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北魏漢化

九、北魏漢化

()九、北魏漢化

白rì光天無不曜,江左一隅獨未照。——北魏孝文帝傳世佳句(我的文治武功如同白rì的太陽那樣明亮、耀眼,偏偏是江南一帶南齊政權的百姓還享受不到這種恩澤。)

我們再回到歷史大事件的展進程中來,公元493年,北魏皇帝既後來謚號為孝文帝的拓跋宏決定漢化遷都。

拓跋宏的父親獻文帝信仰佛教,對政治極其厭惡,總是想脫俗世,去修身養xìng。所以,公元471年,拓跋宏才5歲的時候,獻文帝就把皇位讓給了他。孝文帝拓跋宏是北魏獻文帝拓跋弘的長子,北魏的第7位國君。

年幼的拓跋宏由祖母撫養。所以在471年至49o年的2o年間,政權一直由太皇太后馮氏把持。馮太后對拓跋宏一直存有戒心,拓跋宏聰慧早熟,馮太后擔心他長大後會對自己不利,所以並不喜歡他。有一次,她聽信讒言,杖罰了幼小的拓跋宏。又有一次,馮太后在大冷天里,把穿著單衣的小皇帝關在一間空屋子之中,3天不給飯吃,還打算廢掉他。後來因為大臣穆泰的勸阻,拓跋宏才保住了皇位。拓跋宏3歲時生母就被賜死,所以一直都不知自己的親生母親是誰。他生xìng孝順,因為從小就跟著馮太后,就一直把馮太后當親生母親一樣。所以,雖然馮太后對他並不很疼愛,但是拓跋宏卻真可以算是馮太后的孝孫,即使被責罰也毫無怨言。

公元493年,《資治通鑒》記載:魏主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風沙常起,將遷都洛陽;恐群臣不從,乃議大舉伐齊,yù以脅眾。齋於明堂左個,使太常卿王諶筮之,遇《革》,帝曰:「『湯、武革命,應乎天而順乎人。』吉孰大焉!」群臣莫敢言。尚書任城王澄曰:「陛下奕葉重光,帝有中土;今出師以征未服,而得湯、武革命之象,未為全吉也。」帝厲聲曰:「繇云:『大人虎變』,何言不吉!」澄曰:「陛下龍興已久,何得今乃虎變!」帝作sè曰:「社稷我之社稷,任城yù沮眾邪!」澄曰:「社稷雖為陛下之有,臣為社稷之臣,安可知危而不言!」帝久之乃解,曰:「各言其志,夫亦何傷!」

魏孝文帝因為平城氣候寒冷,夏季六月時還在下雪,而且經常狂風大作,飛沙漫天,所以,準備把京都遷到洛陽。但他又擔心文武官員們不同意,於是,提議大規模進攻南齊,打算以這種名義脅迫大家。在明堂南廂東邊的偏殿齋戒之後,讓太常卿王諶占卜,得到「革卦」,孝文帝說:「『商湯王和周武王進行變革,是適應上天之命,順應百姓之心的。』沒有比這更吉祥的了。」文武官員沒有人敢說什麼。尚書、任城王拓跋澄說:「陛下繼承幾代累積下來的大業,並使之揚光大,擁有了中原土地,而如今卻要討伐還沒有臣服的對象,在這時得到了商湯王和周武王變革的象辭,恐怕這並不全是吉利。」孝文帝立刻嚴厲地說:「繇辭說:『大人務必實施老虎一樣的變革』,你為什麼要說這不吉利呢?」拓跋澄說:「陛下作為飛龍興起已經很久了,怎麼到今天又實施如同老虎一樣的變革?」孝文帝立刻怒說:「國家,是我的國家,任城王打算要阻止大家嗎?」拓跋澄說:「國家雖然是陛下所有,而我是國家的臣屬,怎麼可以明知危險而不說出來呢?」孝文帝過了很長時間才緩和了氣sè,說:「每個人都該說出自己的看法,這又有什麼關係!」

《資治通鑒》記載:既還宮,召澄入見,逆謂之曰:「響者《革卦》,今當更與卿論之。明堂之忿,恐人人競言,沮我大計,故以聲sè怖文武耳。想識朕意。」因屏人謂澄曰:「今rì之舉,誠為不易。但國家興自朔土,徙居平城;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今將移風易俗,其道誠難,朕yù因此遷宅中原,卿以為何如?」澄曰:「陛下yù卜宅中土以經略四海,此周、漢所以興隆也。」帝曰:「北人習常戀故,必將驚擾,奈何?」澄曰:「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陛下斷自聖心,彼亦何所能為!」帝曰:「任城,吾之子房也!」

孝文帝回到皇官,立刻召見拓跋澄,劈頭就說:「剛才關於『革卦』的事,現在要進一步和你討論一下。在明堂上,我之所以大脾氣,是因為害怕大家爭先恐後地言,破壞了我一個大的決策,所以,我就聲sè俱厲,以此嚇唬那些文武官員罷了。我想,你會了解朕的用心。」於是命令左右侍從退下,對拓跋澄說:「今天我所要做的這件事,確實是很不容易的。我們國家是在北方疆土上建立起來的,後來又遷都到平城。但是,平城只是用武力開疆拓土的地方,而不宜進行治理教化。現在,我打算進行改變風俗習慣的重大變革,這條路走起來確實困難,朕只是想利用大軍南下征伐的聲勢,將京都遷到中原,你認為怎麼樣?」拓跋澄說:「陛下您打算把京都遷到中原,用以擴大疆土,征服四海,這一想法也正是以前周王朝和漢王朝興盛不衰的原因。」孝文帝說:「北方人習慣留戀於舊有的生活方式,那時,他們一定會驚恐sao動起來,怎麼辦?」拓跋澄回答說:「不平凡的事,原來就不是平凡的人所能做得了的。陛下的決斷,是出自您聖明的內心,他們又能有什麼辦法呢?」孝文帝高興地說:「任城王真是我的張子房呀!」

《資治通鑒》記載:七月,戊子,魏中外戒嚴,露布及移書,稱當南伐。詔揚、徐州民丁,廣設召募以備之。

七月初十,北魏實行戒嚴管制,表正式文告,並將文告轉交各地,宣稱要南伐。齊武帝立刻下詔,動揚州、徐州男子入伍,同時在各地大肆徵兵買馬,用以防備北魏大軍的入侵。

《資治通鑒》記載:魏主自平城至洛陽,霖雨不止。丙子,詔諸軍前。丁丑,帝戎服,執鞭乘馬而出。群臣稽顙於馬前。帝曰:「廟算已定,大軍將進,諸公更yù何去?」尚書李沖等曰:「今者之舉,天下所不願,唯陛下yù之;臣不知陛下獨行,竟何之也!臣等有其意而無其辭,敢以死請!」帝大怒曰:「吾方經營天下,期於混壹,而卿等儒生,屢疑大計;斧鉞有常,卿勿復言!」策馬將出,於是安定王休等並殷勤泣諫。帝乃諭群臣曰:「今者興不小,動而無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yù南遷中土;苟不南伐,當遷都於此,王公以為何如?yù遷者左,不yù者右。」南安王楨進曰:「『成大功者不謀於眾。』今陛下苟輟南伐之謀,遷都洛邑,此臣等之願,蒼生之幸也。」群臣皆呼萬歲。時舊人雖不願內徙,而憚於南伐,無敢言者;遂定遷都之計。

孝文帝從平城出,直到抵達洛陽,天一直下雨,沒有停過,丙子(二十八rì),詔令各路大軍繼續向南進。丁丑(二十九rì),孝文帝身穿戰服,手持馬鞭,騎馬出。文武官員趕緊攔住馬頭,不斷叩拜。孝文帝說:「作戰計劃已經決定,各路大軍將要繼續前進,你們還想要說什麼呢?」尚書李沖等人說:「我們現在的行動,全國上下都不願意,只有陛下一個人想實現它。臣不知道陛下一個人走,將要到什麼地方去。我們有一心報國效忠皇上的心愿,卻無法表達出來,只好冒死向陛下請求。」孝文帝勃然大怒,說:「我現在正要征服外邦,希望統一天下,治理國家,可你們這些文弱書生,卻多次懷疑這一重大決策。殺人用的斧鉞有它們使用的地方,你們不要再多說什麼!」說完,又縱馬要走,這時,安定王拓跋休等人一齊來好言勸諫,流淚阻止。孝文帝又告訴大家說:「這一次,我們出動軍隊的規模不小,出動而沒有什麼成就,我們將來拿什麼讓後人看?朕世世代代居住在幽朔,一直想要南遷到中原。如果我們不再向南征伐,那麼,我們就應該把京都遷到這裡,你們認為這樣做怎麼樣?同意遷都的人站在左邊,不同意遷都的人站在右邊。」南安王拓跋楨靠近孝文帝說:「『干成大事業的人,並不向眾人徵詢意見。』如今,陛下如果放棄向南征伐的計劃,將京都遷到洛邑,這正是我們所希望的,是老百姓的幸運。」文武百官都高呼萬歲。當時,鮮卑人雖然不願意向南遷移,但是又害怕再向南征伐,所以,也就沒有人敢說些什麼。北魏的遷都大計,於是確定了下來。

北魏遷都后,實行漢制與移風易俗

一、易服裝:鮮卑貴族一律改穿漢裝。

二、講漢語:孝文帝宣布以漢語為「正音」,稱鮮卑語為「北語」,要求朝臣「斷諸北語,一從正音」。

三、改漢姓:定門第等級。孝文帝下詔,將鮮卑人原有的姓氏改為漢姓。他還參照漢族門閥制度的做法,來確定鮮卑貴族的門第高下,並按照門第高低來選拔人才,任命官吏。

四、通婚姻:孝文帝提倡鮮卑人與漢人通婚,通過這種政治聯姻把兩族統治者的利益和命運緊密聯在一起,以鞏固統治。

五、改籍貫:凡已遷到洛陽的鮮卑人,一律以洛陽為原籍。目的:進一步學習和採納漢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進鮮卑族貴族積極接受漢族文化。作用:促進了鮮卑人對漢族文化的認同,爭取到漢族地主的支持,有力地推動了政權向漢族王朝統治模式轉化。

當年拓跋宏遷都改革漢化是基於以下的原因:

第一,與傾慕漢族文化有關。孝文帝拓跋宏受過良好的漢文化教育,對漢民族的文化極其崇拜。他從小由其祖母馮太后撫養,馮太后是漢族人,知書達理,聰明果斷,曾執掌北魏大權二十多年,她參照漢族的文化制度,頒布了許多重要的改革措施。孝文帝在她的熏陶下,成長為漢文化忠實的推行者。孝文帝說過:「此間(指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風易俗,信為甚難。」(《魏書·任城王傳》),這段話清晰表明:為了向先進的漢文化學習,改變本民族的落後面貌,就必須遷都到漢族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去,而洛陽是中國文化比較集中的地方。遷都以後,孝文帝推行了一系列的漢化政策,可見孝文帝是多麼地傾慕漢族文化。

第二,統治中原的需要。孝文帝是一個有作為的政治家,他不願僅僅做「夷狄」君王,還要做中國人的君王。要想做中國人的君王,自然要把國都放在中國正統的國都所在地更名正言順。孝文帝曾說:「國家興自北土,移居平城,此間用武之地,非可文治……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茲大舉,光宅中原。」(《魏書·任城王傳》)這表明孝文帝遷都洛陽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北魏都城平城位置偏北,不利於對廣大中原地區的統治。他關於「帝宅」、「王里」的說法,說明他要通過遷都洛陽以獲得漢族地主認可的正統地位。另外,孝文帝在遷都洛陽以後,連年對南齊用兵,直到卒於南征的軍事行動中,可見孝文帝還希望通過遷都洛陽達到統一全國的目的。

第三,解決糧食供給問題。平城偏北地寒,糧食產量非常有限。當時有人作《悲平城》詩:「悲平城,驅馬入方中,yīn山常晦雪,荒松無罷風。」後來,作為京城的平城人口rì益增多,官吏隊伍逐漸龐大,糧食供給問題凸顯出來。當時平城沒有水6漕運,交通極不達,從關內運糧到平城,不僅費時費力消耗多,成本也極其昂貴。而洛陽處於北方的中心地帶,平原地區,交通便利,遷都洛陽就解決了最根本的糧食問題。

第四,地理環境的影響。平城(今山西大同東北)地處偏北,地形多山,氣候乾旱,氣溫偏低,不利於農作物的生長,自然條件制約著北魏經濟的進一步展。洛陽地處黃河中下游西岸,卧居中原,山川縱橫,素有「九州暖地」之稱,四季分明,氣候宜人,自古以來是兵家必爭之地,也自然成了古代帝王理想的建都場所。曾是東周、東漢、曹魏等朝代的都城。孝文帝遷都洛陽真乃明智之舉,也是歷史展的必然結果。

第五,減小改革阻力。平城有強大的保守勢力,是改革的巨大阻礙。遷都洛陽有利於減小改革阻力,保證改革的順利進行。孝文帝遷都洛陽的舉措,不僅展現了一代帝王的雄才大略,其結果使洛陽在曹魏、西晉之後再度繁華、輝煌。孝文帝還是一位卓越的少數民族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當然,北魏漢化僅限於中原一帶,平城及北魏北方六鎮仍是胡族的風俗,有史學家說就因為北魏遷都,導致北方六鎮越來越不被重視,才在遷都三十年後爆了六鎮大起義,國力rì漸衰弱,導致最後亡國。

火林鵬雲曰:若北魏不漢化,繼續處於北有柔然國、南有南朝漢族政權的兩面夾攻中,胡漢矛盾繼續尖銳突出,北魏恐怕很難再熬上五十多年,說不定被陳慶之北伐就將其滅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白袍軍神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白袍軍神
上一章下一章

九、北魏漢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