稅,擺攤費。這實在不能歸於對百姓有利的政策,可後面還有這麼一句,「逋債宿負皆勿收。」意思大概是如果你家地里沒什麼收成,或者做生意賠了,那麼恭喜你(可能有點不太恰當),這年的收入你一分錢都不用上繳國家了。只是有一點筆者存疑,難道當年沒有做假賬的嗎?
第二部分是關於高層的政策。上文我們提到,司馬懿和他的幾個兒子殺了很多(這倆字需強調)曹姓族人,雖主要是曹爽一脈,卻足以令其他曹氏親貴膽戰心驚,為緩和兩家人的矛盾,司馬炎封曹奐為陳留王,還把曹家人都封了爵位(魏氏諸王皆為縣侯)。算是解除了對曹氏一族的禁錮。畢竟江山是人家打下來的,牆角挖太深砸到自己就得不償失了,事實證明,這一招頗有成效。
第二條是關於本族人的,司馬炎覺得他之所以能夠很輕易地篡位,是由於曹魏宗族實力不強所致(實際上,曹氏宗親人人思平民而不得)。於是,司馬炎決定大封諸司馬,這裡有一份清單。
司馬孚,封安平王;司馬乾,平原王;司馬亮,封扶風王(即鄧艾為劉禪所求王位);司馬柚,封東莞王;司馬俊,封汝yīn王;司馬彤,封梁王;司馬倫,封琅琊王;司馬攸,封齊王;司馬鑒,封樂安王;司馬幾,封燕王;司馬望,封義陽王;司馬輔,封渤海王;司馬晃,封下邳王;司馬瑰,封太原王…
清單就到這裡吧,第一批總計27個王,要是全寫上估計讀者不會買賬。他們中的很多人以後還會出現。司馬炎的子孫將會為這份清單付出代價。
至於公卿伯男此處略去若干人。司馬炎還設諫官,廣開言路,禁奢靡之風,厲行節儉。總體來說,西晉初年還是值得大書特書的,雖然埋下了亂種,但畢竟還沒有芽。
第三部分就值得商榷了。
自古以來,漢族就是一個兼容並包的民族,從張騫出使西域,到後來絲綢之路上的互通有無,漢族影響著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不過中原地區的漢人和其他部落的關係也很微妙,中原一統,各部族內附;中原戰亂,各部族反叛。這種現象自秦始,由清終,上演了兩千多年的悲喜劇。
當時的司馬炎也面臨這種情況,由於西晉初年強大的軍事實力,中原北部「蠻夷」yù圖中原而不得:咸寧元年(公元275年),戊己校尉馬循征討鮮卑,大敗之;咸寧三年,衛瓘征鮮卑,破之;泰康三年,安北將軍嚴詢於昌黎大敗慕容廆(gui),殺傷數萬人…
連年征戰,多為敗績,西北各族不得不內附。所謂內附,就是實在打不過了,暫時投到敵人麾下休息一段時間。粗略統計,僅西晉前十年間,大大小小內附的外族勢力就達三十多支。
這些人都不是吃素的,軍民不分是他們的一大特點。和平時期放羊打獵,戰爭生穿上盔甲就能上戰場,只是獵物換了而已。即便如此,也沒有哪一支能和zhongyangzhèngfǔ對抗,但三十多支隊伍同時撂挑子呢?
西晉當時正忙著打孫吳,自然沒有多少jīng力研究這些事情,加之司馬炎執政初期的懷柔政策以及糟糕的國民經濟,各部族的內遷水到渠成。
《左傳》里有句話: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儘管從今天看來,這三十多個部族都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皆為我族,但從歷史後來的展來看,此言一語中的。沒能處理好和異族的關係,這是司馬炎帝王生涯一筆不濃不重的敗筆(因為還有更敗的)。
時間進入公元28o年,這也是司馬炎執政生涯的分水嶺:前期英明,後期昏聵。
暫時解決了內憂,司馬炎心情不錯,加之吳地終於出現了久違的人才斷層,千載難逢的大好時機就擺在眼前,是時候處理一下內患了。
一想到這個司馬炎就熱血澎湃激情不已。盼星星盼月亮終於等到這一天了!無須再等!
吳國自孫權死後就一直以勻加運動走下坡路。
先簡單介紹一下孫權的後繼者們:
孫亮,孫權第七子,吳國第二任皇帝,聰明人,圖謀殺掉權臣孫琳,未果,被廢。
孫休,孫權第六子,吳國第三任皇帝,守成之君,殺孫琳。好文,武功無建樹。
孫皓,孫和(被孫權廢掉太子位),末任皇帝,敗家子。亡國君。
以上便是孫權後來的吳國三位皇帝。孫堅活了37歲(155-191),孫策26歲(175-2oo),孫亮18歲(243-26o),孫休3o歲(235-264),孫皓43歲(242-284)。只有孫權一人長壽,活過了7o歲(182-252)。
吳國君主,竟如此短命,其中更不乏明君,悲哀!江東自古英雄出少年,今天看來,應該加上一句:少年英雄多薄命!
孫權之後,更無一人能扛起「吳」這面大旗。此時的吳國在孫皓的帶領下,已如一盤散沙,昏昏然氣數將盡。
孫氏一族的江山傳到孫皓這輩,徹底斷了念想。6凱269年病逝,6亢(6遜次子)274年病逝,吳國幾乎沒了可用之將。孫皓在位15年(254-28o)間,就做了一件事:大赦。改元,大赦;兵敗,大赦;災禍,大赦;天災兵敗大赦,求老天保佑,這本無可厚非。可封王大赦就不對了(天璽四年net,立中山,代等十一王,大赦。《三國志》
三嗣主轉)。據查,孫皓共大赦14次之多。
筆者竊以為,吳地當時的治安情況肯定不咋地,要知道,大赦的對象可不是安民。監獄里那些窮凶極惡的小偷匪徒被一批批放出來,其中不乏干回老本行的。
司馬炎之前的分化瓦解政策也起了很大作用,兩國接壤的地方有不少山地,兩邊的將領時不時帶幾個人打點野味。去得多了,難免越過國境線。有時,被吳將打傷的獵物會跑進西晉的地盤,這時,晉將會把獵物歸還到吳軍大營。
如果你是吳國將士,看到面前本不屬於自己的獵物,你會怎麼想?
攻打吳地,統一全國的時機已經成熟。
關於這場戰爭,沒什麼好說的。
公元279年十一月,司馬炎拜賈充為大都督,基本按照羊枯生前制定的作戰計劃進行:兵分六路,司馬柚自下邳向塗中(今安徽滁州)進軍;王渾出江西;王戎打武昌;胡奮出夏口;杜預打江陵;王睿和唐彬自蜀地順流而下。
提到這套作戰方案,就不得不提一個人,羊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