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縣城淪陷
1937年10月11日,日本侵略軍開始轟炸邯鄲。
邯鄲縣城是座古城。六千年前就有先民在此居住,三千年前就被名命為邯鄲。並且邯鄲二字一直僅用於邯鄲地名,別無它用。春秋時期,邯鄲先屬衛,后屬晉,戰國屬趙。自公元前386年趙敬侯遷都於此,歷經8帝158年,邯鄲一直是趙國都城。這是邯鄲人延續兩千餘年一直引以為豪的歷史大事。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統一中國,並天下為36郡,邯鄲為其一郡。后經歷朝歷代,邯鄲不是為郡,就是為縣,直到1928年,才直隸河北省,成為京漢線上久負盛名的一座縣城。邯鄲雖是座縣城,但歷經兩三千年的不斷修繕、加固、砌築,邯鄲縣城已是城牆高聳、街道縱橫、商鋪林立、商賈雲集、酒肆飄幡,茶樓溢香,飯館嘈雜,旅店盈客的一座集古風與近代時尚元素於一體的城市,加上京漢鐵路穿其而過和橫貫東西、縱貫南北的灰土石公路相通,使邯鄲縣城較之其它縣城無論在地理位置、城市規模、交通條件和歷史沿革上都有不可比擬的優越之處。雖在國民黨政府的統治下,市井有些蕭條,普通老百姓仍處於一日三餐難以果腹的窮困生活,但還不致遭受外敵的欺壓與殺戮。日本飛機低空飛行的刺耳轟鳴聲和肆無忌憚投擲的一枚枚炸彈,使身處城中的老百姓第一次感受到了外敵的可憎與可恨。一聲聲恐懼的爆炸聲,一處處滾滾漫卷的升空火焰,一座座被炸飛的房舍,一具具倒下的屍體,一攤攤殷紅的鮮血......。使沒有逃出城的老百姓魂飛魄喪、驚恐萬狀、瞠目結舌。對日本鬼子的暴行驟生了咬牙切齒的仇恨和同仇敵愾的憤怒。就是出生於此地的秦始皇看到故鄉被東瀛人糟蹋成這種滿目瘡痍的樣子,也會在蒼穹落淚的。
日機轟炸的前幾日,有不少人看到一架飛機在邯鄲城上空盤旋了好大一陣子。這大概是日軍的偵察機,經過空中偵察,日軍可能覺得邯鄲縣城城牆高厚,又有重兵把守,僅靠陸軍攻城難以奏效,不易攻取。遂改為用飛機先轟炸,而後步兵跟進的惡毒戰術。這一陰招果然有效。在一顆顆呼嘯而至的重磅炸彈爆炸聲中,無心決戰的國民黨守軍和國民黨政府官員於日機轟炸的當日一同棄城南逃。逭逃中,車擠人擁,兵竄馬奔,使邯鄲至安陽的大道上塵土飛揚,叫罵聲不斷,哭聲漣漣,一片狼狽不堪的大逃亡之相。
就在國民黨軍政人員棄城南逃之前,這些只會魚肉百姓的貪官污史和守城的軍警官員,都心照不宣地知道就憑他們的低劣素質和簡陋的軍事裝備,是斷然頂不住日本飛機、大炮和坦克的進攻的,誰也沒有死守城池的打算。都早已有了自己的小九九,便早早讓自己的舉家老小攜帶搜刮的民脂民膏,讓姨太太們收拾金銀細軟和貴重物品連夜出城,各奔東西逃命去了。只剩下他們這些「裸官」在城裡應付差事,一聽日機扔下炸彈,這些早有準備的國民黨軍政官員就像有了自撤的由頭,看到縣長大人帶著一班隨從先逃,就像崩了群的羊群,紛紛撒開長腿向南奔突。雖有一些有民族氣節的基層官兵在城牆上與敵激戰了一陣子,但終因寡不敵眾,難以堅守,不得不退守到南城門而出門南撤,丟下了一座任人宰割的無僚無兵之城。
在冷兵器時代歷經兩千年刀、槍、劍、戟、鉤、叉、棍、棒的衝擊鏖戰而不倒的邯鄲城牆,一次次護佑了邯鄲城裡人的安寧,在熱兵器時代的今日,卻經不住日本炸彈的狂轟濫炸而倒塌傾毀,一段段破碎的牆體彷彿躺在地上呻吟,一塊塊瓦礫宛若被肢解的人體在滴血。
端著上了刺刀三八蓋大槍的日本兵,首先像被打了雞血一樣,嗷嗷喊叫著衝上了被炸毀的城牆,隨即如同一群群野牛一樣,向城裡狂奔。閃著寒光的刺刀,飄起的帽簾,踩在地上咚咚作響的翻毛黃牛皮鞋,嗒嗒嗒的密集槍聲,哇哇哇的慘哭聲,成為日軍侵佔邯鄲古城的真實罪證。
一些有血性的年青人,誓死不屈於日本兵的蹂躪,以自發的單體或群體,手持大刀、纓槍、棍棒,不顧生死,與滿街亂殺人的日軍展開了白刃格鬥,雖砍死捅傷了幾十名日本鬼子,但除少數藝高膽大、身手不凡的壯士翻牆越院逃匿外,大都被小鬼子槍殺在現場。
到了10月17日,日軍華北方面軍第14旅團在清除了城內的所有零星抵抗后,全部佔領了邯鄲。
站在破碎城牆上的日軍旅團長片桐拄著明晃晃的戰刀,在多位屬官的陪同下拍照留影,併發出一陣陣狂笑,慶祝強盜們的勝利。片桐的獰笑,標誌著具有三千年歷史的邯鄲城第一次落入了外寇之手,而這一外寇不是別人,正是與中國百年為敵的倭寇。
在邯鄲城的南街,有一所邯鄲鄉村師範學校。其前身是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金永在邯鄲任知縣時,從例稅車馬支差費中拿出一半充作教育經費,並從教育經費中抽出5000吊錢新辦的一所師範學堂演變而來的。這所鄉村師範學校招收的大都是農家子弟,每年約招學生百餘人,總計在校學生400餘人。畢業后大都分到全縣各小學任教。在此次的日機大轟炸中,邯鄲鄉師雖沒被日機炸毀,幸免於難,但學校窗戶上的玻璃全部被震碎,一片狼籍。因學校幾天前得到日軍來犯的消息,被迫停課,讓學生全部回家躲避戰亂,僅留下了學校的正副校長和幾名年壯的員工在學校值守,所以並無人員傷亡。
學校的校長姓王,河南安陽人,五十多歲,高瘦的個子,寬寬的額頭,戴一淺黃色邊框的近視鏡,除了夏日,一襲長袍裹身,常愛講一口安陽味的普通話,心性耿直厚道,不近煙酒,生活儉樸,知識豐厚淵博,對學生關愛有加,搞了大半輩子教育工作,是一位傳統的典型知識分子學校領導人。副校長高明,武安縣伯延鎮高家莊人,36歲,正值青壯年時期,濃黑的眉毛,高高的鼻樑,一雙眸子閃閃發亮,留著一頭短而直的密發,一年四季愛穿蒜辮子扣的衣裳,這是武安農村人自做衣服的標誌。高明待人接物落落大方,性格開朗率直,做事周至仔細,不留紕漏。是王校長十分信得過的得力助手,也是一對配合默契的好搭檔。
高明的公開身份是邯鄲鄉村師範學校的副校長,其實他的真實身份是中共邯鄲鄉村師範學校黨支部書記。他是中共直南特委於1936年遷駐邯鄲城裡后,發展第一批黨員后被任命的第一批基層黨支部負責人之一。
高明雖然擔任鄉村師範學校黨支部書記時間不長,但他在做好副校長工作的基礎上,廢寢忘食、枵腹從公地做著他的地下黨支部書記工作。他常常以輔導學生作業和了解學生家庭疾苦為名,在進步學生中積極宣傳馬列主義,系統介紹「十月革命」。在他的循循善誘和精心培養下,一批胸懷大志有遠大抱負的進步學生紛紛向黨組織靠攏。經過他的一次次考察和鑒定,並報上級批准,他先後秘密發展了六名在校學生入黨。這六名黨員分別是三年級學生李軒、季雪瑩(女)、馬剛、鄭一江和二年級學生劉金星、姚木蘭(女)。因王校長是一位有強烈愛國心和正義感的老校長,加上高明與他所處的關係融洽和諧,所以老校長對高明的秘密工作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在沉默中默認了。革命的火種在邯鄲鄉村師範學校點燃。
面對風雲突變的時局,高明按照上級黨組織的指示,於日機轟炸邯鄲的前兩日,緊急召開黨支部秘密會議。他用嚴肅的目光掃視了一下大家說:「同學們,同志們,現在日本鬼子很快就要打到邯鄲來,不準備抵抗的國民黨肯定守不住邯鄲城。所以,為了保存革命火種,上級決定你們六名學生黨員從今日起,全部轉入地下秘密活動。並要回到自己的家鄉,發動鄉鄰,組織群眾,開展抗日鬥爭。」他壓低嗓音但十分堅定地接著說:「帶領群眾開展抗日鬥爭是我們共產黨人目前的中心任務。估計抗日鬥爭是一長期的艱巨任務,希望大家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你們都是入黨時間不長的年青黨員,要在抗日鬥爭中磨礪自己,考驗自己,要不畏艱險,不怕流血犧牲,為黨、為人民、為中華民族勇往直前,直至奉獻出自己的一切。」
「大家能不能做到!」高明在結束講話時情緒激昂地向大家鼓動且帶有號召性地提問了一句。
「能!能!能!」大家異口同聲十分堅定地向老師表示著各自的信心與信念。
「好,我與大家共勉。讓我們投筆從戎,在殺鬼子的道路上奮勇前進!」高明一句帶有戰鬥動員的話語結束了這次簡短而特殊的會議。
大家相互緊緊握手,並相擁相泣,都有千言萬語要向對方傾訴,但學校不能久留,大家只能說了些相互保重與勇敢殺敵的話,依依不捨地離開了恩深似海的高明老師和引導自己走上神聖革命道路的高明書記。告別了並肩戰鬥的同學、同志,離別了親愛的母校。向各自的家鄉奔去。高明依然以公開的副校長身份留在學校,做著他明、暗雙重身份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