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兩顧茅廬,以德服人
朱標被宋濂稱讚為「半聖之資」,又意外得了神劍湛盧,朱元璋對朱標的期望當然是打著跟頭的往上翻。宋濂提出的,給朱標增加章溢、葉琛、劉基這三位大賢為師的事情,自然成了朱元璋的當務之急。
章溢、葉琛這兩位大賢,很快就接受了聘請,來到應天城,教授朱標學業。
唯有青田劉基不肯應命。
……
……
劉基,字伯溫,在後世之人眼中,足以與三國諸葛亮比肩的人物,有「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之譽。
現在的劉伯溫,雖然沒有後世那麼大的名望,但是,論文才,他二十三歲即中元廷進士。論治政之能,他為大元江西高安縣,將高安縣治理得路不拾遺夜不閉戶。論武略,他曾經為大元江浙省元帥府都事,幫助元廷攻打義軍方國珍部。方國珍屢吃大虧,恨劉伯溫恨得牙根都痒痒。
文才武略、治政之能,樣樣都是上上之選,朱元璋對劉基當然是志在必得。
所以,朱元璋派了一個叫孫炎的官員,帶了紋銀千兩為聘,請劉伯溫做朱標的老師。
劉伯溫做大元的江西高安縣丞的時候,不過是祿米六十石,俸鈔三十貫,折換成白銀是四十兩左右。
朱元璋給劉伯溫的見面禮,相當於劉伯溫為大元朝廷打工近三十年的工資,夠豐厚了吧?
孫炎不僅僅是朱元璋手下的華陽府知州,更是當世名士,這樣的人相請,也足夠給劉伯溫面子了吧?
可是,儘管劉伯溫不為大元朝廷所用正賦閑在家,還是堅決拒絕了朱元璋聘請。
「嗯?劉伯溫不肯來?」朱元璋面色不悅,道:「他是怎麼說的?莫非,覺得咱跟方國珍之流一樣,只知打著反元的名義,荼毒百姓嗎?」
「那倒不是。」孫炎道:「劉基確實因為方國珍荼毒百姓,幫助大元朝廷對付過義軍。但他再孤陋寡聞,也應該聽說過吳國公的名聲。其實,那劉基只是對微臣說了些場面話。說什麼自己才疏學淺徒有虛名,又年老體弱不良於行,恐怕會耽誤了世子的學業,才不敢應命。但是……」
「什麼?」
孫炎道:「但是,微臣不死心。當天夜裡,派人秘密潛入劉伯溫的家中,聽到了劉伯溫和她妻子的對話,終於知道了他的真實心意。他其實,主要是擔心兩件事。」
朱元璋道:「哪兩件事?你儘管原原本本地說出來。劉基的話再難聽,咱都不怪你!」
孫炎微微躬身,道:「其一,他擔心吳國公並非明主。劉伯溫先仕大元,后隱居鄉里。現在給世子朱標當老師,不管事實如何,在世人眼中,那就是投靠了您,侍奉了第二位主君。如果您並非明主,他還能再投其他人嗎?那不成了三國時期的三姓家奴呂布了嗎?所以,一旦您並非明主,他的平生所學,也就永無用武之地了。」
「嗯!他這番擔心,也有些道理。」朱元璋的面色稍緩,道:「那其二呢?」
「其二,他擔心您做過乞丐,當過游僧,出身低微,恐怕不是什麼容人之輩。現在您為了得天下,會禮賢下士,會行仁政不枉殺百姓。但是,得了天下之後呢?恐怕您會……會……」
朱元璋察言觀色,剛剛壓下去的怒火,「騰」地一下子就重新上來了,咬牙道:「會什麼?你一字不差的說給咱聽!」
「會……會……」孫炎牙一咬心一橫,道:「他擔心您會為了免除後患,濫殺成性啊!」
「好膽!」
啪!
朱元璋一拳惡狠狠地擊在几案上,勃然怒道:「說了半天,這個劉進士,是看不起咱朱元璋的出身啊!咱就不明白了,泥腿子出身怎麼了?怎麼就不能容人了?怎麼就會為了免除後患,濫殺無……誒!」
話說到這,朱元璋忽地想到了什麼,面上的怒氣迅速消散,甚至變為了輕鬆的笑意,擺了擺手道:「罷了!罷了!咱不跟這酸腐文人一般見識。不但不一般見識,咱還要以德服人!」
很簡單的道理,劉伯溫嫌棄朱元璋的出身,這是朱元璋改變不了的。某種程度上講,他也算料定了朱元璋的性情,朱元璋當然會勃然大怒。
但是,話說回來。
那又怎麼樣?朱元璋有個好兒子啊!
朱元璋的老爹是餓死的饑民,出身低微之極。但是,朱標的老爹,卻是吳國公朱元璋,這出身還低微嗎?
朱標出生之時,天現異像,撥雲見日。朱標出生之後,清凈高潔,不染凡塵。
論文才之天賦,朱標小小年紀,即被宋濂譽為「半聖之姿」。
論武略之潛力,朱標被吳國第一大將常遇春讚不絕口。
如此人物,怎麼可能不能容人?有如此人物為子,朱元璋又哪裡用得著,什麼為免除後患,濫殺成性呢?
所以,劉伯溫的擔心,完全是杞人憂天!
既然是劉伯溫錯了,朱元璋完全有把握反駁劉伯溫,又為什麼要繼續生氣呢?
非但不生氣,他還刷刷點點,親筆給劉伯溫寫了一封信,讓孫炎給劉伯溫送去。.br>
那封信里,朱元璋不但反駁了劉伯溫嫌棄自己出身低微的觀點,而且還客客氣氣的邀請劉伯溫到應天來看一看,看一看朱元璋是不是值得輔佐,看一看世子朱標有沒有天人之姿。如果劉伯溫看了之後,覺得不滿意,儘管走人,朱元璋絕不勉強!
……
……
在歷史記載中,朱元璋派孫炎請劉伯溫出山,不是教授朱標學業,而是輔佐自己。
劉伯溫覺得朱元璋出身低微,百般不願意,送給了孫炎一把寶劍。表面上說,是自己年老體衰,不能為吳國公效力了。現在,將祖傳的寶劍贈與孫炎,請孫炎代自己為吳國公效力。
但是,暗含的意思是明顯的:殺了我,我也不去!
孫炎的火也上來了,說:「劍當獻之天子,斬不順命者。我人臣,豈敢私受?」
表面的意思是:這把寶劍太好了,只有天子有資格佩戴,我可不敢接受。
暗含的意思卻是:你要是不去,我可真殺你了。
劉伯溫左思右想,覺得為了這點事兒賠上自己一條命,不值當的,也就委委屈屈去了應天城。
後來,劉伯溫與朱元璋接觸久了,覺得朱元璋有明君之相,也就真心輔佐了。
所以,歷史上劉伯溫歸順朱元璋,是一個從不情願到情願,強扭的瓜慢慢變甜,循序漸進的過程。
現在朱標改變了歷史,朱元璋一方勝券在握,沒用什麼強力手段對付劉伯溫,卻是要以德服人。
果真,能如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