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23章 群英聚太原
當身在太原的諸葛亮收到張闓從洛陽送來的關於河北的軍報和眾人商議的應對之策后,對著一幅巨大的河北輿圖陷入了沉思。
他深感自己肩頭的責任重大,因為所有人都看得出這一次的河北大戰已經是決定天下走勢的戰略性大決戰了。
張闓將如此重大的任務交給他諸葛亮,足見張闓對自己的信任和倚重,從古至今,知遇之恩,莫過於此。
從劉備將大軍都往幽州集結這個動作上就看得出來,他的主攻方嚮應該是在代縣和雁門關。
再看張闓的意見,主張提前進攻,以進攻來打亂劉備的部署。
無論是進攻,還是防守,諸葛亮都已經有了一套完整的方案。
那就是以主力大軍包圍鄴城,待完成了對鄴城的包圍之後,將主力撤往井陘關。
如果關羽揮師南下,救援鄴城,那主力大軍就從井陘關中殺出來,在河北平原上和關羽決戰。
再如果,關羽不救鄴城,而是採取圍魏救趙的辦法,攻打代縣和雁門關,那諸葛亮就準備了三套方案來招待關羽。
第一套方案,就是佯作不知,引誘關羽來攻打代縣和雁門關,在代縣和雁門關設下伏兵,將其全殲,活捉關羽;
第二套方案,以一部分的兵力死守雁門關,雁門關守不住了就回撤太原,太原守不住了,就撤往白波谷和上黨,一步一步的遲滯關羽的攻勢,在包圍鄴城的同時,以主力兵團東出河北,將河北的州郡攪他個稀巴爛,迫使關羽回援,而後在運動之中將關羽圍爾殲之;
第三套方案,在代縣和雁門關下佯裝不敵,將關羽引誘到太原城下,利用主場熟悉地形,百姓支持的優勢,將其團團包圍,一股殲滅。
諸葛亮站在輿圖前經過反覆的思考對比,最後決定實行第三套方案。
第一套方案太急。
關羽雖然是一介武夫,但也是個久經戰陣的武夫,而且他的身邊還有一個足智多謀的徐庶,剛到代縣、雁門關他們一定是小心提防,而且全軍士氣高漲,在這裡設伏,就算成功,那也必定是一場血戰,如果出現了重大傷亡,就算是勝利了,無力經略河北,無法攻下鄴城和薊縣,這樣的勝利又有什麼意義呢?
至於第二套方案,太過冒險,一旦攻打河北州郡不下,而并州又全部失守,那諸葛亮和他麾下的主力進退無路,就成了一條死魚。
第三套方案相比起前兩套方案而言,要穩妥些許。
這時,陳到在房門前輕輕的道:「州牧大人,趙將軍、張將軍、太史將軍、冷將軍和鄧將軍到了。」
諸葛亮一愣,大王幾乎是將麾下的精銳全部調到自己這邊來了,忙道:「請他們在大廳等候,我隨後就來。」
「喏!」
「等等,」陳到剛要走,諸葛亮又道:「讓廚房趕緊的備下一桌酒席。」
「州牧大人,只怕來不及啊。」
「能備多少算多少,沒有的就去酒店客棧購買,這個還要我來說嗎?」
「喏。」
不多時候,諸葛亮頭戴綸巾,身披鶴氅,到了前廳。
趙雲、張郃、太史慈、冷苞、鄧賢諸將見了諸葛亮紛紛行禮。
這些人中趙雲和太史慈是跟著諸葛亮出征過的,都知道諸葛亮用兵是料事如神,所以他們兩個行禮是畢恭畢敬。
至於其他人,不過是走走程序罷了。.z.br>
這一回張闓調來了趙雲,卻沒有調來馬超,也正是有這樣的顧慮,怕的就是諸葛亮指揮不動馬超。
趙雲道:「州牧大人,大王有令旨到。」
諸葛亮急忙下跪行禮。
趙雲從懷中取出令旨展開:「任命并州牧諸葛亮為河北兵馬都督,趙云為副都督,田豫(田予)為參軍,統攬河北軍政事務。」
諸葛亮磕頭道:「臣下絕不辜負大王的知遇之恩!」
這時,諸葛亮派人將田豫、馬岱、徐晃、高順、龐德等在太原的諸將都請來。
眾人到齊,酒菜上桌,酒宴開始后,諸葛亮先站起來致詞:
「今日在座的諸位,有老故交,也有新知己,真的是舊雨新知,濟濟一堂。我想也不用我在這裡饒舌,大家想必也都知道,五虎上將,有三員集結到了這裡,必然是有大仗要打。依在下所見,只要我等齊心協力,剿滅劉備,建立不世之功,不在話下。」
致詞以後,諸葛亮走下席來向眾將一一敬酒,不時與碰杯的人聊上幾句,走到太史慈面前時,太史慈趕緊端著酒杯筆直地站起來。碰杯后,諸葛亮並不急於離開,關切的問道:「子義,你是東萊人,老夫人是在長安還是在洛陽?」
「回稟都督,家母不願再奔波,就住在長安了。」
「聽說令慈已近稀齡,身體還健旺么?」
「多謝都督關懷,屬下臨來時順路回家過一次。家母來年將邁七旬,託庇粗安。」
「令郎幾歲了?」
「犬子已經十四歲了。」太史慈的兒子名叫太史亨。
諸葛亮又笑著問道:「令郎是「學書」走文士之途,還是「學劍」走將軍之路呢?」
「哎,」太史慈笑道:「等這一仗打完了,天下統一也就成了定局,走將軍之路,只怕是前途不大,在下倒是挺想他走文士之途的,只是他從小就喜歡舞槍弄棒,身上還有一股子蠻力,干武行倒是塊料子,文士恐怕是有點玄啊!」
「等天下統一了,還是要將軍鎮守邊關的,未必將軍之路就沒有前途。兒孫自有兒孫福,這一切都是造化,不過這也正合了將軍的家風,虎父無犬子啊!」
「都督謬獎。」
這一回諸將來到太原,為了避免引起劉備方面的警覺,他們都沒有率領軍隊,只是領著數名親兵。
諸葛亮將他們都安置在城北的軍營之中。
同時,諸葛亮下令,讓高順率領一部分的軍隊往白波谷中加建營寨,並且白波谷外五十里內不準有人靠近。
兩個月內,陸陸續續有十多萬的軍隊進駐了白波谷,其中包括匈奴人和羌人。
好在這白波谷夠大,十幾萬人住下去完全不成問題。
如果不是具備這個條件的話,當年郭太也不會選擇在這裡揭竿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