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本紀
太祖聖武興皇帝,諱休烈,字淳是,唐州人,漢時世襲胤王也。
漢承樂三年九月初九,太祖生,為嫡長子。時方士袁奣游唐州,以胤王世代勤政愛民往詣王府,見太祖於襁褓,臉色駭然,曰:「此子不凡,將受天命,非加九錫則制六合。」時胤王亦駭,恐語發而見誅,欲殺奣,遣兵卒入其所居,乃無人。王再三請表朝廷,厚歲貢,加珍玩,得歡心,遂無事。
九年,太祖六歲,好游。嘗出,僅從十三士卒,去而久不歸。王遣千餘人尋之,未果,上下皆惶恐。十九日,乃還,曰:「吾尋得秘境也,當為絕勝,桃花掩之,落英繽紛,其間有人,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乃不知有三漢也。」王從士卒尋之,未果,復問十三士卒,俱答之,無出入,不似假,時人惑也。
十二年,太祖出,得一老翁贈《兵法》,還而示王,未嘗見也。
十九年,王薨,太祖襲王位。
樂平三年,太祖二十二歲。時天下大旱,尋改水澇,又地龍翻滾,黎庶失其所安,餓殍遍野,十不存一,於是奮起揭竿,斬府吏、奪稟倉。
未幾,天下喪亂,山河分裂,擁兵之眾並起,稱諸王。內有諸王相攻伐,爭城掠地,不尊漢室,外有北狄數發難,而漢室傾頹,丞相諸葛素疲於應付,風雨飄搖,山河危矣。唯太祖兵起唐州,勉助漢室,驅除韃虜,收定天下。
十年,光懷帝病危,臨崩,立幼太子為新君,加胤王九錫,權攝政,領文武,胤王推辭不受,帝固加之,詔曰:「漢室托於王與丞相矣。」王痛哭流涕:「當效死。」
太子繼位,是為淳獻帝,改元宣武。
宣武二年四月,胤王領兵七萬,克漢中,入蜀,虜蜀王,至此,天下再無叛王矣。
七月,秦州、商州兩地豪族請降入版圖。
三年,諸葛素反亂,叛軍圍宮,胤王剪除之而無禍其家小。
五年,吳州掘河道,得一紫檀木匣,內藏玉珏,鐫刻數字:高祖光武昭烈並傳位於司休烈。吳州官民爭傳此事,未彌月,百官聞之,欣然上書請胤王受禪。王斥之曰:「爾食漢祿,當效死天子,何故如此!」
凡進言如是者皆遭斥,或貶或罰,而進者彌多。
六年三月初七,太後下懿旨,使漢帝遜位,移九鼎、御璽與胤王。是日,群臣已至而獨胤王未至,漢帝捧御璽、懿旨不知所措,會部禮監掌事探王府而還,稟曰:「胤王不願受之。」文武百官乃請漢帝親幸王府以授之。
至王府,胤王仍推辭,和衣卧床假寐,群臣固請,漢帝隱淚將落,胤王乃受之。禮既畢於王府,太祖擁舊帝,痛哭曰:「孤當善待陛下矣。」
五月初五甲子日,太祖設祭於泰山巔,詔告天地皇祗,立國大胤,建元明啟,登至尊位,開太平盛世。
太祖即位,尊為聖武興皇帝,追認四世,其父為世祖,其祖為景祖,其曾祖為昭祖,其高祖為獻祖,且立嫡長子余城為太子,居東宮;封嫡二子無羨為吳安王,擁吳州以拱衛王室;封義子張俊為燕南王、從龍之臣岳衷為燕北王,二人共治燕州。
太祖既得九鼎,聚宗室子弟於京師,五服以內鹹得封侯、伯,諸伯叔為公,甚為優厚,食邑千戶、三千戶、五千戶、萬戶不等。每逢良日設家宴於宮中,皆邀之,宴中無君臣,惟宗親耳。
四年十二月,北狄逢五十年未有之凜冬,大犯邊、破宋州、奪糧掠民。太祖震怒,以趙廉為三軍統帥,使禁軍二十萬北上大破敵,並北逐五十里,斃敵萬餘,喪寇膽魄,旋置北疆衛軍戍邊以震狄野。往後十餘年,北境無戰事。
七年、十年、十二年,太祖以微服私訪三巡天下,革除宵小犯吏,平反冤假無數,時人皆衷褒之。
十三年,太祖遜位,自為太上皇,不幹政事,而為仁宗後盾十餘年。
仁宗天樂十二年,太祖親為雲王冊妃,為丞相林昭嫡女初夏。
十四年,太祖崩,舉國縞素,入七廟,號太祖,以尊號為謚。未己,燕南王、吳安王結外賊謀反,見廢黜。
太史偉曰:太祖聖武興皇帝兵起唐州、折衝宙宇、氣貫長虹、辨濁定清、吞吐日月,無遜於昔漢之高祖、光武、昭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