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八十一章:未卜先知
悠悠歷史,宗法社會之所以僵固成性,帝國黎民百姓之所以缺少想象空間,不能破繭而出,也由於有這些古老的混世哲學禁錮了人們的思維。
習慣成文化。
李績從自身的角度出發,把如履薄冰、戰戰兢兢的生活態度推之於人,也許是他的心學結晶吧。
事實上,人的一生中,能遇到李績這樣的貴人,那是他的幸運。
劉延祐當即叩拜李績,懇求李績當他的老師。
李績見他天資聰明,也就欣然應允。
劉延祐歡喜異常,對李績千恩萬謝,到底他有沒有理解李績的言下之意,也只有他本人知道了。
李治曾頒發詔令:遠征軍逃兵,在政府指定期限內,如果拒絕投案自首,或自首后再度逃亡的,一律斬首。
妻子兒女被沒收官府,男當奴、女當婢。
皇太子李弘經過慎重思考,直接上疏,諫言道,「這樣的人為數至多。有的是因為恰巧有病,無法入伍,病癒后恐懼而逃;有的是因為出營砍柴割草,被盜賊俘虜;有的是在渡海時船沉人死;有的是深入盜賊心臟地帶,受到殺傷。」
「軍法嚴厲,同一軍營的士卒,恐怕受到連坐處分,於是集體逃亡。」
「行軍途中,沒有時間詳細調查,就認定他們全是臨陣脫逃。」
「帝國根據這種報告,發出通緝命令,於是,士卒的妻子兒女,遂被沒收,事實上情節可哀。」
太子李弘引經據典,他在奏疏中說道,「《尚書》里有這樣的句子,『與其殺一個沒有罪的人,寧可放一個有罪的人。''(「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請求對於逃亡士卒的家屬,免除他們被沒收發配的刑責。」
李治看完奏疏,對李弘的見解大加讚賞,隨即同意他的建議。
不久,高句麗王國遺民很多人武裝反抗,李治下令把高句麗人三萬八千二百戶遷到長江、淮河以南以及山南、京西各州空曠地區。
只把貧窮老弱的高句麗人留在故土,命他們充實安東都護府轄區。
這一年,長安以及山東、江淮等地,大旱成災,饑民遍野。
京城萬年縣,再次出現土匪和流寇。
李績負責的鎮魔司成員,每到夜色降臨,都會在京城街區,站崗巡邏。
一天晚上,李績在靖王府的後花園里賞月,忽然,聽到「吱啦」一聲響。
花園的小門沒人推開,門開處,一位紅衣女子出現在李績的面前。
那女子身材窈窕,雙峰突起。
「你為何不請而來?」李績毫不緊張,望著這位不速之客,沉聲叩問。
紅衣女子彎腰施禮道,「靖王爺,我知道,你心裡有個秘密。不過,你也一直想知道,我是何人?」
「錯了。你不是人。但是,也不是鬼。你說你是受天帝的處罰被封印在木鈴鐺里,其實,你是一位外域的神祇。」
「哈哈!」那少女發出爽朗的大笑,「靖王爺,東土大唐的人,都說你是相師。果然不假。你我未曾謀面,你卻能知道本宮的底細。讓我佩服,佩服啊。」
李績坐在太師椅上,輕輕吹拂著杯子里漂浮的茶葉。心裡暗嘆,帝國基業如日中天,這域外的神祇,竟然悄悄地潛入京城裡。
他把水杯放在椅子右側的石桌子上,冷聲道,「好啊。本府算來算去。這幾日,你定會出現。不過,大唐的女帝已經現身了,你來晚了。」
紅衣少女「呲啦」再笑道,「好飯不怕晚。本宮就是等著你們征服高句麗,四海昇平的時候出手的。這時,機會最好。」
李績猛地站起身來,厲聲喝問,「你到底想幹什麼?」
紅衣少女面色一沉,聲音又尖又細道,「靖王爺,別忙發火。你的底細,本宮也清楚。本宮提醒一下,想必你能算得到,十六年之後,你的後人,率軍謀反。你的家族從此消失。這一點,你算到了嗎?」
「嘎嘎嘎!」李績仰面而笑,腹語道,我乃前世魔都福旦大學歷史系研究生,穿越后,自帶系統不說,還自帶「智庫」,海量的大數據,還能缺少這些信息不成?
李敬業起兵反武這件經典事件,我李績哪能不知道。
小瞧本府。
你錯了。
紅衣女子聽到李績發出一聲奇異的怪笑,渾身打顫,瑪德,這個相師還真的不好對付。
李績凝視著面前的女子,也十分吃驚。娘的,這個女子果真厲害。
十六年後,李敬業在揚州起兵,這件事,她居然能未卜先知。
外域神祇,竟然通曉中原文化。
難道這是個先知先覺的神祇。
李績的腦海里,迅速翻檢著一連串的信息。
據歷史推演,那時,武家班掌握帝國政權,李姓皇族人人自危,天下黎民悲憤。
正巧,眉州州長、英公李敬業及老弟盩厔縣令李敬猷、御前監督官(給事中·正五品上)唐之奇、長安縣政府秘書官(主簿)駱賓王、太子宮總管府糾察官(詹事司直)杜求仁,這幾個人同病相憐,都受到武家班指控和打壓。
也就是說,這些人官場上,不好混。
後來,李敬業貶作柳州軍務秘書長(司馬)。
李敬猷免除官職。
唐之奇貶作括蒼縣令。
駱賓王貶作臨海縣政府主任秘書(縣丞)。
杜求仁貶作黟縣縣令。
盩厔縣政府保衛員(縣尉)魏思溫曾當過監察官(御史),現在是第二次被罷黜。
這些人相約在揚州會面。
每個人都因受到懲罰,心頭怨恨不平,以維護廬陵王李哲複位作為號召,乃陰謀發動兵變。
動員揚州全州兵馬,復稱嗣聖元年(李哲使用的年號)。
起義部隊設立三個機構,分別是匡複府,英公府和揚州軍區總司令部(大都督府)。
李敬業自稱匡複府上將,兼揚州軍區總司令官(領揚州大都督)。
任命唐之奇、杜求仁當左、右政務秘書長(左右長史)。
李宗臣、薛仲璋當左、右軍務秘書長(左右司馬)。
魏思溫當軍師。
駱賓王當機要秘書(記室)。
這些人,振臂一呼,竟然應者雲集。
十天之間,李敬業等人集結起義勇士十餘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