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成吉思汗之死(3)

第3章 成吉思汗之死(3)

大蒙古國在成吉思汗的統治下,逐漸興盛,成為了一個強大的汗國。作為大蒙古國的開國皇帝,成吉思汗與世界上所有的帝王一樣,認為自己是天下的主宰,天下萬事萬物都應屬於自己擁有和調遣。況且,當時的蒙古還是金朝的附屬國,仍需年年向金朝稱臣納貢,這豈是心高氣傲的成吉思汗可以接受的?於是,被尊為成吉思汗的鐵木真,開始了他新的對外擴張行動。成吉思汗首先將目標瞄準了西夏。

鐵木真在中國的北方蒙古稱汗時,南方是金、夏、南宋三國鼎立的局面。夏即大夏國,因地處中國西北部,所以歷史上被稱為西夏。這西夏國是由居住在西北的古代羌族的一支党項族為主體,包括部分漢族和其它少數民族建立起來的,位於大蒙古國的邊境南部。

唐朝末年黃巢起義,引發戰亂,活躍在西北的西夏國始祖拓跋思恭率領軍隊支援唐朝,因為有功,被唐朝封為定難軍節度使,加爵號夏國公,並賜國姓「李」。從此,逐漸成為一股強大的地方割據勢力。

1038年,西夏的王位傳到党項族首領李元昊的時候,勢力已經非常強大,遂正式建國,並稱帝。西夏在當時擁有二十二個州,即今寧夏全部地區,甘肅大部,陝西、新疆及青海、內蒙的一部分。首都設在興慶府,后改名中興府,即今銀川。

西夏國廣泛學習了漢民的經濟、文化和手工技術等,成為一個半農半牧的較為發達的國家,在歷史上曾有著輝煌的一頁。尤其手工業非常發達,其用駱駝毛織成的氈毯被西歐人馬可·波羅贊為世界上最精美的工藝品。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主要地段經過的就是西夏國。

成吉思汗非常看重西夏國的戰略地理位置,它既是大蒙古國向西域擴張的重要咽喉,也是隨後進攻金國的天然屏障,亦是極其重要的商業貿易市場。成吉思汗思前想後,決定出兵西夏,以期達到一舉多得的目的。

但若攻下西夏並不容易,儘管當時的西夏已經走向政治腐敗、經濟衰退的局面,但仍保持著六十餘萬騎步軍隊。民風強悍,崇尚武力,經濟上可自給自足,佔據有利地理條件,仍具有一定的抵抗外敵的能力。

成吉思汗曾西夏。第一次是在成吉思汗即位前的1205年,鐵木真率蒙軍追剿克烈部的王汗之子桑昆,桑昆兵敗而逃,躲入西夏國尋求庇護。西夏與克烈部是世交,於是西夏派兵抵抗蒙古軍,經過兩個多月的激戰,被蒙古大軍攻下三個城池。夏主李純枯放桑昆逃往花剌子模國后,被迫對蒙古納貢稱臣。精華書閣

但第二年李安全奪取西夏王位后,斷絕了與蒙古的貢賜關係,請封於金國,求其援助。於是,成吉思汗以此為借口,發動了第二次對西夏國的征討。

儘管當時西夏的國力還較為強盛,且依據有利地形易守難攻。但成吉思汗急欲掃清對外擴張的障礙,且蒙古軍可利用西夏國土具有的各種地理條件,在實戰中鍛煉和提高自身戰鬥力,學會在不同地形條件下作戰的本領,特別是攻取城池方面的經驗。所以,1207年秋,成吉思汗親率大軍,以哲別為先鋒,對西夏進行第二次征討。

但征伐並不順利,蒙古大軍經黑水(今內蒙古額濟納旗)向東,圍攻兀剌海城(今內蒙古臨河北)時,西夏從各地紛紛派來人馬支援守軍,相持大戰多月,由於糧草不濟,蒙古大軍不得不退回草原。

1209年秋,成吉思汗為了在攻金之前儘快降服西夏,第三次引軍進攻西夏。此次仍經黑水東進直取兀剌海城,西夏大軍抵禦,但沒能擋住蒙古大軍的兇猛攻勢,兀剌海城被蒙古軍所破。成吉思汗繼續揮軍南下,隨後又拔下克夷門(今石嘴山市大武口),直搗中興府。西夏守軍拚死抵抗,蒙古軍圍攻數月後,築堤引黃河水灌城,西夏軍民死傷無數。但就在城防即將崩塌的時候,突然外堤決口,黃河水倒灌蒙古軍。成吉思汗正進退兩難之時,夏主李安全卻已經嚇破了膽,獻上女兒於成吉思汗為妾,請求臣服納貢,成吉思汗遂乘機撤軍返回漠北。

但在隨後的十多年時間裡,西夏國始終不甘心臣服於蒙古汗國,一旦勢力有所恢復,形勢對自己有利時,就消極納貢,結盟外援,毀約反叛。然而此時,成吉思汗東征西討,南攻北伐;遠攻歐亞,近戰金遼宋,實無精力徹底剿滅西夏。儘管成吉思汗曾又派軍兩次征討,但西夏打不過就降,實是極盡卑躬屈膝之能事;待蒙古軍一撤,只要稍有機會,就又死灰復燃,不聽號令,結盟反叛,實成了成吉思汗心腹大患。

終於,成吉思汗經過多年的東征西討,戰勝了數倍於己兵力的花剌子模國、平定西遼,越過高加索山,征服了遼闊的中亞、波斯及東歐部分地區,並戰勝了羅斯聯軍,步步蠶食金朝領地,大顯了蒙古軍的神威,為建立橫跨歐亞的蒙古大帝國奠定了基礎。

這十幾年間,成吉思汗對西夏朝廷的反覆食言和背叛始終銘刻在心,況且這麼一個不安定因素伏卧身邊必定會使自己寢食難安。所以,此時已騰出身手的成吉思汗在西征以後,稍事休整就毫不猶豫地兵分兩路進攻西夏,誓要徹底剿滅西夏國!

相關鏈接:

稱臣納貢:舊時指小國向大國臣服而年年繳納貢品,自稱為臣下。後來也用以比喻心悅誠服,甘拜下風。

羌族:羌族源於古羌,是中國西部的一個古老的民族。古羌對中國歷史發展和中華民族的形成都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民族語言為羌語,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支,分北部和南部方言。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21》,中國境內羌族的人口數為3129人。

党項族:党項族是古代西北族群,屬西羌族的一支,也稱「党項羌」。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是世界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公元618年,李淵建立唐朝,定都長安(今陝西西安)。唐朝共經歷21位皇帝(含武則天),在政治、文化、經濟、外交等方面均取得了巨大成就,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黃巢起義:公元875年,曹州冤句(今山東菏澤市曹縣西北)人黃巢發動反抗唐朝後期政府黑暗腐朽殘酷統治的農民起義,提出「均平」的政治口號,於公元8年攻下唐都長安,建立農民革命政權,國號「大齊」。黃巢起義是唐代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雖然於884年被唐朝所鎮壓,但卻衝擊了唐王朝的統治,加速了唐朝的滅亡,推動了歷史的向前發展。

節度使:唐代開始設置的地方軍政最高長官,因受職時由朝廷賜以旌節而得名。節度,意為節制調度。

爵號:爵是中國古代一種用於飲酒的容器,另外也是君主國家貴族封號。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舊說周代有公、侯、伯、子、爵位,後代爵稱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時而異。

首都:國家最高政權機關所在地。

半農半牧:指的是種植業和草地畜牧業在空間上交錯分佈,在時間上相互重疊的生產經營方式。

馬可·波羅:十三世紀義大利威尼斯著名的商人、旅行家,據其自稱曾在中國遊歷了十七年,還被當時的元朝大汗忽必烈賞識,在元朝當官任職。回到義大利后,馬可·波羅在一次海戰中被俘,在監獄里口述其旅行經歷,由魯斯蒂謙寫出《馬可·波羅遊記》,引起了歐洲人對東方的熱烈嚮往,且對以後新航路的開闢產生了巨大影響。但後期國際學術界對馬可·波羅是否真的到過中國存在一定的質疑和分歧。

絲綢之路:西漢時期,漢武帝派遣使者張騫出使西域。由張騫開闢的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途經甘肅、新疆、中亞、西亞、地中海各國和地區,最後一直到達羅馬的陸上通道,后逐漸演變成連接亞歐的重要商貿大道。由於這條交通路線運輸的貨物以絲綢製品的影響最大,故得「絲綢之路」之名。絲綢之路不僅是古代亞歐互通有無的商貿之路,也是傳播溝通東西方文化的文明大道。

西域:自漢代以來,西域狹義上指玉門關、陽關以西,蔥嶺即今帕米爾高原以東,巴爾喀什湖東、南及新疆廣大地區。而廣義的西域則是指凡是通過狹義西域所能到達的地區,包括亞洲中、西部地區等。

庇護:指一國對因政治原因而遭受他國追訴或處罰的外國人給予保護並拒絕將其交還的一種保護行為。也指包庇、袒護的意思。

花剌)子模國:是一個建於公元前四世紀中期,位於目前中亞西部地區的古代國家,涵蓋了目前阿富汗、伊朗、烏茲別克、土庫曼等區域,曾是一個經濟、文化較為發達的國家。

哲別:原名只兒豁阿歹,驍勇善戰、剽悍善射,初為別速剔部人,曾與其它部落一起對抗鐵木真。在一次戰役中,曾射傷鐵木真。后投奔鐵木真,被鐵木真賜名「哲別」(意為箭簇)。隨鐵木真四處征戰屢建奇功,與忽必來、速不台、者勒蔑一起成為鐵木真麾下著名的「四狗」(意為四先鋒)。

妾:本義指有罪的女人,即女奴。后指妻妾的妾,指舊時男子除正妻外另娶的女子。妾又用作女子對自己的謙稱。

羅斯:在十一至十七世紀的史書中通指俄羅斯國家。

西遼:中國古代十二世紀後期至十三世紀初由契丹人建立的國家。金朝滅遼國后,遼朝大將耶律大石召集遼國殘部在中國西北一帶建立西遼。后擴張至中亞吉爾吉斯的楚河區一帶,成為一個中亞強國,1218年被蒙古滅亡。

高加索山:山脈東西走向,是亞洲和歐洲的地理分界線,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主峰厄爾布魯士山海拔5633米,為歐洲第一高峰。蒙古大軍曾在此開山辟路,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大批軍馬通過高加索山脈的奇迹。

波斯:即古代伊朗以波斯人為中心建立的帝國。鼎盛時期曾含括70個民族,擁有近7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人口5000萬以上,曾是世界上第一個橫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帝國。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成吉思汗的秘密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成吉思汗的秘密
上一章下一章

第3章 成吉思汗之死(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