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五·君子道
《有瑕》終於又是推后了一篇。寫罷了筆墨文字,再繼續書寫《有瑕》,卻是又提及到了君子之道。寫罷回看,講述君子之道的字數,竟還在正文之上。索性,便再來一篇吧。
向來所慕君子道呀。英國有紳士人格、法國有騎士人格、美國有牛仔人格······世界文化之林,又怎麼少得了泱泱華夏一席。華夏千百年來,以儒家為主體,形成的集體人格便是君子人格。我更喜歡說是君子之道。
何謂君子之道?余秋雨在《君子之道》一書中所言:「一、君子懷德;二、君子之德風;三、君子成人之美;四、君子周而不比;五、君子坦蕩蕩;六、君子中庸;七、君子有禮;八、君子不器;九、君子知恥。」
且稍加,闡述一下吧。
一、君子懷德,何者為德?於我所見,人類一切美好的品質,都可以看作是「德」。無論是「蹈仁義而宏大德」中提及的仁義,還是後文「君子有禮」關乎的禮,都屬於德的一部分。
二、君子之德風,是指對德的態度,儒家崇尚的是道德的弘揚,反對君子自閉,德不為人所知。自己有德,還要讓別人知道自己有德,這樣別人就會相互傳誦學習,最終大家都有德。這是儒家美好的理想。徳者為師為引,眾人師之求之。於德風,儒家言傳之,墨家身教之。
三、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相信這句話很多人都知道,但是,什麼又是成人之美呢?簡單的說,就是促成別人的好事。成人之美,不同於與人為善,而且與雪中送炭相比,更偏向於錦上添花一些。這麼說來,君子成人之美,豈不是就有些多餘了呢?未必。於我所見,主動與人的,未必是那人想要的,那人所求的,卻一定是他想要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欲,也未必是人所欲呀。
四、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與「比」兩字,卻不是很好解釋了,譯文的版本有許多,就不一一引述了,只取朱熹一家之意。朱熹《論語集注》曰:「周,普遍也。比,偏黨也。不過不管怎麼解釋,這句話都是說君子如何處理人際關係的。君子之交,普遍而不偏私。
五、君子坦蕩蕩,自然是心胸坦蕩,光明磊落。君子之行,所言所為,不懼後人評說,求一個問心無愧爾。
六、君子中庸。何謂中庸?「中」指避開兩頭的極端而權衡出一個中間值,「庸」是指一種尋常實用的穩定狀態。余秋雨在《君子之道》中如是解釋這兩個字。所謂中庸,便是「允執厥中」「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文中觀點,中庸之道在中華文明的傳承和發展中佔有至高地位,正是因為中庸之道,中華文明才會延綿至今,不曾斷絕。
七、君子有禮。不知為何,寫到「禮」,便想到了歌單中這首《禮儀之邦》。
「子曰:禮尚往來/舉案齊眉至鬢白/吾老人幼皆親愛/掃徑迎客蓬門開/……」
泱泱華夏自古以來便是禮儀之邦,儒教又稱禮教,可見「禮」之一字在中華文明幾千年來的地位。「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這都能忍,還有什麼不能忍呢?顯然,在孔子眼中,這種逾越禮制的事,是極為嚴重的。
八、君子不器。這句話的解釋有許多,君子不象器具那樣,君子不做器具的奴隸,君子不從事具體的事情,君子不把目光停留在器的表面上。那麼什麼才是器呢?《易·繫辭》:「形而上者謂之道,
形而下者謂之器。」《老子》曰:「大器晚成。」老子將成功的人比作大器,孔子卻說君子不器。是兩人意見相左,還是這個器並不是指相同的東西?「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無形的是道,有形的是器,如是而已。
九、終於是到了這最後一條,君子知恥。「恥」和「不恥」,是君子人格的閥門。余秋雨在末尾處如是寫到。原來羞恥恰恰是君子所有,小人,反而不若人卻不知恥了。《孟子·盡心上》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為無恥感到羞恥,那就不再無恥了。孟子又言:「羞恥之心,義之端也。」懷有羞恥之心,是義的萌芽。
寫到這最後一條,我似乎有一些明悟了。玉有瑕,人有缺,天道之常也。那些荒唐,那些愧疚羞恥,原來並不是最難面對的呀。心懷恥,不可怕,可怕的是恥而不自知。恰恰是因為知恥,反而會在日後將這羞恥銘記,用來標榜自己的言行,讓自己可以看到那底線,知道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
心懷羞恥,紅線醒目,明鏡通徹,如是耳。
寫罷,突然想起高中時似乎也曾寫過一段文字論及君子之道,卻是早已不知丟在了哪個角落。這一段寫下來,其實還是有些勉強的。畢竟,君子之道我自己又如何真正完全明悟?
曾經,我舍友問過我一個問題:「你是君子嗎?」我的回答是:「不是。」確實不是,至少現在還不是。
故我常自嘲道:人間惆悵張子暮,自命清高偽君子。正因為還不是君子,所以才要以君子的品行標榜自身,努力成為一名君子。
不過,張子暮,怕是與君子道無緣了吧。有些事,容得下,看得透,悟得名,知道應該去怎麼做。卻終究是,無法踐行呀。儒家經典,佛經道藏,是先賢智者所留,卻終究,不是我的道。我的野心太大,想在三千大道之外,尋一條自己的道。
七宗之外,第八種原罪,又是什麼?
——2019年3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