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軍的編製(師)

國民黨軍的編製(師)

國民黨軍的編製(師)

在1925年之前,中國的軍隊編製除了奉系曾經用過以軍-旅-團編製編組,晉系的編製

為師下轄一個旅又一個團外,其他的都是師下轄二旅四團的編製。

國民黨軍在黃埔建軍之後,師法蘇聯,改行為三三制編製,即師轄三團,團轄三營,在

編製上大致一師為55oo人,在北伐的八個軍中,除第七軍是承襲護法軍的編製,下轄

九個旅(即1旅2團,1團4營,1營3連),且只設旅部,到戰時成立第*路指揮部來

統轄幾個旅外,其餘均為三三制編製;而後收編的各路軍隊也多採用三三制編製。

而到了北伐結束后,一方面蔣介石出於「削藩」的目的,另一方面,據統計,中國當時

的軍隊數已達2oo萬之多,因此、決定裁軍,將全國的軍隊裁減為5o個師。

當時的編製為廢除軍編製,師下轄三個旅(部分師為二個旅),旅下轄二至三個團。

而後,在193o年,又推出了所謂的「民國19年6軍暫行編製表」將國民黨軍的編製編

為三種:1、甲種師,二旅六團制,2、乙種師、三旅六團制,3、丙種師、二旅四團

制,蔣介石的嫡系部隊一方面都編為甲種師,另一方面又以dú1ì旅,補充旅的名義擴

編部隊,基本上都成為了三旅九團的編製。如第11師最早的編成是三旅六團的編製,

番號為31、32、33旅。3個旅長分別為桂永清、殷繩祖、余仲麟。而後將33旅的旅

部撤銷,編為31、32兩個旅總計六個團;

而後又編了個dú1ì旅,3個旅長分別為李默庵、蕭乾、李明。再如第1師,系由第1軍

的第2師,22師與魯軍張克瑤33軍的1個師合編而成,為三旅九團編製,當時胡宗南的

22師編為第2旅,后調整為二旅六團制時,編為第1旅,把作為雜牌的魯軍張克瑤部裁

編為兩個dú1ì團,到中原大戰時又擴編為dú1ì旅,在追擊紅軍至甘肅后,又編成了1個

補充旅,此時第1師轄4個旅12個團。而嫡系各師的dú1ì旅,補充旅在1931-1934年間

又大多擴編為師。

到1932年6月,國民黨又推出了「民國21年6軍暫行編製表」當時準備將所有的國民

黨軍均編成二旅四團制的整編編製,但因為圍剿紅軍與淞滬「一一二八抗戰」之故,

只有87,88等少數幾個師編為此種編製。

在1933年,國民黨軍根據與紅軍作戰所得出的經驗,感到以前的編製太大,在與紅軍

作戰中很不靈活。於是又推出了「民國22年剿匪軍編製」該編製分為三種,甲種為

二旅五團制,除了師轄二個旅,旅下轄二個團,師再直轄一個dú1ì團或補充團,乙種為

二旅四團制,即師轄二個旅,旅轄二個團,丙種為三團制,師不轄旅,直接轄三個團。

東北區(八個軍二十三個師):

新編一軍(孫立人)五十師、新編三十師、新編三十八師

新編六軍(廖耀湘)十四師、二o七師、新編二十七師

五十二師(趙公民)二師、二十五師、一九五師

七十一軍(陳明仁)八十七師、八十八師、九十一師

六十軍(曾澤生)一八二師、暫編二十一師

十三軍(石覺)四師、五十四師、八十九師

九十三軍(盧浚泉)暫編十八師、暫編二十師、暫編二十二師

五十三軍(周福成)一一六師、一三o師、榮譽二師(53軍是47年夏季攻勢過後,從越南調到東北的。)

晉察冀區(六個軍十九個師):

九十四軍(牟延芳)五師、四十三師、一二一師

九十二軍(候境如)二十一師、五十六師、一四二師

十六軍(李正光)二十二師、九十四師、七十一師

三軍(羅歷戎)七師、三十二師

六十二(黃濤)九十五師、一五一師、一五七師

東北廷進軍(馬占山)新騎四師、新騎五師、新編六師、暫編三十八師、二o八師

中原區(四個軍十二個師):

七十二軍(傅翼)三十四、新編十三師、新編十五師

六十六軍(宋瑞珂)十三師、一八五師、一九九師

七十五軍(柳際明)六師、十六師

十五軍(武延麟)六十四師、一三五師、一七四師、一o二師

晉綏區(八個軍二十個師):

十九軍(楊愛源)六十八、暫編三十七師、新編四十師

四十三軍(楚溪net)七十師、一三九師、一四九師

三十三軍(趙承綬)七十一師、暫編四十六師

三十四軍(孫楚)七十三師、暫編四十四師、暫編四十五師

六十一軍(王靖國)六十六師、六十九師、七十二師

三十五軍(魯英麟)一o一師、新編三十一師、新編三十二師

暫編三軍(袁慶榮)暫編十一師、暫編十七師

六十七軍新編二十六師

晉冀魯豫區(十四個軍三十六個師):

一軍(羅列)七十八師、一六七師

二十七(王應遵)三十一師、四十七師、四十九師

三十軍(魯崇義)二十七師、三十師、六十七師

三十二軍(唐永良)一三九師、一四一師

四十軍(李正清)三十九師、一o六師

八十五軍(吳紹周)二十三師、一一o師

四十七軍(陳鼎勛)一二五師、一二七師

四十一軍(陳宗進)一o四師、一二二師、一二四師

十軍(趙錫田)三師、二十師

五十五(曹福林)二十九師、七十四師、一八一師

六十八軍(劉汝珍)八十一師、一一九師、一四三師

十八軍(胡璉)十一師、十八師、一一八師

八十八軍(方先覺)六十二師、新編二十一師

三十八軍(張耀明)十七師、五十五師、一七七師、五十三師

華中、華東(二十三個軍六十二個師):

十二軍(霍守義)一一一師、一一二師、新編三十六師

九十六軍(陳金城)暫編十四師、暫編十五師

七十三軍(韓浚)十五師、七十七師、一九三師

八軍(李彌)一o三師、一六六師、榮譽一師

五十四軍(闕漢騫)八師、三十六師、一九八師

五十九軍(劉振三)三十八師、一八o師

七十七軍(王長海)三十七師、一三二師

九十七軍(王毓文)三十三師、八十二師、新編二十九師

五十一軍(周毓英)一一三師、一一四師

二十六軍(馬勵武)四十一師、四十四師、一六九師

二十八軍(李良榮)五十二師、八十師、一九二師

九十八軍(段霖茂)預備三十師、預備十師、一一七師

五十八(魯道源)一八三師、新編十師、新編十一師

七軍(鍾紀)一七一師、一七二師

九十九軍(梁漢民)六十師、九十二師、九十九師

五軍(邱清泉)四十五師、九十六師、二oo師

七十四軍(張靈甫)五十一師、五十七師、五十八師

二十五軍(陳士章)四十師、一o八師、一四八師

六十五軍(李振)一五四師、一六o師、一八七師

二十一軍(劉雨卿)一四五師、一四六師、新編七師

四十九軍(王鐵漢)二十六師、七十五師、一o五師

一oo軍(李天霞)十九師、六十三師

四十八軍(蘇祖馨)一三八師、一七六師

陝甘寧及川陝區(八個軍二十四個師):

十七軍(何文鼎)十二師、四十八師、八十四師

七十六軍(廖昂)二十四師、一四四師

九十軍(嚴明)六十一師師

三十六軍(鍾松)二十八師、一二三師、一六五師

二十二軍(左世允)八十六師、新編十一師

十一軍(馬敦靜)一六八師、暫編九、暫編三十一師

八十一軍(馬鴻賓)三十五師、暫編六十師

十四軍(羅廣文)十師、八十三師

另有暫不知歸屬的一師、二o六師、騎兵七師、騎兵九師新編一師、暫編九師

華南區(三個軍九個師):

四十六軍(韓煉成)一七五師、一八八師、新編十九師

六十四軍(張池)一三一師、一五四師、一五六師

六十三軍(張端貴)一五二師、一五三師、一八六師

從一些資料來看,當時是前後兩種編製並存。如第四次圍剿zhongyang蘇區時,第18軍所屬

的11師為二旅六團制,而52,59兩個師則為二旅五團制,在這三個師被紅軍殲滅后,又

將11,14,43這三個師一分為二,分別編出67,94,97三個師,以上6個師均為三團制,再

如第1師在西北直到1936年6月仍為4個旅12個團。但以上編製僅實行於國民黨zhongyang

直轄地區與湖南,山東,陝西等地區,有不少地方實力派的部隊的編製是自成一系,如

桂係為二二制編製,軍轄二師,師轄二旅,旅轄二團,川軍則自行編組,混亂不堪,滇軍

則是總部轄旅,旅轄二團,東北軍在九一八之前為軍-旅制,旅轄三團,到長城抗戰後

改為軍-師制,師轄三團.晉系雖有軍師編製,但其作戰與補給的單位是旅。

到了1936年,由於rì寇謀我rì甚,國民黨不得不進行抗戰的準備工作,便開始整軍,整

軍的編製分為兩種:1935年整理師編製與1936年調整師編製,打算在3-4年時間內整

編6o個甲種調整師,與6o個乙種整理師。

甲種調整師編製為師轄二個旅四個步兵團,一個騎兵團,一個炮兵團,工兵、輜重各

一營,特務、衛生、通訊各一連,計有13854人,馬35o8匹,步槍6127支,輕機槍254挺,

重機槍75挺,迫擊炮24門,步兵炮24門,野戰炮36門,但到抗戰爆為止,只有2o個師

被編製為調整師,其中僅教導總隊達到了該編製,其餘部隊為每師1萬1千人,步騎槍

38oo支,輕重機槍328挺,各種火炮與迫擊炮共計46門,擲彈筒43個。

乙種整理師編製為兩旅四團制。師有山炮營,裝備卜福斯75毫米山炮12門;戰防炮

連,裝備奧地利百祿式47毫米戰防炮4門;及工兵營、特務營、通訊連、騎兵連、

野戰醫院各一個。旅直轄部隊為迫擊炮連、(12o毫米炮4門)、工兵連、特務連、

通訊排、衛生隊等等各一個。團有4~6門81迫擊炮,營有6挺重機槍,每連一個擲彈

筒。每班一挺輕機槍,每師約1萬多人。雖然編製了5o個師,但也只有部分部隊達到

此標準。

大致上,在抗戰爆時,國民黨軍共擁有步兵182個師又46個dú1ì旅,騎兵9個師又6個

旅,炮兵4個旅又2o個dú1ì團,計17o余萬人。到武漢戰役結束后,1939年初,國民黨軍

又將編製一律改為軍轄兩至三師,師轄三團,團轄三營的三三制編製,到1944年初,國

民黨軍在編製上擁有正規軍步騎兵124個軍,354個師,31個旅,112個dú1ì團,非正規

軍351個游擊縱隊及保安團,兵力總計為65o萬人。

但由於國民黨軍在敵後戰場及豫湘桂戰役中的失利,在抗戰勝利時,國民黨軍己下降

到了正規軍12o個軍,34o多個師,加上非正規軍,特種兵與後勤單位等,計59o余萬人,

但這是在花名冊上的數字,實際上,由於國民黨軍一貫的吃空額,虛報人數等原因,國

民黨軍當時的真實數字為4oo余萬人,再加上收編的近百萬偽軍及敵後游雜武裝,總

計抗戰勝利時,國民黨軍約有5oo萬人左右。

當時,國民黨軍除少數單位外,多數師只有5ooo-6ooo人,但卻照8ooo-9ooo人領餉,97

軍只有1萬3千人,戰鬥兵不足7千,卻虛報為有2萬人,再如晉軍,在抗戰時期人數不

過1o萬,閻錫山卻按18萬人向netg領餉。湯恩伯部,每軍公開以15oo-2ooo人的空額

軍餉上交總部,連以廉潔自許的陳誠,所屬部隊也准許一個連可吃三個空額。蔣介石

有鑒於此,便於抗戰勝利後進行整軍,到1945年底,將正規軍縮編為89個軍,253個步

兵師,2個騎兵軍,13個騎兵師。

1946年,經國共和談雙方商定,對全**隊進行整編,把原來的軍整編成含有步兵旅

建制的整編師,總兵力約減少1/5,而戰鬥單位兵員比以前充實。從1946年3月起,

國民黨軍即將軍隊分期進行整編,其主要內容為:將集團軍改編為整編軍,軍改為整

編師,師改為整編旅,旅將原轄的三個團改為二個團,原計劃在46年7月完成,但是因

內戰爆,隴海線以北的部隊未完成整編。

我曾見到一份朱繼團寫的《國民黨軍與整編師對照表》,大體上正確,但有一些錯誤

的地方,

現一一列舉如下:

1,國民黨軍在編製整編師時,並非是從1到9o一一編入,而是沒有整編67、84、86、

87、89這5個師,朱繼團說什麼整67師準備由5軍和18軍各抽一個旅編成,整84師,由

吳化文部偽軍新編,整86師由新1軍,整87師由新6軍一部+偽軍編成,不對,新1軍編

為整5o師,新6軍編為整14師,並非把新1軍和新6軍拆開分編,也無將5a和18a各抽一

個旅編成整67師之事,吳化文部也不是一開始就確定編為整84師,這幾個番號均不存

在,其實,當時在國民黨軍中,zhongyang系部隊已佔有絕對優勢,大體上,zhongyang軍嫡系與中

央化部隊約佔一半,加上依附於zhongyang軍的雜牌軍,約佔國民黨軍隊的2/3,其他地方實

力派軍隊只佔1/3,在國民黨軍內部,已無人能挑戰蔣介石,而對\*\*\*武裝,國民黨

對其甚為輕視,認為可以在一年內擊敗之,而且當時國民黨的財政支出有很大的赤字,

軍費開支占當時國民黨財政支出的大半,因此,陳誠等人擬定了一份方案,決定在剿

共戰爭大體結束后,將國民黨軍削減為5o-6o個師,在這種情況下,國民黨怎麼可能會

再擴充軍隊呢?而吳化文部是偽軍,當時按陳誠等人的設想,偽軍先暫時編為地方保

安部隊,待剿共戰爭大體結束后都要裁撤,而後,因剿共戰局敗壞,便將偽軍編為暫編

各師,但因吳化文作戰賣力,才編為整84師。

2,並不是47年把新建的23軍改為整2師,而是將整45師改為整2師,整45師由96軍編

成,96軍並不是抗戰最後期建立的,其前身原為東北軍系統之騎兵第二軍,轄暫12師、

暫14師、暫15師。在編為整編45師后,番號分別改為211旅、212旅、213旅,在濰縣

戰役中,師部與212旅被殲,而後將整45師改為整2師,晏子風任師長,整2師在濟南戰

役被殲后,又以新兵與逃脫人員重建,番號改為23軍,

3,整5師已完成了改編,不是「未全部完成,很快就恢復了傳統的5a番號」,但它是

在1947年改編的,之所以說它未全部完成改編,是因為:原整編師的編製為一個旅轄

二個團,但在內戰中,國民黨軍現這種編製不利於作戰,便改為旅轄三個團,因此,

在1947年改編的整編師均只改了個番號,另外,整編74師在孟良崮被殲后,以留在後

方的3個補充團和1個榴彈炮營重建,那3個團就是整編74師為了把二團制旅改為三團

制旅所組建的,大約到1948年初,國民黨軍的整編師均改為三團制旅,另外出於虛張

聲勢的考慮,整21師在赴台平息「二二八事件」時曾將番號改為21軍。

4、榆林鄧寶珊、四川劉文輝與山西方面並沒有不接受老蔣整編,拒絕執行整編方

案,繼續保持軍的番號,劉文輝的24軍已改編為整24師,榆林鄧寶珊與山西方面之所

以沒有改編是因為,他們的軍隊在隴海線以北,未完成整編。

5,當內戰爆時,國民黨軍計有86個整編師及軍,245個師及旅,其中有已被改編的為

56個整編師,147個旅,另有3o個軍,98個師尚未改編,其中馬步芳部騎兵第5軍原定為

須裁撤部隊,但卻保留了下來,只是下屬的騎兵師改編為了騎兵旅,而後,國民黨軍又

改編了12個整編師,使整編師達到68個,到1948年2月,總計國民黨軍有整編師及軍

1o4個,整編旅及師279個。到1948年7月,國民黨軍又取消整編師、整編旅的番號。

恢復了軍、師番號,每軍以三萬五千人定編,實行三三制,軍轄三個師,師轄三個

團;這種編製以後一直用到內戰結束。

在1925年之前,中國的軍隊編製除了奉系曾經用過以軍-旅-團編製編組,晉系的編製

為師下轄一個旅又一個團外,其他的都是師下轄二旅四團的編製。

國民黨軍在黃埔建軍之後,師法蘇聯,改行為三三制編製,即師轄三團,團轄三營,在

編製上大致一師為55oo人,在北伐的八個軍中,除第七軍是承襲護法軍的編製,下轄

九個旅(即1旅2團,1團4營,1營3連),且只設旅部,到戰時成立第*路指揮部來

統轄幾個旅外,其餘均為三三制編製;而後收編的各路軍隊也多採用三三制編製。

而到了北伐結束后,一方面蔣介石出於「削藩」的目的,另一方面,據統計,中國當時

的軍隊數已達2oo萬之多,因此、決定裁軍,將全國的軍隊裁減為5o個師。

當時的編製為廢除軍編製,師下轄三個旅(部分師為二個旅),旅下轄二至三個團。

而後,在193o年,又推出了所謂的「民國19年6軍暫行編製表」將國民黨軍的編製編

為三種:1、甲種師,二旅六團制,2、乙種師、三旅六團制,3、丙種師、二旅四團

制,蔣介石的嫡系部隊一方面都編為甲種師,另一方面又以dú1ì旅,補充旅的名義擴

編部隊,基本上都成為了三旅九團的編製。如第11師最早的編成是三旅六團的編製,

番號為31、32、33旅。3個旅長分別為桂永清、殷繩祖、余仲麟。而後將33旅的旅

部撤銷,編為31、32兩個旅總計六個團;

而後又編了個dú1ì旅,3個旅長分別為李默庵、蕭乾、李明。再如第1師,系由第1軍

的第2師,22師與魯軍張克瑤33軍的1個師合編而成,為三旅九團編製,當時胡宗南的

22師編為第2旅,后調整為二旅六團制時,編為第1旅,把作為雜牌的魯軍張克瑤部裁

編為兩個dú1ì團,到中原大戰時又擴編為dú1ì旅,在追擊紅軍至甘肅后,又編成了1個

補充旅,此時第1師轄4個旅12個團。而嫡系各師的dú1ì旅,補充旅在1931-1934年間

又大多擴編為師。

到1932年6月,國民黨又推出了「民國21年6軍暫行編製表」當時準備將所有的國民

黨軍均編成二旅四團制的整編編製,但因為圍剿紅軍與淞滬「一一二八抗戰」之故,

只有87,88等少數幾個師編為此種編製。

在1933年,國民黨軍根據與紅軍作戰所得出的經驗,感到以前的編製太大,在與紅軍

作戰中很不靈活。於是又推出了「民國22年剿匪軍編製」該編製分為三種,甲種為

二旅五團制,除了師轄二個旅,旅下轄二個團,師再直轄一個dú1ì團或補充團,乙種為

二旅四團制,即師轄二個旅,旅轄二個團,丙種為三團制,師不轄旅,直接轄三個團。

從一些資料來看,當時是前後兩種編製並存。如第四次圍剿zhongyang蘇區時,第18軍所屬

的11師為二旅六團制,而52,59兩個師則為二旅五團制,在這三個師被紅軍殲滅后,又

將11,14,43這三個師一分為二,分別編出67,94,97三個師,以上6個師均為三團制,再

如第1師在西北直到1936年6月仍為4個旅12個團。但以上編製僅實行於國民黨zhongyang

直轄地區與湖南,山東,陝西等地區,有不少地方實力派的部隊的編製是自成一系,如

桂係為二二制編製,軍轄二師,師轄二旅,旅轄二團,川軍則自行編組,混亂不堪,滇軍

則是總部轄旅,旅轄二團,東北軍在九一八之前為軍-旅制,旅轄三團,到長城抗戰後

改為軍-師制,師轄三團.晉系雖有軍師編製,但其作戰與補給的單位是旅。

軍:國民黨的軍由於派系複雜(有嫡系、半嫡系、和旁系)所以大小也不盡一樣,最多的時侯一個軍有五六個師,統一編號之後,國民黨的軍通常都是二到三個師。特殊的也有一個師或四個師的。由於國民黨軍的各師歸屬不固定,經常以師為單位調歸其他軍管轄。軍的最高長官不用說都知道叫軍長。

路軍:又稱「路」,本是作戰中臨時編組的戰役、戰術指揮層次,一般在戰後即取消。但是,國民黨軍在十年內戰中卻沒有取消,而是把他作為一級正常的指揮層次保留下來,準備代替軍這一層,但是由於派系複雜,也沒能全部變成路軍。國民黨的路,從職務級別上來看,路軍下轄的部隊中有建制軍的部隊,應該是大于軍的。但多數的路下轄部隊只有師而沒有軍,這樣路又相當于軍。個別的路根本沒有作戰部隊,是一個空架子,這時的級別就不好比了。在路軍中,我們比較了解的有19路軍抗戰,國共統編時**的軍隊剛開始的時候是第8路軍。路軍的最高長官稱總指揮。

軍團:國民黨軍在抗rì戰爭初期使用的一種作戰指揮層次,介於集團軍和軍之間,相當於路軍,它部分代替了軍的職能。啟用於1937年9月,至1939年初除暫保留了劉文輝之第5軍團外,其餘全部取消(第5軍團不久后也取消了)。必須一提的是,在第二次北伐時,國民黨zhongyang軍系統的部隊曾使用過軍團這一形式,但其編製比較大,相當於抗rì戰爭時期的集團軍。軍團的最高指揮官稱軍團長。

集團軍:國民黨軍在北伐時曾使用過集團軍的形式,但那時的集團軍與抗rì戰爭時期的集團軍不同。北伐時的集團軍是按當時的大派系劃分的,共編了四個集團軍,其中第1是zhongyang軍(蔣)系,第2是西北軍(馮)系,第3是晉閻軍(閻)系,第4是桂(李)系軍。抗rì戰爭的集團軍是介於戰區和軍之間的戰役兵團指揮機構,一般是轄2個軍(劉建緒的第1o集團軍)至3個軍(顧祝同的第5集團軍),也有的轄1個軍(蔣鼎文的第4集團軍),或4個軍(宋哲元的第1集團軍),還有的是轄幾個師(如**的第18集團軍轄3個師),集團軍是抗rì戰爭時期作戰的基本單位。集團軍的最高指揮官稱總司令。八路軍後來的正式番號為第18集團軍。

說到抗rì戰爭,要提一下戰區,

戰區:國民黨的戰區是為了協調作戰區域和作戰方向國民黨軍的作戰行動而成立的。戰區的最高指揮官稱司令長官。司令長官可代表最高統帥部對該戰區內所有抗rì軍隊實施統一指揮。國民黨軍的戰區級格是最高的了,相當於解放軍的幾野幾野吧。朱德是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司令長官是閻錫山)。

[轉自鐵血社區./]

到解放戰爭時,國民黨的指揮形式又有了變動,具體如下。

逐步取消了戰區和集團軍,新建了五大行營和綏靖公署(相當於戰區)和綏靖區(相當於集團軍)。行營的最高長官稱主任。綏靖公署的最高指揮官也稱主任。而綏靖區的最高指揮官稱為司令官。

整編軍:1946年初,國民黨軍統帥部根據蔣介石的指示,擬定了1946年度**6軍整編計劃,準備將其1o9個軍339個師分兩個階段進行統一整編,其中第一階段安排整編84個軍225個師又2個旅,第一階段準備分三批整編完畢。國民黨的軍整編后稱為整編師,師改稱整編旅。所以我告訴大家,在解放戰爭時期提到國民黨軍隊時,如果加上整編二字了,那就不是原有的級別了。如整編軍就相當於原來的集團軍,而整編師相當于軍(如著名的整編74師就是74軍),整編旅或旅相當於原來的師。國民黨的整編在外觀上看,我理解有三個特點(請大家指點)。一個是沒有全部整編,番號非常雜亂。所以我們區分是哪一個級別的,一定要看是不是帶整編二字;第二個特點是整編前後的番號不統一,如第1軍整編后稱整編第1師,第2軍整編后稱整編第9師。我列幾個軍整編軍前後的番號讓大家參考(前邊是軍番號,後邊是整編師番號)。

3——6、4——4、5——5、1o——3、11——18、14——1o、18——11、52——2、91——23、92——28等等。但是大多數番號前後一致,如整編74師就是74軍。第三個特點就是實行時間不一致,有的改了一段,有的堅持時間較長,甚至有的整編師自已就改稱軍了。

整編軍我就不多說了(相當於集團軍)整編旅就是原來的師。**選集第四卷中分析形勢時,常提到多少旅,然後加括弧是師,這裡的旅就是師,而提到的師加括弧是軍,這裡的師是整編師,也就是軍。

為適應大兵團機動作戰的需求,國民黨軍在進入解放戰爭的第二年,相繼組建了兵團。這個兵團相當於集團軍或整編軍,但後來兵團的實力要大於前兩者。如杜聿明後來是邱清泉的第2兵團,下轄第5、第12、第7o、第74、第1oo軍和新編第21旅、dú1ì騎兵旅等。廖耀湘的第9兵團和黃維的第12兵團都是挺大的。兵團的最高指揮官稱司令官

[轉自鐵血社區./]

最後一個要提的就是某某「剿匪」總司令部,國民黨用的時候對剿匪二字是不加引號的,實際是對人民解放軍的污衊,稱人民解放軍為匪,我們在用的時候要加上引號。這個「剿匪」總司令部相當於戰區了,最高指揮官稱總司令,指揮多少個兵團,沒有定數。後來看「剿匪」不利,逐漸就不這樣稱呼了,改稱長官公署了,最高指揮官就稱長官。

三大戰役期間國民黨主力兵團序列

第一兵團:東北,鄭洞國,新7軍、6o軍,6萬人,1948年3月成立,1948年1o月在吉林長netbsp;[轉自鐵血社區./]

第二兵團:徐州,杜聿明(1948.6-1948.1o),邱清泉(1948.1o-1949.1),5軍、12軍、7o軍、74軍、新44師、騎兵第1旅,12萬人,1948年6月成立,1949年1月在永城陳官莊地區被殲滅

第三兵團:華中,張淦,7軍、整編48師,4.5萬人,1947年11月成立,1949年11月在廣西博白地區被殲滅

第四兵團:華北,李文,16軍、35軍、94軍、1o1軍、1o4軍,1949年1月在běijīng地區投降

第五兵團:華中,李鐵軍,整編第3師、2o師,3萬人,1947年9月成立,1947年12月在河南駐馬店地區被殲滅

第六兵團:東北,孫渡(1948.1-1948.6),盧浚泉(1948.6-1948.1o),新8軍、93軍、184師,1o萬人,1948年1月成立,1948年1o月在遼寧錦州地區被殲滅

第六兵團:徐州,李延年,39軍、96軍、99軍,1948年11月成立,1949年9月在福建地區被殲滅

[轉自鐵血社區./]

第七兵團:徐州,黃伯韜,25軍、44軍、63軍、64軍、1oo軍,12萬人,1948年11月在江蘇碾庄地區被殲滅

第八兵團:東北,周福成,53軍、2o7師,1948年11月在遼寧瀋陽地區被殲滅

第八兵團:徐州,劉汝明,55軍、68軍、96軍,1948年11月成立,1949年1o月在福建廈門地區被殲滅

第九兵團:東北,廖耀湘,新3軍、新6軍、騎2軍,7萬人,1947年8月成立,1948年1o月在黑山、大虎山地區被殲滅

第九兵團:華北,石覺,13軍、31軍、93軍,1948年11月成立,1949年1月在běijīng地區投降

第十兵團:山西,王靖國,19軍、33軍、43軍,3萬人,1948年11月成立,1949年4月在山西太原地區被殲滅

[轉自鐵血社區./]

第十一兵團:華北,孫蘭峰,1o5軍、dú1ì318師、騎5旅、騎11旅,5萬人,1948年2月成立,1948年12月在河北張家口地區被殲滅

第十二兵團:華中,黃維,1o軍、14軍、18軍、85軍,12萬人,1948年8月成立,1948年12月在安徽宿縣雙堆集地區被殲滅

第十三兵團:徐州,李彌,8軍、9軍,1949年1月在永城陳官莊地區被殲滅

第十四兵團:華中,宋希濂,2o軍、28軍、65軍、79軍,1948年8月成立,1949年11月於川鄂湘邊被殲滅

第十五兵團:羅廣文

第十六兵團:徐州,孫元良,41軍、47軍、99軍,1948年12月在永城陳官莊地區被殲滅

[轉自鐵血社區./]

第十七兵團:華北,侯鏡如,暫3軍、87軍,1949年1月在天津塘沽地區被殲滅

民國時期地方武裝

(一)國民黨地方武裝

巡防隊jǐng備隊民國初,撤游擊把總署,招募民兵設立義勇隊,后改為巡防隊,武器增加新式毛瑟槍。民國9年(192o),設立縣團防局,下設jǐng備隊,有人槍6o余,裝備湖北造五響三八式快槍。

民團民國1o年,縣城區成立保甲總局,各里設民團。民國2o年,縣長柳和良招募民壯成立縣保安團。民國21年,縣長江白良以保衛團為基礎聯合北里民團成立縣民團,黃乃升任團長。民國22年,嵩口王瑞宗、嵩溪林世球分別成立鄉民團,各有人槍百餘。

保安大隊民國23年冬,改民眾保衛團為縣保安大隊,縣長兼大隊長,下設3個中隊,計人槍2oo余,一中隊留守縣城,二、三中隊分駐5區。

保安中隊民國24年冬,奉令縮編縣保安大隊為保安中隊,轄2個分隊,設中隊長1人、分隊長2人、特務長1人,計官兵68名、槍66支。一分隊駐縣城,二分隊駐四、五區。

縣壯丁總隊部民國24年,成立縣壯丁總隊部,黃乃升任總隊長,馬圖、林世球、羅斌、溫錦童為總隊副,有人槍2oo余。

保安dú1ì中隊民國26年,縣保安中隊改為保安dú1ì中隊,有官兵66名,步槍6o支,負責地方保安防範工作。

國民抗敵自衛團民國26年,成立縣國民抗敵自衛團,縣長兼團長。分設第一區jǐng備聯防隊,下窠、拔里聯防隊,第二、三區壯丁常備隊,有隊兵326名,步槍114支。

義勇壯丁常備隊民國28年,國民zhèngfǔ組編義勇壯丁常備隊,有隊員123人,進行軍事訓練,以便增補戰時現役兵員和擔負地方防衛。民國3o年9月,奉令成立縣國民兵團。團長由縣長兼任,駐閩6軍司令部委派專職中校副團長、尉官軍事督練教官、政治指導員、婦女指導員等,組訓全縣預備役國民兵,協助徵集現役新兵和應急地方防衛。兵團將18~45歲隊員分甲、乙兩組,分期分批訓練全縣國民兵。當年,全縣壯丁1o889名,參加各級國民兵隊組織訓練人數114o人。民國35年,全縣壯丁8818名,參加各級國民兵隊組織訓練人數3948名。民國36年,全縣國民兵編為8個預備隊、8個鄉鎮隊、7o個保隊、724個甲級班。民國37年6月,接國民zhèngfǔ國防部命令,因訓練項目雷同於民眾自衛隊,停止國民兵訓練。

國民兵常備中隊民國28年,縣保安dú1ì中隊改為國民兵常備中隊,轄2個分隊,設上尉中隊長、分隊長、分隊副各1人,有官佐4人,隊兵79名。民國29年改國民兵常備中隊為保安中隊。

國民兵團自衛中隊民國3o年,改保安中隊為保安jǐng察隊。民國33年,改縣保安jǐng察隊為國民兵團自衛中隊。次年,改為國民自衛中隊,設中隊長1人、分隊長2人,有官兵74名。隊兵由地方預備役壯丁抽調服役,有輕機槍2挺、步槍81支。

保安jǐng察中隊民國36年,實施軍jǐng合併,改縣國民自衛中隊為保安jǐng察中隊,有官兵67名。同年1o月,各鄉鎮jǐng備班改為常備民眾自衛班。

民眾自衛總隊民國36年,成立縣民眾自衛總隊,縣長兼總隊長,jǐng察局長兼副總隊長。各鄉鎮均建立大隊長,鄉鎮長兼大隊長,縣zhèngfǔ派員到各鄉鎮督導組訓。按全縣7鄉1鎮編成隊,分設8個鄉鎮隊、8個保隊、8個預備隊,共724人、馬步槍345支。同年,奉令按原鄉保隊改編為大隊,各鄉鎮長兼大隊長,鄉鎮隊副兼副大隊長。其中城廂鎮大隊8個保隊,有兵力382人,官佐19人;復興鄉大隊9個保隊,有兵力333人,官佐21人;夢溪鄉大隊11個保隊,有兵力465人,官佐25人。

民眾自衛總團民國38年netgfǔ委任江雄生為軍事科長,以「江坊自衛隊」為基礎,改編縣自衛中隊為民眾自衛總團,縣長陳人傑兼總團長,江雄生為副總團長,計有人槍2oo余。同年冬,陳人傑、江雄生以江坊為基地,成立「清流縣流亡zhèngfǔ」,糾集地主、惡霸、散匪等武裝,改編「民眾自衛總團」為「**救**縱隊」,計有人槍3oo余,抗拒清流縣的解放。195o年又改編為閩贛zìyou軍三十六縱隊,盤踞江坊,四處sao亂。直至1951年3月,江雄生被其貼身侍衛擊斃,匪患始平。同時期,嵩溪薯坑地霸林世球糾集流亡散匪3oo餘人,組成江雄生「**救**」所屬大隊,盤踞嵩溪、林畲,四齣擄掠,搶劫百姓,槍殺解放軍和工作人員。1951年以人民解放軍二六一團為主力,全民動員,開展剿匪鬥爭,林世球潛入陽坊母舅家覓食,被民兵捉獲,落入法網。大橫溪曾仰暄(橫溪保長),糾集地方流氓散匪百餘人,組成江雄生匪部所屬第三中隊,配合江雄生,四齣擄掠,破壞鄉村新建立的人民政權,盤踞寧化安樂圩,公然收稅,搶劫圩商,1951年被人民解放軍四野四三二團擒獲。

羅、鍾地主武裝民國38年,仁里鄉羅國傑、鍾福壽糾集散匪地主流氓15oo餘人,武器裝備較先進,為國民黨**縱隊司令唐宗所屬股匪。1949~195o年,潛藏深山林海,時而分散,時而結夥,sao擾鄉村,槍殺群眾和解放軍戰士。1951年,駐縣人民解放軍二六一團在全民配合下,清剿匪幫,羅國傑、鍾福壽落入法網。

(二)人民武裝

民國2o年net,在成立清流縣工農革命委員會的同時,組建縣游擊大隊,雷建輝任大隊長。同年4月,以游擊大隊為基礎建立近2oo人的清流縣工農革命dú1ì團,隸屬寧清歸軍分區,曾德高任團長,劉耀球為政委,後為寧清歸軍分區所屬部隊。

民國22年1o月,隨著清流紅sè區域的擴大,奉令組建縣dú1ì營,兵員2oo人,營長鬍xx、楊光輝。民國23年2月,dú1ì營擴編至3oo人。5月,泉上、清流、歸化及其東區地域為閩贛軍區第一作戰分區,下轄清歸泉游擊隊。清流在展赤衛軍、少先隊基礎上,組建工農革命模範營,曾德高為營長。同年1o月間,縣dú1ì營編入閩贛軍區所屬dú1ì第十七、十八團,轉入游擊戰爭。

民國38年4月,王振邦等一批清流籍**地下工作人員回到清流,展進步力量,成立「十人讀書會」。同年12月,**福建省委派往永安七分區的工作人員陳建輝、王振基等由大田回到清流,經與中國人民解放軍駐寧化432團聯繫,得到部分槍支彈藥后,以原清流游擊隊為基礎,成立清流縣人民武裝工作隊,開展迎接人民解放軍接管清流的準備工作。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狼弋民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狼弋民國
上一章下一章

國民黨軍的編製(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