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3章 勤能補拙

第653章 勤能補拙

張家的祠堂重新修整過,門楣高大,張家祠堂四個大字被漆成了金色。

穿過正門,則是寬闊的天井。

祠堂正廳門口,掛著三個牌匾,「三元及第」「進士及第」「同進士出身」。

這三個牌匾,顯示著張家的科舉輝煌,無時無刻的向世人展示著張家的成就。

張增賢說道:「不知道能不能多掛上幾塊牌匾。」

張增潤說道:「有希望,有希望,咱家五個孩子進了松林書院,王師和趙師說,起碼有三個孩子能過發解試。」

張增賢捋著鬍鬚,高興的笑了起來。

張家的男丁,慢慢都聚集在了張家祠堂門口。

除了極個別的人以外,其他人都不敢進祠堂。

張增賢說道:「今日,那是我張家的大事,我們張家,終於能揚眉吐氣了。」

張增潤雙手舉著托盤,跪在了祠堂門口。

托盤上放著張家的追封聖旨,兩封聖旨需要放到祠堂進行供奉。

繁瑣的供奉聖旨儀式后,張桂山和張唐卿親自執筆,把三代先人的牌位,改成了帶著官職的牌位。

人人眼中冒光。

張家,再也不是那個普通的百姓之家。

隨後,一行人又去了張唐卿母親的墳前。

禮院的人當眾宣讀追封張黃氏的聖旨之後,張唐卿和張進安才掘開了第一鍬土。

禮院的人立刻開始按照一品國夫人的墓葬規制,吩咐人建造墓地。

觀禮的人中,很多婦女已經磨刀霍霍,準備砍向自家的兒郎,不給老娘掙回一副誥命,休想回家。

等回到家,已經日上三竿了。

在張家村過了一天,張唐卿等人就回了縣城,明日還要去松林書院。

松林書院內已經座無虛席,不光是松林書院的學生,周邊有志於科舉的學生都來了。

王子容不會因為其他人不是松林書院的學生,就把孩子們趕出去,而是把張唐卿的授課地點改在了松林書院前的廣場上。

江歸元很緊張,這麼多人,萬一有個歹人衝撞了樞密副使,青州府上下都落不了好。

張唐卿神態自然的站在講桌前,笑道:「沒想到諸位這麼認可我,不過我先說好,我說的不一定對,不一定對你們的科舉有任何幫助。」

張唐卿繼續說道:「連續兩屆科舉考試,松林書院都出類拔萃,這是王師和趙師等前輩的努力,也是諸位師兄弟頭懸樑錐刺股的結果,要想中舉,我只有一句忠告,那就是勤奮。」

「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這是我送給諸位的話,我本也是庸人一個,正是勤奮,才讓我在眾多士子中脫穎而出。」

底下開始了竊竊私語。

張唐卿總能在關鍵時刻,說出一些讓人耳目一新的對子,例如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這已經可以作為經典語錄寫進史書了。

張唐卿只能默默的向華羅庚先生致歉了。

趙師民激動的鬍子眉毛一起動,他沒見識過松林書院的校訓的誕生過程,沒見識過張家村族學楹聯誕生的過程。

但只這一句話,就能讓松林書院的名聲再上一層樓。

「學問一途,不必拘泥於十三經,我問一下,松林書院中,有幾人跟李然林先生學習《算學初探》?」

十幾個士子舉起了手。

「很好,我看好你們,今年的正旦朝會上,朝廷已經決定,秋闈時,同時舉行制科考試,你們有福了。」

眾人羨慕的看著這十幾個士子。

「如果你們有參加制科考試的想法,可以提前三個月去開封,我在開封等著諸位,為諸位進一步闡述《算學初探》。」

「張相公,當真?」

「當真,畢竟我三師兄的算學是我教的,我自然比他還強那麼一丟丟。」

眾人哈哈笑了起來。

「不過,你們也別掉以輕心,因為國子監算學的監生,已經跟著我學了一年時間了,你們想用三個月時間就趕上他們,難度很大,只能通過勤奮來彌補。」

「我等謹遵張相公教誨。」

李然林在旁邊,恨不得上千把張唐卿掐死,為什麼拿我和你比?

隨後,張唐卿又和他們聊了會吟詩作賦的心得,講了講科舉考試應該注意的事項,才算完成了王子容交代的任務。

回到王子容的值房后,張唐卿才說道:「王師,如果師兄弟們的盤纏不夠,去榮寶齋拿一些。」

趙師民說道:「咱們書院不缺錢,學生們連束脩都不用交,你家、周家等豪商已經包圓了。」

張唐卿呵呵笑了笑。

松林書院已經今非昔比了。

書院的規模擴大了至少五倍,學生更是達到了恐怖的上千人,人數規模已經超過了開封國子監加太學的人數,當算作大宋第一大書院。

王子容拿了一疊學生的習作,說道:「唐卿,你看看,這是比較出挑的孩子的習作,提提建議。」

張唐卿連忙作揖道:「我的好先生哦,您這不是把我架在火上烤嗎?您覺得好,那就真的是好。」

「行了,別說這些沒用的,抓緊看看。」

張唐卿無奈,只能一頁一頁的看了下去,並根據自己的經驗,提出了一些建議。

到晚上,張唐卿才算完成了任務。

「先生,學生覺得,咱們松林書院要有所變化了。」

「哦?怎麼變化?」

「這一刻的恩科,還是以詩詞歌賦取士,大環境不會有任何變化,但學生覺得,下一屆,可能不會側重詩詞歌賦,而是以論取士。」

「以論?」

「對,以策論為主,以墨義貼經為輔。」

趙師民驚呼道:「唐卿,你要支持范相公?」

眾人吃驚的看著張唐卿。

范仲淹的五條陳中,其中一條就是精貢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摒棄詩詞取士的標準,而是以策論為主。

范仲淹的精貢舉並沒有貫徹落實下去,因為范仲淹動了當進士人的蛋糕,士大夫集團已經習慣用詩詞取士,他們也重點訓練家中子弟吟詩作賦,如果貿然更改成策論,他們的優勢不會很明顯。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宋文魁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大宋文魁
上一章下一章

第653章 勤能補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