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汴京被圍

第二十章 汴京被圍

在平涼府發生的案牘堆成小山狀,這是一些前任判官遺留下來的案件。這怎麼能行,有怨不得白,有案辦不成。王若虛赴任期間,便勇於推進,不懼權貴敢於為民聲援,他往往從蛛絲馬跡中發現案件與問題的突破口,通過一系列措施破獲案件。贏得了當地人們的感恩戴德,獲取了大金王朝功績卓著的良吏。

不久,王若虛因地方政績斐然,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較好口碑,而被金哀宗再次遷升京城,任職翰林院,入為直學士。這一職務,王若虛走到了皇帝金哀宗身邊,成了皇帝侍從,以備應對。

這時金國,輝煌不再,滿目瘡痍。王若虛冰心耀天滿腔熱忱,正確處理著國家前途命運中的坎坷與挫折,不惜殫精竭慮。然而,金國已進入垂垂暮年,精力與活力呈現銳減趨勢。蒙古入侵越來越猛烈,拓疆擴土日益廣闊。作為趙家天下,南朝一改昔日的媚眼與奴骨,對於向金國進貢的歲幣,出現了推諉與婉拒。想當年,成千上百萬金銀財寶滾滾流入大金王朝,這筆巨額財產也是國庫一大筆經濟支柱。隨著蒙古大軍的打壓,金國的勢力範圍不斷淪陷,西北大部分領土被敵人佔領。

金國想繼續向南朝進攻,以求自保。可南朝與金國這個「大哥」翻起了白眼,敢於分庭抗禮,繼而出兵與蒙古聯手結成聯盟,一洗「靖康之恥」與一些不平等條約。就這樣,金國在南北兩國夾擊下,國家政權岌岌可危大廈將傾。

天興年間,正值孟冬,天寒地凍,一派肅殺之氣籠罩金國都城開封。金國在元朝與南宋聯合夾擊之下,金哀宗完顏守續深感帝業危如累卵,國家社稷岌岌可危,惶惶不可終日。

在開封(史稱南京、汴京)大慶殿內,金哀宗穿著一身盤龍雲水絳紗袍,頭戴一頂通天冠,兩眼獃滯,滿臉皺紋,經過多日來敵人圍困,頹廢,憔悴,盡顯畢露。他低著頭,在紅色台階上踱來踱去。

俗話說:無糧不穩。現如今,住在汴京的群眾吃喝受阻,行動受限。作為金國皇帝,不得不另謀出路,覓得生機。

一日,金哀宗脫去赭黃龍袍,身披金盔金甲,一身戎裝,這時著裝顯得格外英武。隨後,金哀宗召見朝內文武百官,他坐在御座上,目光炯炯,尋摸(俚語環視著)兩旁成列的官員。他壓抑著不快心情,說道:「日下京城被敵人圍困,致使我們陷入了泥淖之中,為了擺脫敵人,以圖東山再起,戰勝敵人,我們不得不放棄汴京,進行游擊戰。」

金哀宗說到這裡,情緒激動,滿面泛起了紅光。名不正則言不順。他也知道,這次是出逃。可他為了安撫民心,便直陳出征裨益。

金哀宗御駕親征,這給京城老百姓帶來了福音和期盼。

就在這一天的深夜,打開城門,金哀宗戎裝外面罩著一層油衣,騎著戰馬出城而去。皇太后、皇后等三宮六院,王若虛、元好問等文武百官。他們只知道皇帝出征是為了戰略上的大轉移,還會勝利歸來。由此,人們冒著霏霏細雨前去相送。

此時金國護衛隊每人一支長槍,一把腰刀,一根狼牙棒。兩軍相遇,先是長槍刺殺,再湊近點,就揮刀搏殺,等到貼身,就該使用狼牙棒了。這狼牙棒兩尺見長,呈棒槌形,用堅硬的栗木做成,上面還植滿了鐵釘,它上面的芒刺,銳利無比。一棒打在頭上,立刻腦漿迸裂。用它來打擊進攻的馬隊更奏奇效。一棒打在馬腿上,頓時折斷…

雙方士卒已經交戰,只聽得刀槍碰擊聲、喊爹罵娘聲、戰馬嘶鳴聲、負痛喊叫聲等等,嘈嘈雜雜此起彼伏。

金哀宗在護衛隊的奮勇掩殺下,衝破敵營,匆匆離開了都城開封。他們頭盔上的紅纓隨風飄動,像飛騰的火焰。

第二年正月,金國京城西面元帥崔石,在半路截殺了當朝參知政事完顏奴甲和完顏斜捻部,隨後帶領士兵到蒙古行營投降。

東面元帥李辛因為想法設法去蒙古投降,沒想到半路上被殺了。西面元帥崔石卻狡猾能幹得多,他按計劃殺了阿不、奴申等人,立梁王監國,對蒙古投降,自稱太師、都元帥、尚書令、鄭王。計劃定了以後,群小附和,請為西面元帥崔石建功德碑。

一幫子小人趁機爭相獻諂,請求為崔石建立功德碑。翟奕輩以尚書省名義遂命召資深大家王從之題寫碑文。王從之看到叛臣殺人越貨血流飄櫓。不僅如此,這些叛臣還仗勢作威作福,頤指氣使。如果稍加忤逆,便會橫遭讒言,立刻遭到殺戮。

王若虛自知忤逆必死,便私下對摯友元昊說:「現在上面讓我題寫碑文,我若不作必死無疑,作了則名節掃地,貽笑將來,不如死去會更好。既然這樣,我姑且先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元好問連連點頭,說只能這樣。

接著,王從之對翟奕輩說道:「丞相功德碑當指什麼事而言?」

翟奕輩聞聽之後,惱羞成怒道:「崔丞相獻京城投降,讓城中上百萬人免遭塗炭,難道這不是功德無量嗎?」

王若虛說道:「我代表大王立言,自古以來,哪裡有寫功德碑可以替代(大王)的呢?況且,崔丞相既然獻城投降,朝官都是出自丞相門下,哪裡有門下人給主帥歌功頌德,而讓後人所相信呢?」

就這樣,二人一字一敲一問一答。翟奕輩被王從之問得理屈詞窮,深感王從之不為所動,只好作罷。

但是功德碑還是要立的。崔石只是汴京一個潑皮,可是對於立碑的事卻非常熱切,他認為擁立梁王監國,向蒙古人投降,免去一城的屠殺,是一件非常的功德,因此要立碑,為自己樹立一個千古的美名留作紀念。可是問題在於由什麼人撰作呢?當然應該由王從之撰述,他是學士,是當時最有名的文人,也是金國文壇大咖。可是王從之愛惜自己的名聲,不肯為漢奸樹碑立傳,那麼由誰來撰述呢?

當時的才子之中,與王從之文采相媲美的還有元昊。元昊也是良臣,他對崔石飛揚

跋扈欺世盜名,也是深惡痛絕,他直斥崔石恬不知恥。由此,元昊也是執念不懈。可是,作為編史官元昊要是不寫,那是說不過去,乾的是這樣的差事,不寫於理不通。根據以往慣例,佞臣、叛逆、良吏、將軍等也能編纂史冊。這是對歷史的真實寫照的不二選擇。

既然這樣,不是不能為亂國貳臣樹碑立傳的,但是他還是下不了決心,這就想起當時的最高學府太學的高材生劉祁。劉祁推卸不得,可是他也以為漢奸撰碑為恥。

劉祁深感棘手,有一天,一個同事採訪了他。同事拿出齊尚書禮房小帖子並對劉祁說:「首領官召你趕赴禮房。」

劉祁一聽,不禁驚愕不已。劉祁認為:自己一介布衣,理應不參與這件事情,就是到了那裡,也不知道說啥。

劉祁想到這裡,搖了搖頭,便趕往尚書省。在尚書省門外,劉祁正好碰見了同事麻信之。劉祁四下觀瞧,放心后對麻信之說道:「昨天我見到了左司郎張信之,說鄭王立碑之事想讓我們來做,真是豈有此理!」

二人一同進入尚書省禮房。尚書省曹益甫引見首領官張信之、元裕之二人,並說:「如今鄭王以一身挽救了數百萬生靈,他的功德誠然可嘉。今在京的官吏、父老鄉親都想要求為鄭王立碑記載這件事情,大家紛紛議論讓你倆來做這件事情,並且我已經對鄭王說清楚了。希望兩位君子就不要謙讓了。」

劉祁當即堅辭道:「我只是一個布衣,並沒有官職,這真不是我所要做的。況且,翰林諸公中,有王若虛以及元好問兩位大家在,我真是不敢越俎代庖。」

元好問說:「這件事出於大家的意見,你還有什麼理由推辭呢?請君不要謙讓!」

劉祁聽罷,生了一肚子火。他從尚書省出來直奔學士院,見到了受人尊崇的王若虛。當時,在場的還有修撰張子忠、應奉張元美二人。劉祁便對他們說起為鄭王寫碑這件事,最後說道:「這件事實在是諸公所為,我是沒有資格來做這件事情。」

翰林院直學士、資深大家王若虛對劉祁說:「這件事情議論頗久,大概是學士院中的人推薦的你,如果尚書非讓學士院來做,那不是出於在京官員以及父老們的心愿,如果讓布衣來做,乃是眾人的想法。況且,你還沒有出仕,還屬於布衣階層,大家讓你做又無傷大雅。」

劉祁思前想後,迫不得已同意了。

連著拖延了幾天,劉祁認為沒事了,可誰知上面又開始督促辦好這件事情。你們尚書省學士院是動筆杆子的地方,是歌功頌德的權力機關,你們不寫誰寫?翟奕輩一臉地不悅道。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河朔兒女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河朔兒女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十章 汴京被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