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六章 難以擺脫的厄運

第四百四十六章 難以擺脫的厄運

很可惜,靖王並沒能說動王猛、陳亮,只因王猛、陳亮就認一個死理,無心反皇帝,就得尊重皇帝。

面對靖王的糾纏不清,苦苦哀求,王猛迫不得已地說了一句重話,道:「殿下,伴君如伴虎,一著不慎,滿盤皆輸,輸掉的不僅是自家人的性命,甚至還有親朋戚友的性命與前程。史書上的例子多之又多,鮮之又鮮,比比兼是。若是親朋戚友對我好有錯,那我有理由將他們至於危險境地。可惜了,親人朋友對我好並沒有錯,我最該懂得的是知恩圖報。」

陳亮見靖王還不死心,插話道:「殿下,殺其全家,夷滅三族,誅滅九族,只是皇帝一句話的事。陛下好不容易放過王猛,你又何必硬要逼著他回去送死,牽連無辜呢!陌生人是人,可親人朋友也是人,那承德軍數萬將士也是人,王猛若是為了自己的一世美名而將他們至於火上烤,與禽獸何易!我們都是讀書人,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裝聾作啞,熟視無睹,意氣用事,那又何必要讀那麼多書!」

靖王聽過,再無言語,無可奈何地話別王猛、陳亮,選擇回京,只希望朝廷能重新下一道旨意,別浪費了王猛、陳亮兩人的王佐之材。

皇帝華隆聽過靖王的奏請,看都沒有看靖王一眼,就讓董寧將靖王給打發走了。

靖王不死心,又跑去求老皇帝出面,老皇帝沒有見他。只因老皇帝知道,皇帝華隆好不容易將王猛打發走,又要他將人重新召回,那簡直是痴心妄想。

靖王見求助無門,終於認清事實,心灰意冷地回到王府,從此閉門謝客,不問世事,開始了他認為美好的隱居生活。

.......

話說叛軍贏了鄴城之戰,安思景見周秉正軍威太盛,沒安好心地將其邊緣化。

安龍軍率領叛軍一路追殺官軍,卻被郭凱、鄭經率領的承德軍所敗,打得潰不成軍,損兵折將。

安思景見時機成熟,藉機發飆,要廢掉安龍軍的太子之位。

安龍軍先發之人,收買安思景的宮衛,將安思景殺害在皇宮裡,順理成章地登上大燕國的皇帝寶座。

由於安龍軍弒父奪位,忠於安思景的將領沒得到安龍軍的善待,叛軍內部離心,混亂不堪。

大夏國朝廷見有機可乘,便召集四方兵馬,重整旗鼓,殺向鄴城,叛軍大敗,逃回范陽。

官軍乘勝追擊,將范陽城圍了起來,全力攻打。

安龍軍、周秉正沒法,只好向漠北稱臣,請求救援。

漠北王廷就想吞下幽雲十六州,答應安龍軍的請求,出動十萬騎兵南下,馳援鄴城戰事。

劉文心、白谷得知漠北騎兵的行軍路線,抓住戰機,將鄭經、郭凱、黃宗、周亞仁四路兵馬請來相助,合兵二十萬,大戰漠北十萬騎兵。

漠北騎兵戰敗,逃回漠北,數年不敢南下。

安龍軍聽到漠北兵敗,又深知自己罪惡深沉,不敢將自己交給官軍,選擇了自行了斷。

周秉正見安龍軍已死,敗局已定,率領叛軍殘部衝出范陽,轉戰河北,終因寡不敵眾,兵敗被俘,被朝廷千刀萬剮,夷滅九族,以儆效尤。

叛亂一平,華夏滿目瘡痍,百廢待興。

皇帝華隆想起王猛,憂心又起,成全王猛的請求,讓其告老還鄉,頤養天年,可王猛那年還不到三十歲。

白谷見王猛功勛卓著,都不能得個善終,聽從劉文心的建議,向朝廷奏請解甲歸田,朝廷准奏。

大夏國平定安思景的叛亂,早已元氣大傷,內憂外患,度日如年,岌岌可危。

由於各路平叛將領為了自己的利益,招降了好多叛軍將領,還許之以高位,朝廷內部不穩,改革無從下手。冗軍、冗員、冗費,朝廷不得不加大對百姓的盤剝,百姓苦不堪言,暴動四起。

朝廷為對付百姓暴動,漸漸對周邊政權失去威懾力,邊疆戰火不斷。

朝廷為了對付西北戰事,下詔請王猛出山,實不知王猛早已坐船出海,攜妻帶子-遠遊四方。

益王見大夏弊政太多,又無法革故鼎新,心灰意冷,遠離京師,入住封地,做起了安樂王爺。

皇帝華隆為打壓日益驕橫的各地勢力,開始重用宦官,朝廷綱紀日益敗壞,振興無力,一步步走向危險的邊緣。

溫良玉、劉文心見大勢已去,朝政日益糜爛,還時不時受制於宦官,稱病請辭。

皇帝華隆看不慣他倆一天到晚為國為民的那副嘴臉,准奏!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華夏風雨情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華夏風雨情
上一章下一章

第四百四十六章 難以擺脫的厄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