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九十二章 孫永的選擇
荀寧坐在寢宮裡,聽著兵士傳進來的話,便是一揮手道:「左丞相一職,朕另有打算,傳旨下去,叫眾多大臣不要再上奏了。」
興民二年正月一日以來,荀寧就一直思索著往後大宋該如何革新。十年的建武新政,促使荀寧開疆拓土,成就了一番偉業。在這同時,百姓也富庶了起來,國力日益強盛。然而,昔日荀寧設計出來的朝廷中央官制,卻是出現了問題。當然,這也是因為荀寧不放心百官所導致的。畢竟,授封名單公布以後,緊接著就是授封大典,一些人都開始發飄了。
針對於此種情況,荀寧已經意識到了,大宋內部出現了問題。這個問題來自於百官,正是此前荀寧與晏幾道談論的吏治問題。如果大宋不能很好的解決吏治,那麼往後就很難有起色了。
至少,在荀寧看來,他作為開國君主,絕不能將這種爛攤子留給後世之君荀瑜,否則的話,荀瑜駕馭不了群臣,那麼大宋崩潰是遲早的事情。
每個開國帝王都希望自己的江山千秋萬代,即便是荀寧這種穿越而來的現代人,也依舊具有這種想法。如何達成這種目標,在荀寧看來,確實是有些不切實際的,畢竟誰也無法保證,在皇位更替傳承的過程中,誰也無法預料到究竟會出怎樣的事情。
為此,荀寧決心重新改組大宋王朝的官制。他決心廢除丞相制度,效仿後世大明王朝,建立內閣制度。事實上,荀寧最推崇的也是內閣制度,原因很簡單,這種制度之下,官吏不會擅權枉法,真正掌握實權的就只有皇帝一個人。
「傳旨下去,就對孫永說,朕想收回大權了。」荀寧沉思了良久,他便是讓兵士前往孫永府上傳旨。
荀寧之所以要這麼做,實際上是因為,他想要禪位給荀瑜了。自從荀瑜從北疆回歸,荀寧就發覺荀瑜已經成熟了起來,如此太子,若是不讓他正式的走向皇位,更待何時?最為關鍵的是,荀寧現在發覺自己的身體也是越來越不如從前了,雖然才五十歲,但是已經頭髮花白。
這是身體衰弱的徵兆,因而荀寧打算讓位給荀瑜,畢竟荀瑜年輕,精力上要比自己旺盛的多。
荀寧的聖旨,很快就傳到了孫永的府上。孫永接過荀寧的聖旨,很快就明白了他的意思。
「父親,皇帝這是在兔死狗烹啊!您剛剛被封了王爵,現在聖旨言下之意確實要讓您交出大權,他這到底是什麼意思?」孫永的兒子孫雲聽到荀寧的聖旨后,臉色並不好看,他反覆勸說著孫永,「父親,您現在是王爵,如果沒了大權,以後還怎麼在朝廷上立足!」
孫永並不搭理孫雲,他捧著聖旨,轉身就回到了自己的書房,順勢關上了房門,將孫雲擋在了門外。孫雲見狀,不由得焦急喊道:「父親,你可不要想不開啊!」
孫永坐在書房前的椅子上,將聖旨展開,望著裡面的內容,不由得落下了眼淚。聖旨上雖然沒有明說讓孫永交出大權,但是字裡行間都流露著荀寧希望主動請辭右丞相職位的事情。最為關鍵的是,聖旨之中還提到了對孫永的封賞,也是在汴梁城郊區的一處屋宅,那很顯然是希望孫永離職以後去那裡休養生息。
孫永的年紀,在朝廷之上,已經非常大了,至少要六十歲了。荀寧正是以孫永年邁為借口,才寫下的那封聖旨。此時此刻,孫永的眼淚不由得落了下來。
「我跟了皇上二十多年,沒想到現在要為了後世之君荀瑜進行鋪路啊!」孫永沒有抱怨,他有的只是不斷的感慨,「唉,皇上能夠以這麼溫和的方式勸誡我離開朝堂,實際上是對我的最大仁慈了。如果是古代帝王的話,兔死狗烹之事,屢禁不止。那我的命早就交代在這裡了。」
孫永自語完畢,便是展開奏摺開始書寫了起來,上面的內容與曹林的一模一樣,都是在說自己年邁無能,準備告老。
數日之後,孫永的奏摺遞到了荀寧的面前,荀寧再次降下聖旨,對孫永進行封賞。當然,裁撤孫永右丞相一事,也很快就傳遍了整個朝廷。
「此前,有很多人猜測,曹林是因為觸犯到了皇上的威嚴,皇上才罷撤他的。現在,孫永剛剛被封了王爵,這地位已經是無比的崇高了,怎麼也被裁撤了呢?若是我所猜不錯的話,這一切都是皇上故意為之的,你們還記得杯酒釋兵權的事情嗎?」
「杯酒釋兵權?難道說,皇上是要奪取一些有功大臣的權力?那這豈不是跟兔死狗烹沒什麼區別了嗎?不過,話又說回來,皇上對他們的安排也不壞啊。比如說,在汴梁城外賞賜他們莊園,這樣子可以讓他們榮華富貴餘生了。」
當有大臣提到杯酒釋兵權的時候,很多人就立刻反應了過來,如今的荀寧究竟在做什麼事情了。左右丞相擁有的權力實在是太大了,皇帝雖然有著最終的決策權,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甚至是皇帝都不用簽字某些政策,便是能夠將其實施下去了。如此一來,皇帝豈不是要被架空?因而,左右丞相之事,決不能存在。
這也就是為什麼荀寧非要裁撤左右丞相的原因。當然,這些就要連累曹林和孫永了。
雖然這件事與杯酒釋兵權有點像,但是所有人都明白,真實的情況並非如此。
又是數日之後,孫永帶著家眷,搬到了汴梁城外的住處。
「沒想到咱們這麼多年下來,竟然能夠比鄰而居。」當孫永看到曹林也住在郊區的時候,頓時就明白事情恐怕沒有自己想象的那麼簡單,「朝堂上風雲再起,誰能曉得會發生什麼事情?」
「我之前隱隱約約聽傅文書提起過,說皇上要成立一個叫做內閣的制度,具體是什麼樣的,我也不清楚。」
曹林將自己知道的消息告訴了孫永,眼前朝廷要劇變,誰也不能置身於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