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九章
看到餘人彥,周芷若、燕三娘、阿紫、沐劍屏等后妃,全都一臉歡喜的迎了過來。
上官飛燕也在其中,她和上官丹鳳站在一起,再加上差不多的服飾,使二人猶如一對孿生姐妹一般。
不過很遺憾,論孿生姐妹這方面的惹眼程度,還是梅蘭竹菊四姐妹更勝一籌。
感謝天山童姥,這應該算是她留在世界上最寶貴遺產了,剩下的,基本就只有活著的時候做的孽了。
最前面的龍輦停下,後面的馬車也只能停下。
小龍女、夏青青、阿朱她們走了下來,不約而同的來到餘人彥身後。
夏青青她們雖然早就知道餘人彥一國之君的身份,可對於具體有何變化,卻是一直沒有個直觀的認識。
在她們心裡,始終覺得餘人彥還是當初哪個和她們嘻嘻哈哈開玩笑的少年郎,除了身邊多了幾個不男不女的隨從以外,和以前沒什麼變化。
可此時看著眼前高大雄偉的宮殿,還有之前餘人彥車駕所過之處,官紳百姓都要叩首下拜,連抬頭直視都不敢的樣子,夏青青她們,終於切身體會到了餘人彥身份的改變,而且隱隱對他有了依靠和畏懼的心理。
人嘛,或多或少都有從眾心理,也就是會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
哪怕是最喜歡和餘人彥唱反調的李沅芷,此時都老實的很,不敢有絲毫跳脫之舉,和其她人一樣,亦步亦趨的跟在餘人彥身後,絲毫不敢作出異於她人之舉。
看到餘人彥身後出現了好幾個「生面孔」,迎過來的燕三娘、周芷若等后妃,都是臉色一變。
燕三娘更是沒好氣的一跺腳,停下了迎過來的腳步。
要說普天之下誰最了解餘人彥的好色秉性,那必然要屬她們這些后妃無疑了。
可就算早就猜到過餘人彥會帶新人回來,但真的看到這個結果,而且還是這麼多人,終歸是難免心中不爽。
留在宮裡的紅顏們臉色不虞,剛被餘人彥帶回來的夏青青她們,此時也是彆扭的很。
頗有一種小妾過門見大婦的感覺,而且一見就是十幾個大婦。
餘人彥張開雙手,一左一右摟住最前面的沐劍屏和曲非煙。
「千好萬好,都沒有自己家好,怎麼樣,有沒有想我?小郡主,你說,你不會騙人的。」
當著這麼多人的面,沐劍屏的臉一下就變得通紅,可在餘人彥的逼問下,只能不好意思的點點頭,然後小聲的說道:「想,不止是我,師姐也很想你。」
沐劍屏實在覺得不好意思,就把自己師姐也拉上了,彷彿這樣就可以分出去一半的害羞之感。
餘人彥一左一右親了一口,然後鬆開了二女,給兩邊眾紅顏做起了介紹。
這種事,實在是尷尬中透著詭異,不過好在餘人彥臉皮厚,諸般一切有他推動,至少不會冷場。
一個個的介紹,一直介紹到最後一人,餘人彥才注意到這個站在後妃最後面,完全沒見過的女子。
侃侃而談的餘人彥卡殼了。
女子上前兩步,躬身施禮。
「臣妾兵部侍郎耶律大石之女,耶律普速完,參見陛下,陛下萬福。」
耶律普速完,耶律大石的女兒,當初楊過刺駕,耶律大石卷了進去,被餘人彥拿住了把柄,為了自保,只能做了餘人彥的手中刀,為他清理契丹的不可控因素。
不過耶律大石確實是個人才,餘人彥不想因為這點事殺了他,或是廢了他,就命其將女兒耶律普速完送進宮中。
無關情愛,完全是為了給耶律大石個皇親國戚的身份護身,順便見見這個歷史上的西遼女皇帝。
只不過等到耶律普速完進宮時,餘人彥已經去了江淮,所以今天才是初次相見。
餘人彥抬手虛扶,「免禮,朕聽聞你遇事有主見,敢決斷,是個頗似乃父的奇女子,可有其事?」
耶律普速完有點臉紅,「回皇上,只是傳言而已,臣妾一介女流,何德何能,可以和家父相提並論。」
餘人彥朝她眨了下眼睛,笑道:「不急,來日方長,是確有其事,還是傳聞虛言,朕以後會知道的。」
……
餘人彥費盡九牛二虎之力,總算是給兩邊做完了介紹。
起碼在表面上看,雙方都接受了另一邊的人,至於暗地裡怎麼想的,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讓人給夏青青她們安排住處,和相應侍婢供給,又把燕三娘她們各自哄了回去,餘人彥這才有時間處理正事。
餘人彥下令擺駕紫宸殿,並派人去將這段時間朝中大事的奏摺抄本全部拿來。
他現在兩眼一抹黑,總要翻閱一下奏摺,做到心裡有數,然後才能召見各部尚書議事。
回到紫宸殿沒多久,余滄海就帶著幾個太監來到殿中,還捧著這段時間的奏摺抄本。
這些抄本,不是餘人彥派去的太監找來的,而是余滄海提早準備好的。
在宮外應付完各部官員,估計餘人彥也和后妃們溫存的差不多了,余滄海就帶著提早準備好的奏摺進宮請見。
「爹,這麼急,難道有什麼大事發生?」
餘人彥一邊問,一邊翻開一本奏摺。
是四川前線的奏報。
照奏報所言,南線戰場總體而言,進展還算順利,雖然因為南宋的應對手段逐漸奏效,余階的用武之地越來越少,導致己方的南下勢頭不再如最開始那般堪稱摧枯拉朽,但至少還是在攻城掠地的擴張當中。
余滄海又給他遞來了一封奏摺。
「大事沒有,不過你要是在不出來坐鎮,就真的要出大事了。
朝中沒有你這條真龍壓著,我這條老龍能有什麼用?
朝野議論紛紛,有人猜測你不是閉關了,而是已經駕崩了。
甚至有人猜測我這個太上皇為了皇位,而暗下毒手殺了你。
朝野疑心,懷疑我是毒殺親子的惡賊,官員們都對我很抵觸,六部大事都避著我,不讓我過問。
就在昨天,朝中官員還有人上疏,請皇帝出關理政,至少開一次大朝,以安天下之心。
要不是你回來得及時,各部官員可能就要向我逼宮要皇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