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普勒:太空立法者

開普勒:太空立法者

自古以來,人類一直夢想進入太空,可打開太空大門的鑰匙在何方?人類苦苦尋找。偉大科學先驅開普勒提出行星運動三定律,奠定了天文學的基礎,指明了天體力學的方向,對人類探索宇宙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1571年12月27日,開普勒出生於德國斯圖加特。他曾在奧地利--神學院教授數學和天文學,后應第谷.布拉赫邀請,到布拉格天文台工作,觀測到一顆超新星,后稱「開普勒超星」

在天文研究中,開普勒發現古代天文學家和老師布拉赫的大多數天文星圖、天文觀測和理論都是唯心的、錯誤的和荒謬的。1596年,開普勒出版了《神聖的宇宙奧秘》一書,開始了宇宙學的探索。他挑戰公認的亞里士多德和托勒密的「地心說」理論和地心模型,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說」理論,是繼哥白尼之後第一.個站出來捍衛太陽中心說、奠定天文學基礎的科學家。

老師布拉赫逝世后,開普勒總結他的觀測資料,在1609年發表了偉大的科學著作《新天文學),提出兩個行星運動定律。

行星運動第一定律認為:每顆行星都在個橢圓軌道上繞太陽運轉,而太陽位於這個橢圓軌道的一個焦點上。

行星運動第二定律認為:行星運行離太陽越近,速度就越快。行星的速度以這樣的方式變化。

科學就是追求真實。1618年,開普勒發表了行星運動第三定律:行星距離太陽越遠,速度就越慢,運行周期就越長。這是開普勒第一次準確描述橢圓軌道和行星圍繞太陽運動的規律,簡單而精確地推算出行星的運動,基本上建立了科學的天體力學。

科學就是追求完美。根據當時哥白尼的天文學理論,行星軌道都是正圓形的。開普勒第一個進行火星軌道的詳細計算,認為大多數行星軌道都是橢圓形,並推斷那些遠離太陽的其他天體,也運行在橢圓軌道上。

科學就是追求真理。開普勒的行星運動定律,引起其他天文學家的質疑和反對。幾十年後,科學巨人牛頓用微積分和幾何方法證明:根據一定的理想條件,開普勒的行星運動定律完全正確。最終,開普勒的行星運動定律成為現代天文學和天文物理學的基礎和重要部分。

科學是在探索、實驗、分析甚至論戰中誕生的。1619年,開普勒的《和諧的宇宙》一書出版,以數學的和諧性探索宇宙,為天文學做出了巨大貢獻。

而開普勒望遠鏡、開普勒定律和開普勒猜想,不僅給數學、天文學打開了一扇科學之窗,也打開了一個真實的和想象的宇宙空間。牛頓在描述自己科學成就時說:「如果說我比別人看得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開普勒無疑是站得最高的巨人,他為後來的人造衛星、宇宙飛船太空梭、探測器和空間站等航天器的太空飛行指明了方向,科學史家和航天學家稱他為「太空立法者」。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人類太空探索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科幻靈異 人類太空探索史
上一章下一章

開普勒:太空立法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