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很美好,現實很骨感
劉淼:「同學們,阿全是一位非常有政治頭腦的人,地道基層農民出身,知道農民需要什麼,看課本,他做了什麼事?」
學生們異口同聲的回答:「頒布《天朝田畝制度》。」
「對,《天朝田畝制度》解決的是農民最關心的土地問題。此時的太平天國經多次軍事鬥爭勝利后,攻佔了大量的土地,而且隊伍規模已經發展到50萬人,這裡重點強調,50萬人不全是成年男性,還有婦女兒童老人。如何管理和分配。是跟隨阿全的所有人共同關注的。
它規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齡平均分配土地」通俗來講,只要你是個人,都能參與土地分配。這項制度最終要建立一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跟華夏要實現的終極目標是一致的。體現的是絕對平均主義,完全的社會公平。
上次實現這種情況還是在原始社會石器時期。但追求公平,絕對是人類歷史的進步。同學們思考,他的設想能實現嗎?」
學生們交頭接耳,竊竊私語。
李凡率先回道:「不可能實現,太理想了。」
「其他同學認為呢!有不同意見嗎?」
全都一副思考狀。沉默不語。
「李凡同學回答正確,阿全的想法很美好,但現實很骨感,他給所有人畫了一張超大的餅,《天朝田畝制度》主張在小生產的基礎上廢除私有制和平均社會財富,是不可能實現的,實際上也沒有實行,當時還處於封建社會時期,社會生產力相較於嚴重低下,時至今日,民主文明的現在社會,離絕對公平還很遙遠。」劉淼解釋道。
「但我們要知悉,阿全明知道不可能實現,還要頒布是為了接下來的軍事行動,鼓舞人心,隨後的西征取得大勝,此時的太平天國軍事上進入了全盛時期。」
郭杉脫出而出;「盛極必衰。」
劉淼:「不錯,預習的很好。所有人都被眼前的勝利沖昏了頭腦。踐行今朝有酒今朝醉,該享受就享受,阿全將此事做到了極致。
一、建築天王府。史料記載「天王府南部有一巨大廣場,最南端,屹立著一列黃色大照壁,寬逾九十丈,上邊彩繪著龍虎獅象圖案,張掛著天王的若干詔旨。照壁以北,品字式的三座牌坊拔地而聳:正面一座,「全金立匾,上橫書四大字曰『天堂路通』」,是謂「天朝牌坊」;左右兩座,一書「天子萬年」,一書「太平一統」,朱漆棟柱,遙相呼應。牌坊之側,又豎著「文武下馬牌」,這是太平天國官員來到天王府前必得下馬的地點。
在這個宮前大廣場的中央,還建有數丈高的一座「天父台」。每年十二月初十洪秀全生日,他都要在此登台,「禮拜謝天」。屆時,台上台下數十面大鑼「齊鳴不已,聲徹滿城」,氣象煞是雄壯。台的四周,「皆用黃布圍遮台腳」,並支倚「天橋」(寬達丈余的扶梯)可上,平素亦不禁百姓登臨,「惟登者必令下跪,以明敬天父之意也」。
步抵廣場北盡頭,跨過橫卧於御溝之上的「五龍橋」,便來到了天王府外城的頭道大門「真神榮光門」前。因為它是天朝宮殿的第一門,故又名「天朝門」、「皇太門」;又因為門首飾有一雙栩栩如生的飛鳳,也稱之為「鳳門」。這鳳門前,昔日刀戟林立,侍衛森嚴,自不必說。那裡,一字擺開了上百對大鑼,天王上朝即「轟擊三通,曉諭全國」。
門外還「掛諸黃綢十餘丈」,綢上「硃筆大書,字徑五尺,其文曰『大小眾臣工,到此止行蹤,有詔方准進,否則雪雲中(即雲中雪,系太平天國「刀」之隱語)。
外城二道門的匾額上,則「金漆奪目」地題著:「真神聖天門」。門的兩側有亭翼然,各以黃綠琉璃瓦覆頂,取名「吹鼓亭」聖天門又是通貫天王府內城的頭道門,所以它也叫「禁門」。踏進聖天門,再穿過修長的雨道和「忠義」牌坊,就到了天朝宮殿的核心所在——「金龍殿」,又稱「榮光大殿」,位置在現在的總統府大堂。其後,依次是「基督殿」、「真神殿」等九進殿宇,第九進殿宇為三層大樓,「頂層繞以闌,闌內置長窗,屋上覆黃瓦,四角懸檐鈴,登眺可及數十里」。
洪秀全曾說天朝「自有九重天庭」,或許即是指的這一番殿宇銜疊、深重莫測的布局罷。天朝宮殿的最後一部分,是「后林苑」,它與內城的東花園、西花園,一起構成了天王府的遊樂區。這裡奇花異草,台榭亭閣,既有「塘方十數畝」的水池,又有曲徑通幽的園圃;有臨風攬翠的石舫,更有「金魚活潑,荇藻縱橫」的「玻璃室」以及「天王銷夏處」……。苑內,還蓄養著虎、豹、孔雀、仙鶴之類。據載,有次「一虎逸出」,守苑的女兵們「用長刀群斃之」,洪秀全知悉后,下令將虎皮示眾,「以誇女兵之勇」。豪華程度,可見一斑。
二、女人。宮殿如此之大,未免顯得有些冷清,他又或招募或明搶6千多名女子,近半供其享受。懂得都懂,掌權人的的快樂一般人想象不到啊。
其他各王也是如此,見阿全如此幸福,內心不平衡,便發動政變。姜還是老的辣,最終全部被阿全鎮壓下去,但經此一折騰,太平天國元氣大傷。你們認為阿全會怎麼辦?」
「還能怎麼辦,接著封王唄,阿全很擅長的。」郭杉答道。
「對,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人才,在老一輩的攔路虎死的死,殘的殘的情況下,洪仁玕站了出來,作為後起之秀,可是喝過洋墨水的,在一群大老粗中顯露了他的才華,阿全封她為干王。總理政務。
阿乾沒有讓阿全失望,延緩了太平天國衰敗的速度,並寫出《資政新篇》。
此時,北方兩頭餓狼已經盯上了這頭殘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