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5章 永樂盛世
西平侯,副將軍沐晟附和:「沒錯!我們在安南境內時,叛軍給我們的水源下毒,用竹槍、毒箭製作陷阱,殺我大明將士。那時候他們講過仁義禮智信嘛?」
雖然靖難派、降臣派的兩大首領朱能、解縉,一個已病亡,一個被發配廣西。可兩派之間還是在對立。在對待安南的態度上,雙方針鋒相對。
文淵閣中頓時吵翻了天。
永樂帝咳嗽了一聲:「好了,都不要吵了。」
隨後永樂帝道望向一眾官員之中資歷最老的東萊伯常歌:「常歌,你怎麼看?」
常歌道:「回稟皇上。臣聽說,安南在大唐滅亡之前,一直是我華夏的土地。將其併入大明,也算是安南葉落歸根了,臣認為並無不妥。」
永樂帝一拍手:「常歌說的好啊!安南之於大明,就像是一個離家多年的孩子,和等待孩子歸來的老父親。不管孩子離家多久,始終都是要回到家裡的。朕意已決,改安南國為交趾布政使司。設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揮使三司。
任用工部侍郎張顯宗為布政使;都督僉事呂毅為都司;河南按察使阮友彰調任交趾布政使;劉本、劉昱為左右參政;周觀政、裴伯耆為左右參議;楊直為按察副使,劉有年為按察僉事。
交趾布政使司下設十五個府,統轄三十六個州,一百八十一的縣。在安南各要地,設置千戶所、衛所。吏部要儘快甄選知府、知州、縣令。五軍都督府也要儘快舉薦駐紮安南的武將。」
永樂帝顯然早就考慮好了,他侃侃而談,直接把交趾三司官員給安排上了。
自此之後,安南國正式併入了大明版圖。
當日下晌,永樂帝又見了被俘的安南偽國王黎季犛。
黎季犛認為自己難逃一死。
萬萬沒想到,永樂帝根本沒有殺他的意思。
或許,永樂帝也是靠著造反當得皇帝。對黎季犛英雄惜英雄。他痛斥了黎季犛弒君篡位、欺瞞宗主國大明的惡行。隨後命令將黎季犛父子打入錦衣衛北鎮撫司詔獄,囚禁終生。黎家子孫則一律赦免,賜予財帛,送回交趾。
兩個月後,大明又迎來了一件大喜事。十一月,永樂大典修撰完成!
從永樂元年七月起,《永樂大典》足足修了四年零四個月。
光是參與謄寫的翰林官員、國子監生、府縣生員就有兩千一百六十九人之多。全書共計兩萬兩千九百三十七卷。總字數達到了驚人的三萬萬又七千萬字。
這是一部集古今之大成的百科全書。
盛世的另一個標誌就是文化繁榮。《永樂大典》代表著大明文化之繁榮。
萬國來朝、開疆拓土、文化繁榮、國庫豐盈、天下太平。大明已經從靖難之役的焦土中重新煥發出了盎然生機,進入了永樂盛世時代。
深秋的一個夜晚,永樂帝召見了紀綱、常歌、胡濙、鄭和。
永樂帝道:「鄭和此番下西洋,沒有找到朱允炆的蹤跡。朱允炆一日不找到,朕一日寢食難安。朕的皇位本就是他的。若找到了他,朕是要行禪讓之禮的。」
永樂帝在臣子們面前只能這麼說。真要是找到朱允炆,他十有八九會痛下殺手,以絕後患。
永樂帝又道:「尋找朱允炆的事,你們還要接著替朕辦。紀綱、常歌,錦衣衛那邊要在兩京十四省廣撒耳目。朕兩個月前改安南國為交趾,有一部原因也是為了便於在當地尋找朱允炆。
胡濙,你還是替朕到各地查訪。今年你母親病故,你當時在徽州一帶尋找朱允炆,朕奪了你的情,心裡很過意不去。就升你做個禮部左侍郎吧!」
胡濙只是戶科都給事中,官職正七品。永樂帝讓他做禮部左侍郎,等於連升了他七級!
由此可見永樂帝對尋找朱允炆下落的重視程度。
胡濙連忙叩首謝恩。
永樂帝又道:「鄭和,下南洋、西洋尋找的事也不能停止。你立即去劉家港,準備第二次遠航。這次遠航,一來你要將各藩屬國使者送回去。二來要繼續沿途查訪朱允炆的下落。」
交待完事情,紀綱、胡濙、鄭和轉身離去。常歌卻沒有走。
永樂帝道:「常歌,你還有話說嘛?」
常歌跪地叩首:「皇上,臣有一言,不知當講不當講。」
永樂帝道:「你是妙雲的義兄,有什麼話是不能對朕說的?」
常歌道:「皇上,朱允炆不管是死是活,至少在世人眼裡,他已經死了!即便今後大明哪個犄角旮旯蹦出來個「朱允炆」,也一定是冒充。皇上又何必耗費如此心力,四處尋找他的下落呢?」
永樂帝道:「這空蕩蕩的大殿內只有朕與你。你是妙雲的義兄,等於是朕的義兄。朕跟你說句掏心窩子的話,還能因為什麼?無非是因為心虛!做賊心虛!天下人表面上稱朕為英明神武永樂大皇帝。心裡卻都在罵朕是謀朝篡位的賊!朕心裡如明鏡一般。
朕在時,朱允炆掀不起什麼大風浪。若朕歸天了,朱允炆蹦出來糾集舊臣,行兵戈之事可如何是好?到那時,天下百姓豈不又要經歷一次滔天戰火?
就算是為了大明的長治久安,為了大明的百姓不再遭受戰火荼毒,朕也要找出朱允炆以絕後患。」
常歌拱手:「臣明白了。哦,臣還有個不情之請。」
永樂帝道:「講來。」
常歌道:「皇上,此番鄭公公第二次下西洋,是否可以讓常世勛不要隨行?臣老了,說不準哪天一覺睡過去就醒不來了。臣不想死的時候,長子不在身邊給臣送終。」
永樂帝道:「嗯,這回就不讓世勛跟著去了。罷了,你下去吧。」
常歌回到府邸,常世勛正坐在大廳里喝茶。
常歌坐到兒子對面:「唉,皇上還是糾結於朱允炆的下落啊。又讓鄭和下西洋找朱允炆去了。好在這回你不用跟著鄭和去了。」
常世勛眼神閃爍,只「哦」了一聲。
永樂五年就這樣過去了。大明如一艘劈波斬浪的大船,航行在歷史的長河之中。未來會是驚濤駭浪,還是一帆風順,誰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