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擊

反擊

面對著麟州城裡惶恐不安的百姓,感受著這千鈞一髮的戰爭形勢,張亢知道,逃避解決不了問題。面對那些有「恐夏綜合征」以及作戰不力的逃跑將軍,張亢就一個字,殺。

但是張亢深知,蘿蔔要與大棒齊飛才有用,殺完「投降派」之後,他把自己的笑臉給了守城軍民,他就是要恩威並施。

事實上,張亢不光是將才,還是帥才,早在1032年,張亢調任宋夏邊境的鎮戎軍通判之時,他就預見性的上書朝廷,西北邊塞將會因為西夏新主李元昊的繼位而陷入混亂,他獻上攻守之策數十章,一針見血指出了問題:要嚴加防備西夏人崛起。只不過,知音少,除范仲淹等少數大臣,大家都不願意相信。

誰也想不到,短短的九年時間。時值慶曆元年,李元昊不光是成了大器,還成了大氣候。李元昊的豎子成名使得宋朝朝廷頗為頭疼,當年好好的一盤完整的棋,朝廷不好好下,現如今丟盔棄甲,大敗而歸后,收拾殘局的竟然是當年就已經把問題看得很明白的戰略家,真是諷刺至極,可笑至極!

李元昊命張元給這位堅決守衛麟州城的張亢寫了一封勸降信,信中,措辭十分狂傲自大、不可一世,張亢本著來而不往非禮也的態度,給與了一句話的回復:不要逼迫我們麟州守軍樹立堅定的守城意志,不然,那一定是一場血雨腥風。

但是,豪氣歸豪氣,問題仍舊存在。戰爭不是你想贏,想贏就能贏。要是真想贏,就要直面宋軍的問題。而在這一個方面,有兩個人做得很好,一個是張亢,另一個是范仲淹。

以下是大宋軍隊不可不改革的問題:

問題一:宋軍各路人馬互不統屬,開戰後沒有配合。而沒有配合的後果就是,各自為戰,然後被分割包圍,被各個擊破。

問題二:兵力分散,後果同上。

問題三:軍隊將領經常互相調換,打起仗來,「將不知兵,兵不知將」。

問題四:平常士卒訓練不精,戰鬥力不強。

問題五:將校之間常常為了爭奪功勞貿然出擊,然後中計大敗,好水川之戰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於是,根據這些問題,張亢提出要賦予邊帥統一指揮權,要集中優勢兵力,要在戰爭中避實就虛,等等等等。他將這一系列建議上書范仲淹,范仲淹深以為然,又上奏朝廷,然而,朝廷雖然採納了要集中優勢兵力的建議,但是,觸及根本的要賦予邊帥統一指揮權這一建議卻被駁回,因為這觸及到以文制武的傳統統治根基,朝廷有自己的小九九,要防止邊帥趁機做大,割據一方。大多數的建議就這樣被束之高閣,而後無人問津。

但是,縣官不如現管。畢竟張亢是前線的一把手,張亢自認為自己有便宜行事的權力,而且,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他對於大宋朝廷的命令只是選擇性的服從,認為自己只要打了勝仗,守住麟州城就好。而恰恰因為如此,張亢為他後來的悲劇性命運埋下了伏筆。

問題是一個接著一個,軍事上的問題還沒解決完,又要面對民事上的問題。民事上的問題用一句話來形容就是「沒水喝,沒飯吃」。

這可難不倒張亢。沒水喝,就打井,沒飯吃,就運糧。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一次,張亢率領三千人在運送物資途中,遭遇數萬西夏軍隊的圍攻,然而,張亢不怕,他果斷下令反擊,他用兵書中的「置之死地而後生」來激勵將士一定要背水一戰,可是,三千人打幾萬人,談何容易,不過,張亢就是張亢,他硬是把這一仗給打贏了,原因是:他抓住了天賜的戰機,當是時,突然妖風陣陣,張亢順著風勢發起了衝鋒,一舉打敗敵軍,順利突圍。

可敵人時時刻刻都「亡我之心不死」,總是找機會來挑釁,這可怎麼辦呢?

又一次,在兔毛川之戰中,張亢巧妙設計,引誘敵人進入埋伏圈,伏擊了優勢敵軍,史載,「賊大潰,斬首兩千餘級」,張亢對擅長使用伏擊戰術的李元昊還以顏色,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還有,張亢這個人頗有戰略眼光,他知道麟州作為一座孤城肯定堅持不了多久,他費盡心力打通麟州和府州之間的聯繫,並且在麟州和府州之間修築了五處堡壘,事實再一次證明張亢對了,在冷兵器時代,修築堡壘確確實實是戰勝西夏騎兵的不二法門。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張亢需要一個時機,讓李元昊徹徹底底滾出自己的防區,反擊勢在必行,而且,這是一次超大規模的反擊,試看下一章節《李元昊春秋大夢的破碎》。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宋王朝那些事兒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大宋王朝那些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