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章,李靖與尉遲恭
管城。
此處城高池深,易守難攻,不僅如此,這座城池還是通往永州各地的唯一門戶,繁盛無比,城內小陌交通,四通八達,生活在這裡的人高達十萬。
由於大軍的糧草被燒,軍心渙散,李自成和方國珍二人就知道敗局已定,所以他們只能邊打邊退,最後帶著二十餘萬的殘軍敗將,逃到這裡,拒城而守,打算掐斷南線與北線和東線的聯繫。
對於黃巾軍來說,東洲聯軍各自為戰,彼此之間就不能遙相呼應,協同作戰,一旦這樣的話,他們的威脅就會大減,而於此同時,李自成和方國珍二人,還對秦州大將有著戰爭機器的李玄霸和南線聯軍做了一個極為有利的部署。
第一,在城內將大量的廢鐵進行熔鑄,變成鐵水,將其直接澆築在城牆之上,同時還將無數的尖刺和砂石放到了城牆上,作為防守的第一層壁壘!
第二,李自成和方國珍直接置之死地而後生,命人封閉了管城城門,用砂石填充了城門,只留下北城門,不過也加固了城門,做了層層的防禦和機關,只要李玄霸獨自殺來,即使斃不了他,也可以讓他脫一層皮。
第三,為了讓東洲聯軍投鼠忌器,李自成和方國珍決定實行全城皆兵,將精壯老百姓都裹挾著,打算讓它們成為守城先鋒兵,做好長期奮鬥的打算!
只要東洲聯軍的那些諸侯,愛惜自己的羽毛,害怕在東洲大陸留下罵名,那麼他們的進攻,就不會像原來那般猛烈了!
就在李世民等諸侯與李自成等黃巾,在管城進行對峙時,而在東洲大陸,乾州的一個荒野小道上。
「藥師,黃巾軍被覆滅后,你接下來你準備怎麼辦,難道就這樣一直在東洲大陸閑逛嗎?」一個青年女子對身邊的一個青年男子發問道!
「紅拂,其實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我現在很亂!」青年男子複雜說道!
「這又什麼好複雜的,韓擒虎是你舅父,黃州第一猛將李存孝是你的堂弟,那李世民這一世跟你有沒有什麼關係了,有必要這麼糾結嗎?」青年女子恨鐵不成鋼道!
隨後,只見這青年女子繼續說道:「藥師,你生平所向,不就是做一位沙場統帥,縱橫疆場,建立那絕世功業,揚名立萬嗎,怎麼現在這麼…」
說到這裡,青年女子見心愛男子那般痛苦的表情后,長嘆一聲后化為無言!
時間彷彿定格在這一刻!
而就在這時候,青年男子忽然聽到身後傳來一道聲音,聽起來極為粗狂:「李藥師,是你嗎?可讓俺尉遲恭找到你了?」
李藥師!
就是這個青年的名字!
同時,他還有一個足以威震天下的大名,四大軍神之一的李靖!
而那個被李靖稱為紅拂青年的女子,就是傳說中的紅拂女!
李靖,唐朝名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隋末至初唐時期傑出的軍事家,出身於隴西李氏的丹楊房,初仕隋朝,拜馬邑郡丞,後轉仕唐朝,隨同秦王李世民進擊王世充。
在此之後,李靖開始了他充滿傳奇的一生,先是在武德三年輔佐趙郡王李孝恭,南平割據南方的蕭銑和佔據江淮地區的輔公祏,並招撫嶺南諸部,並於五年後,在北疆抵禦東突厥入侵。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登基稱帝的第三年,李靖以定襄道行軍總管總統諸將北征,以精騎三千夜襲定襄,使頡利可汗部驚潰,又奔襲陰山,一舉滅亡東突厥,使唐朝疆域自陰山北直斥大漠,因功拜尚書右僕射,封代國公。
之後,李靖因為自己取得的功績太大,為了防止功高蓋主,選擇急流勇退,以足疾告退,可是此事還未過去兩個月,就發生了吐谷渾進犯涼州的事件,朝廷決定興兵反擊,李靖由此再獲起用,統軍西破吐谷渾。后改封衛國公,世稱「李衛公」。
在此戰結束后,李靖因為得罪小人,被誣告謀反,雖然李世民弄清真相,但李靖因此時變得警醒不已,於是闔門自守,不預政事,杜絕賓客,雖親戚不得妄進。
最終,李靖在貞觀二十三年(649年)病逝,終年七十九歲。被李世民冊贈司徒、并州都督,謚號「景武」,陪葬昭陵。
在此之後,李靖的歷史地位得到劇烈飆升,唐肅宗時配享武成王廟,位列十哲,晚唐時期,逐漸被歷代皇帝給神化,如後晉時,追封李靖為「靈顯王」,到南宋時累封為「輔世靈佑忠烈王」。
李靖一生從隋末唐初開始征戰沙場,一直到貞觀九年,征戰沙場數十年,為唐王朝的建立及發展立下赫赫戰功,不僅如此,他的治軍作戰經驗,也進一步豐富了中國古代的軍事思想和兵法理論,曾著有《六軍鏡》《衛公兵法》等多部兵書,多已失傳。
可以說,系統給103的統帥屬性可以說是實至名歸!
這時,李靖聞聽後面有一道熟悉的聲音,連忙轉身,一見身後之人,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撲了上去,和那人來了一次熊抱,接著二人就大笑了起來。
「藥師啊,這些年你跑去哪裡了?怎麼一直都沒有消息,我去你家找你好多回…」
「稷下學宮!」李靖回答道!
「什麼?」尉遲恭大驚,最後唏噓長嘆道:「這也正常,以你的能力,即便是那九洲最神秘的稷下學宮也難免俗。」
九洲第一學院,乃是中洲的稷下學社,可是少有人知道,稷下學宮才是稷下學社的真正精華,稷下學社招生面向整個九洲大陸,可以說,只要是稷下學社結業的人,各路諸侯都會哄搶。
就像東方凌羽麾下的上官景一樣,正因為他是稷下出身,東方凌羽剛剛起兵時,才會格外重視,認命其為常山郡守。
而上官景也不負所望,在這短短的幾年時間,就將通過自己的能力,將常山郡打造成一個富麗之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