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同行
「老道長,你也忒迂了,鄙人當時見識淺薄,所以才會讀了點書就自以為是。」
對於黃清源略帶調侃的話,徐弘祖沒有半點不好意思,反而是用不以為然的語氣說道:「如今走的地方多了,見過很多光怪陸離的事,怎麼就不許我對那朝碧海暮蒼梧的神仙手段有些嚮往啊?」
「呵呵!」
笑著點了點頭,黃清源又翻看了幾頁,上面記載的是徐弘祖游黃山的見聞,裡面除了對壯麗山河的描述外,就是一些當地的名人軼事和風土趣聞。
畢竟這記憶中大名鼎鼎《徐霞客遊記》還只是半成品,讀起來沒有想象中的那麼有趣,所以黃清源便將霞客遊記暫時合上,也沒有直接還給徐弘祖,而是看著徐弘祖,笑著說道:「不知小友接下來的行程可否將貧道帶上?左右無事,貧道也想跟著小友去見識見識各地的錦繡山河。」
「這有何不可。」
獨身一人遊歷天下,如今在加上一個看起來就是有本事的老道,對徐弘祖來說也不是什麼大事,他自然不會不允。
聞言,黃清源笑看徐弘祖,溫聲說道:「如此,貧道就多謝小友了。」
黃清源對自己稱呼上的變化,徐弘祖也是有留意到的,心中多少還是有些高興的,此刻的他沒有什麼別的心思,純粹就是因為覺得自己被『方外高人』高看而高興。
自己這般突兀的提議,徐弘祖沒有拒絕,黃清源笑著點了點頭,開口問道:「你就沒想過貧道為何要與你同行?」
「想過,可暫時沒想明白,不過這也不是什麼為難的事,想不明白就不想了,反正我身上也沒什麼值得老道長覬覦的事物。」徐弘祖很是直接的應了一句。
見此,黃清源反而有些意外,他經歷過信息、物慾橫流的時代,心態總是沒能轉變過來,對於這個時代的大多數人而言,其實並不會用最大惡意來揣度人心。
想到這些,黃清源也不多言,而是默默低頭繼續翻看起了霞客遊記。
徐弘祖也不明白,眼前這老道長怎麼就突然沉默了,不過他也沒有開口詢問,一個人獨行久了,很多事自然也就看開了。
就這這樣,一人翻看著遊記,一個人默默拿出新的小冊子,開始記錄起今天的所見所聞……
……
時間流逝的很快,一夜太平,在破廟中避雨的黃清源,並沒有遇見他想象中的怪事。
「道長,風雨停歇,一會我們早些出發。」
陽光照進破廟時,徐弘祖已然收拾妥當,知道黃清源已經是辟穀境的方外人士,所以他也沒有多做客套,而是就著涼水自顧自啃起麵餅。
「可。」
黃清源聽見於弘祖的招呼,也停止了吐納,緩緩睜開雙眼,吐出一字后,又瞧了眼廟外的情況,他便起身舒展身軀。
力量來得太快,自身心境跟不上,一開始黃清源就有意識到,可是到底是一葉障目,好在醒悟得及時,這才決定跟徐弘祖一起,用腳步丈量天下,看看能不能有如昨日一般的體悟。
心境這東西玄之又玄,現在的黃清源也沒有弄懂,不過在他想來,心境無外乎就是意志、修養、品行,在自身意志、修養和品行跟隨不上自身掌握的力量時,不斷地反思和修正就是磨鍊。
徐弘祖啃完手中麵餅后,看黃清源在那舒展身軀,也不去管他,自行將火堆完全熄滅后,這才背起包袱。
黃清源跟著徐弘祖一起,見徐弘祖一路走一路記錄,
心無旁騖的樣子。他突然明白了,為什麼自己會這麼容易就一葉障目。
「信念。」
在心中暗暗想著這個名詞,自己從開始修行起,就沒找到自己道,信念不純粹,沒有心念所至,就不顧一切堅定前行的信念。
「道長,你可曾去過泰山?」
一路往濟南府行走,大概過了半天左右,兩人便停在路邊的樹蔭下休息,正在喝水的徐弘祖,忽然轉頭看向黃清源問了一句。
黃清源搖了搖頭,「不曾。」
這一路上,徐弘祖不時停下看看四周景緻,碰上陌生的行人,他也會上前攀談,而後又將路人口中的當地趣事一一記錄。
將這一切盡收眼底,黃清源點了點頭,對徐弘祖的堅持十分欣賞,心道難關會名傳後世,受世人尊崇。
「我年輕時曾經去過一次。」
徐弘祖將水袋收好,對著黃清源說道:「只不過當時來去匆匆,沒有靜心領略大好風光,心中一直遺憾,所以這次決定再去看看。」
「泰山前鄰孔子故里曲阜,背依泉城,雄起於華北平原之東,凌駕於齊魯平原之上,東臨大海,西靠黃河,南有汶、泗、淮之水,確實值得走上一趟。」
雖然沒去過,但黃清源多少還是知道點相關信息的。
「道長真是知識淵博。」
朝黃清源拱了拱手,徐弘祖嘆道:「年輕時,僅憑興趣遊覽過泰山,沒有留下半點遊歷,如不是碰上道長,我便是要一路南下了。」
「哦?」沒料到徐弘祖會是這個說法,黃清源平靜地說道:「不想竟是貧道讓小友改了主意。」
見黃清源沒有追問,徐弘祖想了想,一咬牙,說道:「我卻是有私心,難得有道長這樣的方外人物願意和我平等相交,所以我想在道長這尋些機緣。」
黃清源聞言,道了一聲:「可!」
這事不是收徒,黃清源之所以略作思索后就答應下來了,一是因為徐弘祖心性堅固,自身信念堅定,有百折不撓,石赤不奪的意志;二是對徐霞客早逝的惋惜吧,左右就是一些道法而已,他也不心疼。
徐弘祖聽完,連忙起身就要給黃清源下拜,黃清源卻是不給他這個機會,揮手間用法力將他托住,開口道:「不必下拜,你心有執念,與貧道卻無師徒之緣,貧道答應傳你法門,也只是想助你一途,讓你輕裝前行而已。」
之前為行氣運之事,刻意收靜閑為徒,現在想來似乎有些違背本心了,要行教化收攏氣運之舉,凡求上門者,不收入門下,俱都為其傳法解惑,才是明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