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甘寧思進 張允思退
聽罷甘寧之言,蔡瑜又問:
「夷陵處於險地,水道狹窄,陸路崎嶇,易守難攻。
興霸,你若領五千水軍經水路去攻夷陵,能否攻下?」
甘寧狡黠一笑:
「主公,正因夷陵有天險相守,前方又有秭歸縣作為屏障,劉表於此處屯兵不多,只千餘人,便是強攻,旬日間亦能將其攻下,更不必說,其不知我軍將去,猝不及防。
我若於明日天色微亮之時啟程,當可於後日晚間抵至夷陵,正可休整一晚。
到時,我再領一百悍卒,埋伏於城外,待其卯時打開城門之時,趁其無備,搶下城門,便能一舉奪下夷陵。」
蔡瑜見甘寧如此自信,又這般心急,不由笑道:
「便依興霸之言,今日整軍,明日發兵。」
說罷,蔡瑜又正色道:
「興霸,夷陵此地,自益州去攻,甚為難攻,可若由江陵攻來,卻便宜許多。
你奪下夷陵后,我領三萬步兵需費時十餘日方能抵至。
雖說以我之見,劉表多半不會反攻夷陵,而是會下令據江陵而守。
然則,人心豈能算盡?
若劉表派大軍來攻,你又勢弱難守時,當撤便撤。
再者,若未能如願奪城,你亦當引軍後撤,待大軍到時,再一同攻城。
城池易得,一將難求,興霸,你我兄弟來日方長,勿要因區區一城而弄險,務必小心!」
甘寧聞言,心中感動,面上卻甚為輕鬆,說道:「我曉得,主公且安心便是。」
次日一早,蔡瑜目送兩百蒙沖如梭般向東遠去,其後一聲令下,誓師出征。
出得魚復,便是巫縣。
巫縣距魚復約百里,縣民不多,又無險可守,故此,劉表於巫縣只屯有數百士卒,作探聽消息之用。
此時,眾士卒遠遠望見蔡瑜領大軍前來,頓時四散奔逃而去,蔡瑜無意追趕,留下一曲兵士在此守衛,沿石門山,徑自向秭歸行去。
秭歸縣乃荊州西之門戶,劉表只派張允領五千兵馬在此,並非不看重此地,實是另有考量。
劉表此人或許並無遠謀,但絕非無智之輩,其知秭歸城小,其險遠不及夷陵,且秭歸距夷陵近三百里山路,若有戰事,不易來援,一旦蔡瑜來攻,必然能下,無非時日長短而已。
既如此,反不如退一步海闊天空:
有敵來攻秭歸時,能守便守,若不能守,索性退至夷陵。
彼時,張允領五千兵馬據夷陵之險,足可應對數倍之敵,縱是因兵力有所不及而勢弱,亦可由枝江、江陵來援,其間不過兩百里坦途,三五日便能抵至。
不過,張允此時卻不似劉表這般思量。
且說甘寧領軍順江而下,途經秭歸縣水域,被人看到報與張允。
張允得知,頓時明了:
「蔡子珪興兵來攻,大戰將起!而益州水軍經秭歸不停,定是去襲夷陵或江陵!」
若去江陵,張允不憂。
一則,江陵城深,若欲以兩百蒙沖,四五千人馬攻下,可謂痴心妄想。
二則,便是江陵城破,又與張允有何干係?事不可為之時,領兵退回襄陽便是。
可益州水軍若是去夷陵,便大事不好矣。
夷陵雖險,卻駐軍不多,又無大將,以無備對有心之下,不知能否拒敵?
張允心知,無論夷陵可否守得,秭歸斷然無法守住,於是暗自思忖:
「若魚復兵馬盡出,
秭歸縣遲早要丟,夷陵若再被奪,我便再無退路,想要活命,只有北經香溪穀道,逃至房陵縣東南,再東歸襄陽。
雖說丟城失地為重罪,可事出有因,我又乃主公之外甥,想來主公不會苛責於我。」
既已作好打算,張允派人經兩路向劉表傳訊,一經夷陵,一經香溪穀道,又命人勤加打探東、西兩處消息。
五日後,打探消息之人尚未歸來,卻有巫縣逃兵先至,言道蔡瑜大軍就在身後,一兩日間便到。
張允聞言,心中一突,卻也並未如何驚懼:早有所料之事,盡在掌握也!
一日後,蔡瑜兵至秭歸,叫人喊話勸降。
張允乃劉表之外甥,又得劉表信重,從未想過降於蔡瑜,對其自是不加理會。
蔡瑜心念甘寧處安危,亦無意多勸,見張允不答,便下令以徐晃為先登,全軍攻城。
攻城,是古代最為慘烈,也是最為困難的一種戰爭。
彼時,沒有炸藥這等無堅不摧之物,一道城牆相阻,對攻城之人而言便恍若天塹。
事實上,但凡堅城被破,十之八九皆非由外敵攻破,而是內部生變所致。
故此,孫子兵法曰「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所幸,城與城之間大有不同。
比如襄陽,堪稱古代最難攻下的城池之一,余者不談,僅兩百米寬之護城河便令人望而卻步。
歷史上,二十餘年後,天降暴雨來了一出水淹七軍,關羽借勢大破襄陽,威震天下。
一千多年後,宋元戰爭,元將攻襄陽六年有餘而不能克,直至守將呂文煥見援軍不至,知大勢已去,這才動搖,開城降元,否則,只怕仍能撐上幾載。
秭歸併非襄陽,既無護城河,又無瓮城,更無以磚石加固過的高聳城牆。
秭歸縣之城牆乃天下間最為常見之夯土牆,高不過一丈,而城中守兵又只有蔡瑜大軍兩成之數,因此,四面齊攻之下,不至兩刻,徐晃已領兵攀上城頭,佔下一段城牆。
張允見此,異常果決,當即收攏附近士卒,決意棄城遁逃。
蔡瑜大軍自益州來,道路難走,並未攜帶大型攻城器具,而古代城門多以棗木、榆木、鐵樺等硬木所造,其外包裹鐵皮,再用鉚釘加固,人力難傷。
故此,儘管益州大軍攻城之勢甚是浩蕩,而秭歸城門處反而無人。
於是,張允收攏千餘兵士,打開城門一陣猛衝,輕易便衝出重圍,逃入山中。
沿香溪向北逃了數里,張允身形狼狽,面上卻喜形於色,對左右言道:
「我等雖敗,皆因敵軍勢大,而非我等作戰不力。
況我只五千兵馬,依憑秭歸這等小城,卻阻敵三萬大軍達半日之久,便是無功亦無過也。」
身為敗軍,又棄城而逃,此千餘士卒雖歡喜逃得一命,亦憂心軍法,此時一聽張允這等脫罪之辭,頓時人人稱是,令張允得意非常。