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五仁月餅這黑暗料理的誤解
曲江宴設在中秋節前幾個日子。
唐美清曾在書籍中看到讀書人是這般形容那曲江宴的,「江頭數傾杏花開,車馬爭先盡此來。」雖然穆老丈說這曲江宴今年設在金陵,主張低調,但通過給的訂金來看,定比普通的宴會隆重許多。
布希么菜,有什麼忌諱,其中的規矩繁雜,恰好又要到中秋,她忙著研究,食鋪的事大多交給秀兒和徐青。
小食鋪的早點生意照樣熱火,「吃魚」風潮褪去,酒肆男客漸漸少了些。
臭鱖魚的菜牌被秀兒撤了下去,但時不時還有客人來點打包帶走,回家慢慢享用。這道菜成了酒肆的秘密菜肴,不喜的人一筷子都不願動,聞到味道就離得遠遠的,愛的人又十分愛,恨不得連盤子底下的湯汁都喝完。
秀兒時常感慨,「這臭味的魅力,實屬難懂啊!」
盧三和徐青進了許多乾花果仁等,用來研製花糕等,準備趁著佳節將至,賺一波女客們的糕點銀子。
唐美清正寫好準備曲江宴的菜品,有徐青拿手的荔枝肉、拔絲山藥和松鼠桂魚,有食鋪招牌的東坡肉、香菇板栗、金瓜釀芋泥等,最後再上些綠菜比如翠竹報春和芙蓉絲做裝飾。
紅綠相間,不僅喜慶,應當也是能讓人食慾大開的,她捏著手中毛筆沉思,總覺得還少了點什麼呢……
身旁有嘈雜聲,偏頭望去,小茶桌上堆滿各式各樣的花糕,有幾個掉下來,甜甜糕粉散落一地。
秀兒同徐青吵鬧,一細問,原來是糕點做多了,包裝的盒子不夠,這才堆起來了。
都是小事,何至於傷了和氣,唐美清笑笑說「多餘的花糕便留給店內自家人吃吧。」
盧三捻了個桂花糕塞入口中,略微憂愁,「姑娘,往年那花糕火起來后,周圍不少店家都學著來做,好幾個原本在咱家預定了花糕的人又退了去。」
「為何?」她微微抬頭,有些疑惑。
秀兒忿忿接過話,「當然是旁家賣的銀子更少呀,他們做的花糕沒我們家精緻好吃,用得料都是些老舊料呢,這群人貪小便宜,也不怕吃壞了肚子!」
這做美食生意,難免會被效仿,花糕去年做過了,今年若不添些新意,難以被食客們記住好招牌呀。
阿圓貪吃,聽到她說這些花糕自家人都可吃后高興得不行,兩隻手都抓滿糕點往嘴裡塞,撐得臉胖乎乎像一個圓盤子。
唐美清看著他那張圓潤的臉,猛得一拍手,脫口而出:「我知道還差點什麼了,月餅!」
大齊本朝,並沒有「月餅」這種美食。
八月十五,人們闔家團圓、登高賞月,飲酒作詩,但吃得多是大魚大肉,甜食糕點為酥酪甜餅等,她從未在人們嘴裡聽到過「月餅」這個詞。
后又仔細問了盧三,才最終確定的確沒有「月餅」這種美食,倒是甜餅模樣和月餅有些相似,但甜餅不比月餅細緻,只是烤好的胡餅上面淋上一些蔗漿而已,除了甜,無任何滋味可言。
唐美清又花了幾日,按照以往在現世的記憶,做了普通的烤月餅和冰皮月餅,裡面的餡料呢,則選擇了大眾最為能接受和喜愛的豆沙、棗泥、蓮蓉、芝麻和鮮肉,在其中小部分月餅中則選了鹹蛋黃、水果、梅乾和五仁。
這月餅做起來和花糕差不多,做好餅皮,包裹住餡料,最終用模具一壓,一個圓潤的形就出來了。
餡料也簡單,大多還是用的原來做花糕時備下的,只是其中一樣倒是微微複雜,那便是這五仁月餅。
回想起小時候吃月餅,若是問唐美清最喜歡哪種口味的月餅?那必然是甜甜的豆沙和擁有迷人滋味的鹹蛋黃月餅。
若是問最討厭哪種口味的月餅?
她一定會斬釘截鐵毫不猶豫的回答,五仁月餅!
說起五仁這個口味的月餅,小時候的唐美清總覺得這就是一道黑暗料理啊!
不僅外皮梆硬,味道還很奇怪,要麼太甜,要麼太咸,最主要的是,還沒吃呢就能聞到五仁月餅散發出來的怪味,俗稱哈喇子臭味……jj.br>
總之,小時候的她最厭惡的便是這五仁月餅。
什麼時候改觀的呢,大概是在她長大后,偶然間吃了舍友從家鄉帶來的五仁月餅,那才是真正美味的五仁月餅啊!
回憶起當時,她原是不想吃的,後來被舍友強塞進嘴裡,嘗到了味道后才感嘆其的美味可口之處。
後來她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她小時候吃的那麼難吃,舍友的卻如此美味?!
舍友是個熱心的,見她好奇,兩人趁著假期溜回舍友老家,親眼見過她家媽媽是如何做的,又親手做了一回,唐美清才明白其中之奧妙。
這五仁月餅的餡料是很講究的,除了基本餡料之外,裡面還得加白酒、玫瑰糖、桔皮糖、冬瓜蜜餞等等。
她小時候吃的啊,不過是工廠里那些偷工減料質量差的罷了,那種月餅批量製作,由於製作工藝不精加上用的都是劣質的果仁,再加上放置太長時間,月餅餅皮發乾發硬,會「跑油」。
而一「跑油」,就會產生怪味。
玫瑰糖是難買到了,倉庫里到存留著沒用完的芙蓉蜜,桔皮就用陳皮來代替,唐美清費了整整一下午,才做好一個五仁月餅。
又嘗了嘗味道,雖然依舊沒有舍友媽媽做的那麼驚艷,但勝在金黃飽滿,皮薄餡靚,吃起來不僅口味香甜,綿軟帶酥,還能品嘗到多種果仁的香味。
若是吃膩了甜糕的人,再嘗這五仁月餅,定會喜歡上它那多樣的口感。
她教了盧三,盧三接著教給其他人,店內夥計足,不過幾天,就在曲江宴開始之前將月餅做好了,又取了精緻的盒包上。
那盒是特地定製好的,請了人寫上優美詩句,旁邊還系著精緻長條布,若是書生學子在宴會上吃不完,還方便提回家帶給家眷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